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菲律賓人心中的地位,就如同孫中山先生在中國的地位一樣。
世界華人周刊專欄作者:顧景言
01.
2016年6月30日,擁有華人血統的杜特爾特當選為菲律賓共和國第16任總統。
他上任之後,對內以鐵腕清理國內的毒梟,對外則向中國釋放出友好的信號,引來世界各國的矚目。
杜特爾特
許多人對杜特爾特的華人血統津津樂道,因為杜特爾特的祖父是一位姓呂的中國人,來自福建。有人笑稱「怪不得如此親華呢,原來是有華人血統啊」。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菲律賓的國父,竟然也是一位華人!
他是一位全才,精通22門外語;
寫下不朽的詩篇,鼓勵菲律賓人抗爭,贏得民族獨立;
硬漢柔情,在刑場上與戀人舉行了浪漫的婚禮;
他的一生都是傳奇。
他在菲律賓人心中的地位,就如同孫中山先生在中國的地位一樣。
他就是何塞•黎剎。
何塞•黎剎
02.
1861年6月19日,黎剎出生於菲律賓內湖省卡蘭巴鎮。
他的高祖父名叫「柯儀南」,本是中國福建晉江市的一個貧苦農民,迫於生計來到了菲律賓,後代定居於此。
華人家庭一向重視教育,黎剎14歲就取得了文學學士學位,之後又先後攻讀了哲學、美術、醫學,都取得了可觀的成就,堪稱為「百科全書式」的人物。
1882年,黎剎遠赴歐洲留學,先後在多個國家學習。1885年,24歲的黎剎獲得醫學博士學位,並在歐洲的大學裡取得了教職,成為一名優秀的學者。
生活安穩而富裕,黎剎本應知足,在歐洲過著中產階級的悠閒生活。然而,他的心情卻是沉重的,將憂慮的目光投向了他的祖國。
他明白,自己終究要回去的。
1879年,黎剎讀大學時照片
03.
彼時的菲律賓,處於西班牙的殖民統治之下。西班牙派遣的菲律賓總督,獨攬了軍政大權,不斷剝削菲律賓人民。
三百多年的殖民壓迫,使菲律賓民眾苦不堪言。
黎剎對此十分憤怒。在1887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著作《社會毒瘤》一書,揭露了西班牙殖民統治者的罪惡。1889年,出版《貪婪的統治》,對西班牙人的橫徵暴斂進行控訴。
1892年,黎剎返回菲律賓,參加了「菲律賓同盟」成立大會。
黎剎並不贊同暴力革命。由於受過多年的西方教育,使他崇尚以溫和漸進的手段,爭取民族獨立。
他期望進行政治啟蒙,喚醒菲律賓的民族主義精神,振興菲律賓的政治和經濟。
然而,即使是如此溫和的訴求,依然遭到了殖民當局的敵視。一場滅頂之災已經向他襲來。
黎剎與德爾•皮拉爾、馬里亞諾·蓬塞
04.
1892年7月7日,黎剎被逮捕併流放到達皮丹島。
1896年12月30日,殖民者還是不放心,決定將黎剎處死,罪名是「通過寫作煽動人民叛亂」。
黎剎昂首闊步地走向了刑場。
臨刑前,他與一位美麗的英國女孩約瑟芬•布蕾肯舉行了刑場上的婚禮。之後慷慨就義,年僅35歲。
黎剎雖然死去,他的精神卻鼓舞著菲律賓人繼續為自由而奮鬥。
1946年7月4日,黎剎犧牲50年後,菲律賓終於贏得了真正的獨立,黎剎被尊為「國父」。
1896年,黎剎就義時場景
05.
黎剎的精神,不僅對菲律賓人影響深遠,也受到了中國知識分子的高度讚揚。
1897年,梁啟超翻譯了黎剎的絕命詩:「方見天際破曉,我即與世長辭。朦朧夜色已盡,光明白日將至;若是天色黯淡,有我鮮血在此;任憑祖國需要,傾注又何足惜;灑落一片殷紅,初升曙光染赤。」
「民族魂」魯迅先生則也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了黎剎,表示自己「總願聽世上愛國者的聲音以及探究他們國內的情狀」。
黎剎對中國也有著很深的感情。
黎剎生前曾經說過:「在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來到菲律賓前,中國人已經熟悉了菲律賓,並與菲律賓有了經濟和文化的聯繫。」
「華人到菲律賓是為了謀生,他們同菲律賓人民一起辛勤勞動,共同開發菲律賓群島。而西班牙人來菲律賓的目的是要征服菲律賓,達到統治菲律賓的目的。」
紀念黎剎的畫作,表情裡面充分反應了他臨死前不屈的精神!
06.
如果仔細探究一下東南亞各國的歷史,我們會發現華人無論走到哪個國家,都會成為該國的精英階層。
黎剎成為菲律賓國父,既得益於個人的奮鬥,更得益於流淌在華人血脈里的倔強和堅韌。
黎剎埋葬於黎剎公園,位於首都馬尼拉市中心的羅哈斯大道旁。這裡是遊客們休閒遊玩的勝地。
公園裡矗立著黎剎的銅像。他面容堅毅而沉靜,繼續守護著這個國度。銅像左邊是他的母親喂他吃奶的塑像,右邊是他的父親教他讀書的塑像。
黎剎公園
不知道菲律賓人是否能夠記得,他們的國父,之所以獻出生命去支持革命,正是為了讓菲律賓成為一個真正獨立的國家,不做任何國家的附庸。無論是曾經的西班牙,還是現在的美國。
而我們中國人,也應該記得這個流淌著華人血液的英雄,為他點贊。哪怕他沒有中國國籍,也依然是華人優秀品格的傳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