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Kobe Bryant退休之後的第一個賽季,超級巨星放棄飆分模式,助攻次數竄升,James Harden場均助攻11.7次、Russell Westbrook場均助攻10.6次、LeBron James場均助攻9.0次……超級巨星的場均助攻達到職業生涯新高,巧合還是必然?
有巧合的成分,Kevin Durant的離去,讓Westbrook成為雷霆唯一的進攻發起點,以及Harden改打控衛,都造成了巨星的助攻次數飆升;也有必然的因素,NBA的戰術思路改變,三分球增多,節奏更快,逼迫著球星放棄單打獨鬥,增加傳球,作為戰術核心的超級球星,助攻數據達成了量變到質變的轉換。
這是時代的改變,煌煌大勢,不可阻擋。
巨星轉型,愛傳球甚於得分
不談得分,只談助攻,快要成為NBA的政治正確了。
改打控衛的Harden,這個賽季場均助攻11.6次,暫居助攻榜首位,他在不同的場合都強調同一句話,「我不只是一個得分手,我們為了彼此打球」。第一得衛在巔峰期轉行當控衛,以往非常罕見。1988-89賽季後半段,Michael Jordan也曾改打控衛,卻只是因為當時的公牛隊缺乏一名組織型後衛。11場比賽拿到10次大三元的Jordan,非但沒有因為自己的助攻增多而驕傲,反而在採訪中一次次告訴記者,「我仍然是一個超級得分手」。
這種思維的轉變,源自於Kobe末年的衰落,以及James的成功。
2011-12賽季之前,超級球星應該飆分勝過助攻的思維仍然是主流,James的傳球,尤其是關鍵時刻的傳球,被視為異端,遭到包括ESPN、Yahoo在內的諸多主流媒體批判。但隨著James在熱火、騎士,以及Stephen Curry、Draymond Green在勇士的拿到總冠軍,分享球權深入人心。
賽季初,暴龍後衛DeMar DeRozan連續5場轟下30+,被譽為為「當代Jordan」以及「Kobe接班人」,但很快,他就在總教練Dwane Casey的勸說下,增加了助攻次數。前5場比賽,他的場均助攻只有2.6次,現在,他的場均助攻達到4.2次。DeRozan的好友兼隊友Kyle Lowry也含蓄地表達了助攻勝過飆分,「賽季初,我們都抱著『把球給他,讓他表演』的念頭,但隨著對手的夾擊,這一套已經很難成功了」。
儘管DeRozan在前5場比賽,讓暴龍4勝1負,但Lowry仍然認為現在的球隊更好。「他(DeRozan)找到了其他隊友的位置,現在,我們每個人都找到信心與節奏,」Lowry說。
領袖的概念已經被改變了。作為分享球權的引領者,James場均助攻為9.0次,創造個人職業生涯新高。在他職業生涯總得分超越「大E」Elvin Hayes之後,James談得最多的,不是他的個人里程碑,而是他的傳球。「我努力讓我的隊友變得更好,打出三重威脅,得分、防守,以及傳球給隊友,」James說。
與之相對應的是,被譽為「進攻萬花筒」的Carmelo Anthony,因為癡迷投籃不愛傳球,正受到「禪師」Phil Jackson的敲打,作為Kobe、Jordan的恩師,Jackson透過媒體勸誡Anthony:「他應該更多地分享球權,而不是癡迷於個人進攻。」
戰術改變,多投三分漲助攻
沒有Kobe的NBA,仍然有著超級得分手。Klay Thompson,勇士得分後衛,12月6日與溜馬的比賽中,三節轟下60分,讓人聯想到了2005年12月Kobe面對小牛時轟下的62分。
但球隊數據卻證明這完全是兩場不同的比賽,11年前,湖人全隊只有19次助攻,Kobe的62分更多源自單打獨鬥,而Thompson的21個進球,有20個來自助攻,在NBA歷史上,單場拿到60+的球員,從未有人像Thompson享受如此高的助攻率——勇士在這個夜晚,一共送出了45次助攻,Curry 11次,Draymond Green10次,Durant也有4次。
這個賽季,儘管因為Durant的到來,Green的場均助攻數與上賽季相比都有小幅度下降,從7.4次變成7.1次,但如果與球權使用率結合起來,你會發現如果處於同樣的球權使用率,他的助攻反而增加了。上賽季,Green的球權使用率達到18.6%,而本賽季只有15.4%,倘若他的球權使用率提升到與上賽季相同水準,Green的助攻也將增加到8.6次。
一個數據,湯神的60分,有24分來自三分球,無一例外,這8個三分球都是隊友助攻。這是戰術層面的改變,而不是簡單的兄友弟恭。
過去的五個賽季,聯盟投三分球的次數逐年增長,已經到了一個無法想像的高度,2011-12賽季,聯盟各支球隊場均投了18.4個三分球,已是當時歷史新高,但到了2015-16賽季,這一數據已經增長到24.1,這個賽季更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賽季還只打了三分之一,各支球隊場均投了26.5個三分球。火箭是全聯盟最熱衷於投三分的,前25場比賽,投了960個三分球,而在2011-12賽季,有5支球隊,整個賽季投出的三分球都沒有達到這一數字。
三分球的增多,意味著助攻的增長。與中距離、上籃相比,三分球更依賴於隊友的助攻。Kevin Love與J.R. Smith是騎士隊的兩員三分球大將,前者三分球的受助攻率是驚人的98.3%,後者則達到了97.7%,這也是James本賽季助攻達到職業生涯新高的原因,他的傳球讓隊友投中更多的三分,繼而轉化為他的助攻。又比如最近十場投中49個三分的火箭後衛Eric Gordon,三分球受助功率也達到了77.7%,讓Harden受益匪淺。
換而言之,每一個三分球的增長,都有可能帶來一次助攻,而作為戰術的發起點,超級球星的助攻數據也因此受益。
節奏加快,大數據改變思維
無論是巨星轉型,還是戰術改變,都是大數據時代的必然變化。
如何用最正確的方式打球?過去的球員是憑藉個人經驗以及前輩教導,而這往往會因為個人打法、能力造成偏差,甚至出現自相矛盾的地方,類似哪個角度投三分球更準的問題,曾經困擾了球員與教練很長一段時間,但在2012-13賽季,透過數據分析,底角三分的命中率是最高的,那個賽季的每一次底角三分球,都能帶來1.16分,與每次籃下進攻得到的1.19分相差無幾,遠勝每次中距離得到的0.78分。
這也是最近幾個賽季,聯盟所有球隊都開始重視三分球的原因。
同樣,數據還證明,接球就投(Catch And Shot)更有助於撕破對方的防守,上個賽季,各支球隊接球就投的得分達到25.72分,而在2016-17賽季,這一數值也增長到26.45。超級球星的助攻數,因為角色球員接球就投的次數上升也悄然增加。
但大數據帶來更直觀的改變,還是推翻了NBA傳統「低位為王」的觀念,以及重新審視跑轟的正確意義。從2011-12賽季,熱火拿到總冠軍之後,中鋒就被弱化,全明星投票甚至取消了中鋒一項。隨著傳統中鋒失去寵愛,低位單打也開始減少,隨之而來的,就是NBA賽事的節奏加快。
一個數據,本賽季迄今為止,聯盟平均回合數達到96.5次,有三支球隊破百,而在15年前,NBA平均回合數只有90.7次,最快的國王也不過是95.6次,這個數字放在今天,只能在30支球隊中排名第20位。回合的增多,也就導致球員助攻數增長,作為進攻的發起點,核心球員是最大的受益者。
所以,Harden改打控衛,立刻成為聯盟的助攻王,功勞最大的不只是總教練Mike D』Antoni,還有身為數據專家的總經理Daryl Morey,正是他的魔球理論,讓Harden從第一得衛轉變為數據上的第一控衛,也掀開NBA的大數據時代帷幕。
是的,新時代來臨了,在Kobe退休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