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離鄉賤」?為何馬來西亞百萬人才外流不回來?
贊助商連結
大約有93%大馬人慾離馬,到國外尋求工作機會。這個數據是英國招聘及人力資源服務公司海斯(HAYS)於2014年3月的調查。
雖然人們的腦海中,尤其是老一輩的都會認為「人離鄉賤」,可是至今還有數百萬大馬人長居海外,甚至紮根。為什麼?人們離鄉背井,在文化衝突,生活習慣不同的陌生國度覓生計,一切從零開始。這一切肯定比在熟悉的國土或家鄉艱辛上百倍,但是為何遊子們一去不復返呢?到底是什麼原因促使遊子不願歸來??
贊助商連結
人才外流的問題已經越來越嚴重,但我國政府有正視過這個問題嗎??為何我國人才到國外工作後,都會想盡辦法成為外國的永久居民,有些甚至是全家移民到國外。為什麼?
超過144萬大馬人散布全球各個角落
根據2013年6月聯合國發表的普查報告顯示,約有144萬5千890人在大馬出生的人散布居留在全球各地,僅僅在新加坡就估計有104萬4千994人,其次是澳洲,料有14萬5千227人居留該國。
贊助商連結
另外,英國《電訊報》也報道,大馬自1957年獨立以來,共有逾200萬人移民英國,其中只是在2013年就有約9千人移居當地。
另外,2011年世界銀行曾經發表過一篇名為「馬來西亞經濟監督:人才流失」的報告中更披露,截至2010年為止,大約有100萬名大馬人移民海外,有57%移居新加坡,以華裔為主,其餘人口則分別流向澳洲、美國、英國、加拿大和汶萊。而這當中有超過33%的是高技能人才。
贊助商連結
移居澳大馬人40%擁高學歷
另據阿德雷德大學人口專家雨果教授(Graeme Hugo)發布的《大馬人經濟研究文獻》中提到,移居到澳洲的大馬人,其中40%均擁有大學學士學位或更高的學歷,在1997至2009年期間,專業人士以及副教授級別的人員更多達1萬1千953人。
馬來西亞前外交部副部長柯希仁更曾在國會辯論時透露,從2008年3月到2009年8月期間,就有30萬大馬人前往海外工作,這些人大多都是來自金融、科技和工程領域。
贊助商連結
首相納吉於2011年10月推介經濟轉型計劃以邁向高收入國的目標。為了要達到這個目標,大馬需要大量高技能專才,所以才亡羊補牢般的,開始重視這個日益加劇的問題,更因而成立了大馬專才機構,負責前往海外各地展開遊說工作,希望能吸引流失在海外的人才回流國家出一份力。
大馬專才機構透露,專才回流計劃推行至今已推行了3年,並成功吸引及批準超過2千500名大馬專才申請回國。
贊助商連結
但,這數據是否就顯示人才外流的問題已經迎刃而解?而就這樣,政府所推出的各種優惠政策已經屬於奏效?到底是甚麼原因,把許多優秀的大馬人才往外推?
極端政客阻回國路
據曾經成為大馬專才機構招手目標的邱千勤表示,他在2004年前往英國利物浦攻讀醫科,目前在當地一家醫院任醫生一職,正在修讀急癥以及深切治療部專科。
據透露,他已經在當地購置房產,也取得英國的永久居留證,但,對於是否考慮從此就在英國落地生根,他依然沒有確切的答案。
贊助商連結
邱千勤透露,想幫助更多的弱勢群體,服務大眾是他當醫生的初衷,而最大的願望是回國服務,提昇大馬的醫療水平。但,無奈願望是美好的,現實卻是糾結的。
雖然大馬專才機構曾到英國遊說在當地從事醫生的大馬人回國,但是所開出的優渥條件,和其他成為他回國阻力的因素相比,並沒有吸引力。
邱千勤表示,除了擔心大馬的治安問題,一些政客發表的極端種族言論,是令他意興闌珊而卻步的其中一個原因。
贊助商連結
無論如何,雖然他身處異國他鄉,但依然時刻關注大馬的時事動態。
邱千勤也不忘提出心裡的疑問,或許同工不同酬是早在10年前他離鄉背井的最大原因,但現在考慮更多的卻是因為政治因素以及治安問題。而最重要的是,馬來西亞政府是否已經準備好,摒棄官僚主義、裙帶關係,接受不同膚色、不同種族的人服務?
另,大馬的搶劫、攫奪等罪案層出不窮,新山、古晉和吉隆坡更曾被列為世界犯罪率最高的城市前20名,人心惶惶不在話下。
邱千勤感嘆地表示,在英國,走在大街上,他也無需憂心人身安全問題。即便是他值班至凌晨1點鐘才回家。
邱千勤也一針見血地指出,他有許多同學畢業歸國後,帶著一股雄心壯志申請到中央醫院準備學以致用,奈何被分配到各地的醫院後才發現這些政府醫院的醫療設備都不足,無法讓他們充份發揮所長。而更悲哀的是政府秉持著不公平的升遷制度,令這群有志青年心灰意冷,離開政府醫院,開設診所甚至轉戰整形領域。
邱千勤無奈的表示,要他回國發展的話,看來只有等到大馬的大環境改變後,他才會考慮。
新幣真的那麼好賺?
大馬人寧願離鄉背井,前往發展國家工作,主要原因無非是該國匯率高,同工不同酬,能獲得較高收入。而成為打工一族最佳選擇的新加坡,便是因其地理位置離我國最近和兌換匯率。不少「馬勞」如過江之卿,前仆後繼地湧入新加坡最大的誘惑莫過於近三倍匯率的新幣。
其中,幼兒教育工作者韋敏琳也是其中一分子。可是新幣真的那麼好賺?
韋敏琳:每日往返馬新早出晚歸
新加坡寸土似金,房租價格自然高企不下,所以還是有許多大馬人選擇每日往返馬新,情願乘搭巴士,天天出入境再轉換其他交通工具回家,早出晚歸。
由於韋敏琳上班時間是早上7時,她必須每天清晨5時起床出門,塞在車龍里緩緩行駛,到新加坡上班;而傍晚6時下班後,同樣堵在長長的車龍中,大約8時多或9時才到家,可以說是名副其實地過著「披星戴月,不見天日」的每一天。
比其他乘搭巴士上班的「馬勞」,韋敏琳和丈夫是幸運的少數,因他們夫妻倆都住柔佛新山。由於韋敏琳的丈夫擁有新加坡的擁車證,而且購買了該國的汽車,因此能免受趕巴士苦,但每天一大早就要起床就免不了了!雖然能夠開私家車越堤入境,但享受這種舒適的同時,也得付出相對高昂的代價,尤其是大馬和新加坡政府調漲的過路費和通關費造成的經濟負擔和壓力,自是不言而喻。
陳科葓:大馬物價越來越高
另外,在澳洲阿德雷德「巴黎藍帶廚藝學校」任職行政人員的陳科葓也對馬來西亞的治安問題頗有微言,更和邱千勤醫生不約而同有著一樣的想法,甚至認為治安才是決定是否回國的首要條件,收入和消費水平則是次要問題。
陳科葓說,「治安是否改善,人身安全是首要問題。也有朋友告訴我,大馬的物價越來越高,能用工資買到東西越來越少,這些都是我考慮的因素,也是讓我卻步的原因。」
外國月亮真的那麼圓嗎?那倒未必。。。
雖然國外的環境、前景看著無比吸引人,但並非每個人都能克服文化差異這道門檻,而實際上卻也面對種種考驗和不如意。能否活得如魚得水,則見仁見智了。
以邱千勤醫生在英國居住超過10年的舉例里,有些生活細節還是讓他感到無所適從。就如社交場合從嘛嘛檔到酒吧,從原本選擇繁多的美食到單調的炸魚薯條。這種生活不是每個人都能適應的。
在澳洲的陳科葓則在上大學期間,就早已清楚意識到自己的思考模式與當地學生的不同,但也慢慢學會接受和融會貫通。
儘管他們三語皆通,畢竟用詞和發音和當地有所差異,所以他們還是需要通過閱讀報章來努力惡補英文,以期練就與當地人無異的英語發音,以便早日融入當地社會。並以此達到作為首要考量條件的英文和英語的水平,在爭取在申請永久居留證時就容易得多,成功率也大大提升。與此同時,也要打破因英語非母語的關係,在尋找工作時所面對的質疑及難度。
雖然如此,他們亦坦言,就算在西方文明世界裡,歧視的現象時有發生。遠的不說,就算是和馬來西亞只有一水之遙,僅隔一座長堤的新加坡,歧視的問題還是很難避免。最明顯不過的就是以「聯邦人」或「馬勞」充作對馬來西亞人民的統稱。
薪水差異太大‧ 「馬勞」高唱「回頭太難」
話說回來,雖然韋敏琳每天至少要花4至5小時往返馬新,偶爾刺耳的「聯邦人」,循環反覆地過了10年,但出於薪資的考慮,以及其他緣由,令她至今依舊沒有考慮回來大馬工作。
韋敏琳說出自己的無奈,「我當年是用統考文憑在新加坡升學,並考獲當地的幼兒教育資格,可是這張文憑在大馬是不受承認的。」
此外,她表示新加坡的幼兒教育重視多元化發展,比較鼓勵學生通過遊戲、動手操作來學習,這是在大馬無法實行的。
再者,一旦在國外工作,匯率和年資造成的薪水差異,就很難再讓人回頭接受大馬的薪資水平。
新加坡、澳洲及英國的移民政策實行積分制,職業和學歷是評估加分的條件,吸引了大量高技術人士。
「取」和「捨」
唯有學會「取」和「舍」才能在天涯立足,唯有這才是硬道理!雖然在國外定居是迫於無奈,寄人籬下的選擇,只要懂得入鄉隨俗,遵守當地的「遊戲規則」,也要清楚明白自己的目標,那才是生存之道。如果連這一點都無法領悟,最終可能會落得兩頭不到岸的下場。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完美的天堂,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應該說每個人對自己的要求都不一樣。所以沒有對或錯,只有取或舍。人生不都是取和舍的選擇嗎?要飄泊四方還是要落地生根,要離鄉背井還是衣錦還鄉,大家唯有在權衡輕重後,作出最適合自己的抉擇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