蘇聯專家告誡中國翻譯:你是中國人,為什麼要起外國名?!

@ 2016-12-19

中國在近現代的落後,不但是科學技術上的落後,更引發的是某種精神上的極度自卑。這種精神上的不自信,時至今日也仍然存在。例如在以前的香港電視劇中,很多高級白領都有英文名字。甚至在今天的北京、上海等商業區,都以說半文半白的英文,叫著英文名為潮流。這種現象,其實很多網民都以「裝逼」來諷刺之。其實嚴肅來說,上述現象實際涉及到的是民族認同和民族尊嚴的問題。在這方面,幾十年前一位蘇聯援華老專家看的,竟然比現在的人看的更透徹!

這位老專家,是1953年來到中國的蘇聯航空器材供應顧問謝•阿•莫洛斯托夫。當時這位老專家已經56歲了。他曾當過蘇聯紅軍戰士、工人、幹部,榮獲過三枚獎章,是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管理和物資供應專家。在二戰中,一次前方急需航空汽油,但是德軍已經封鎖了公路和鐵路,無法從倉庫運到目的地。執行任務的莫洛斯托夫就絞盡腦汁,終於想出了海上運輸的辦法,就是把一桶桶汽油用繩索捆綁在一起,夜間用小船拉過海峽到達彼岸。為此莫洛斯托夫被授予「紅旗勳章」。

經驗豐富是一方面,關鍵是作風過硬。他一來到中國,就向中國同事經常說這樣幾句話:「在航空供應人員的詞典里沒有『困難』一詞」「航空供應部門不許說沒有」「供應人員要抓住主動權,永遠不站在被告席上」「如果手腳不夠用,就用牙齒咬,不弄到器材據不罷休」。這些慳鏘有力、擲地有聲的話,給中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蘇聯專家與中國技術人員研究圖紙

這些話,反映在工作上就是作風踏實、幹勁十足。為了幫助中國航空器材立足於國內。他還親自去各地奔跑,足跡遍及全國,做了大量的工作:為了解決鎳網問題,他專程去上海燈泡廠了解拉絲模製造情況;為了解決油漆問題,他先後到過瀋陽、大連和天津;為了解決特 殊鋼材生產,他到了齊齊哈爾的富拉爾基鋼 廠;為了解決航空輪胎和橡膠零件,他還親自去過瀋陽橡肢五廠……為了工作,他不畏酷暑嚴寒,去我國四大「火爐」的武漢考察大冶鋼廠時正是驕陽似火的時候;去哈爾濱時正值冬天,氣溫在零下40度左右。為了尋找10噸氣錘加工航空發動機鍛件,他去到長春汽車城,步行十幾里路了解各個車間,特別是鍛造車間的生產情況。

一次他到122廠檢查了倉庫和供應工作,發現122廠對毒品保管不符合要求,就去找當時兼任供應副廠長的總工程師吳道明。見面的第一句話就說:「請問廠長同志,您有幾個腦袋?」這一句話把吳道明問傻了。專家馬上說:「我看您有十個腦袋呢!因為您竟敢把劇毒品氰化鉀放在庫房外保管!如果誰誤食一克,就會立刻死亡。假如某個人往井裡撒上幾克,全廠職工不知要死多少人!」吳副廠長這才知道怎麼回事,立即下令採取了有效措施。

中方與蘇聯專家合影

作風過硬的蘇聯專家莫洛斯托夫在生活上卻要求非常簡單,好幾次臨時出差,莫洛斯托夫和中國同事乘坐的火車根本就沒有餐車,莫洛斯托夫就吃的是列車小賣部剩下的鹹鴨蛋等臨時解決一下,還經常對中國同事說:吃什麼都可以,不吃也無所謂,在蘇聯戰爭年代,列寧每天還吃不到一磅麵包呢。

莫洛斯托夫最感人的,就是對中國的尊重和理解。莫洛斯托夫對毛主席非常敬佩,他曾多次講起毛主席參觀莫洛托夫汽車廠的故事,當時毛澤東見到零件繁多的汽車,曾對總工程師講:「真夠複雜的。」蘇聯總工程師回答說:「這要和您把六億人口的國家組織起來相比,就太微不足道了」。

莫洛斯托夫在華工作三年中,對航空工業的供應工作共提了上千條建議,並寫了一本18.3萬字的成套建議。他每向我們提出一條建議時總是說:這條建議不一定適合中國,你們先試行,發現問題再修改。他從來不勉強中國同志執行他的建議。他常講,在蘇聯行之有效的經驗,在中國不一定能適用,因為我們兩國國精不同,人民的性格、習慣、作風不同,中國人辦事心平氣和,蘇聯人辦事講拍桌子,有時要拍碎坡璃板。

蘇聯專家考察電子科技大學實驗室

莫洛斯托夫對於中國歷史、文化和周圍的中國同志,都是以禮相待,充滿敬意,甚至經常鼓勵說中國人聰明、能幹,不比先進國家差,要有民族自豪感。由於語言不通,蘇聯專家在華都有翻譯。給莫洛斯托夫配的是一位叫趙興夏的同志。當時有一股風氣,凡是專家的翻譯都為自已起個蘇聯名字,例如尤拉、妮娜、瓦羅佳等。趙興夏也有一個俄羅斯名字叫沙薩,這是在他在112廠工作時一位蘇聯專家起的。看起來這是一件小事,可是莫洛斯托夫卻很不高興,對趙翻譯說:你是中國人,本來有自已的姓名,為什麼要起個外國名呢?我認為這樣不好,還是按照中國人的禮節稱呼好。我平時叫你興夏,你叫我謝苗•阿列克賽維奇。這樣稱呼又親切又好。後來還有別的蘇聯專家又叫趙翻譯沙薩時,他就解釋說:「他不叫沙薩,他叫趙興夏,請您以後叫他興夏好了! 」

名字問題是個小事,但實際上體現的是對歷史、文化、民族認同等意識形態領域的爭奪,在很多中國人對取個外國名字不以為然的時候,一位蘇聯人卻認識到了其中的問題。這件事雖然發生在60年前,但仍然對今天的中國有著借鑑意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