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由於清朝軍隊的腐朽,日軍勢如破竹,旅順失守,戰局極為不利。
而此時身在英國的一名清朝外交官卻心急如焚。
北洋水師
他叫宋育仁。
戰爭爆發之初,宋育仁即上書朝廷,提出「倭兵少財乏,持久足以困之」,建議清朝與倭國打持久戰,拖垮對方。但沒想到清軍潰敗速度太快,導致北方門戶洞開。於是宋育仁提出一個更大膽的計劃——奇襲倭國本土,反敗為勝。
宋育仁的設想是:購買英國艦船5艘,魚雷快艇10艘,招募澳大利亞僱傭兵2000人,以澳洲商會旗號,由菲律賓群島北上,突襲長崎和東京。
為此,宋育仁假稱有朝廷密令,聯絡到英國議員安傑華特,通過澳洲商會的名義購買艦船,以避開英國對交戰國禁售的條款。
北洋水師總教習琅威理
而北洋水師前總教習琅威理此時正好在澳洲。這位在北洋水師中口碑非常好的英國海軍軍官在得知這一消息後,欣然同意由他來負責募兵,並表示要為清朝立一大功。
當艦船和船員的問題解決後,接下來要解決的是錢的問題。艦船、槍械、水兵,總開銷高達200萬英鎊。1894年的200萬英鎊並非一個小數目,按當時的購買力計算,可摺合今天的7-8億英鎊。
由於清廷並不知曉這一計劃,錢的事只能由宋育仁個人解決。他以代理公使的名義,從康迪克特銀行順利借到了款項。
就在宋育仁的艦隊基本組建完成之際,1895年2月,威海衛失守,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襲擊計劃已經刻不容緩。
恰在此時,原公使龔照瑗返回歐洲,得知這一計劃後,認為茲事體大,報知朝廷。但此時的清廷早已決定對日求和,慈禧太后得知這一計劃後,迅疾批覆四個字:妄生事端。
《馬關條約》簽訂
籌備數月的奇襲計劃被慈禧太后否決,宋育仁外交參贊身份被罷,只能返回國內。1895年3月,清朝簽訂《馬關條約》,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