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連滅5個國家,打完仗回來又滅一地方,此地現在是中國的鄰國

@ 2016-12-17

縱觀古代征戰沙場的名將,好命的都不多。事實上,古代的武將真不是那麼好當的,出名的武將更是不好當。能力不夠,怎麼在刀光劍影的戰場活下來,稍微的差錯,不僅自己送命,還要連累無數無辜將士,太有能力,一不小心功高過主,引人猜疑和嫉妒,不被冤死就被坑害。不像文臣,腦子是戰場,用嘴巴打仗。

比如我們熟知的戰國四大名將,如此赫赫戰績卻只有一人熬到了白頭。白起遭宰相范雎嫉恨,後來攻打趙國時,秦王聽其讒言於陣前將白起賜死;李牧的君主趙王遷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猜忌李牧而殺害了他;廉頗功名在前,卻受眾臣排擠,趙王聽信讒言不再重用他,他抑鬱投奔他國也不得志,最後客死他鄉。這唯一熬到了白頭的人便是王翦,有白起之死在前,又有六國一統的艱難大業在後,還能在伴君如伴虎的秦始皇座下建功封侯,可見其千伶百俐。

今天要介紹的便是這位兼具智商和情商的名將。

公元前236年,王翦攻閼與,當年秦將曾大敗於此地,所以意義重大。他迅速從手中的軍隊里刪選出精銳的士兵,組成新的能力強勁的隊伍,使得進攻十分順利,且捷報連連。除閼與外,王翦一鼓作氣連下九城。前229年,他再次領兵攻趙,要說,四大名將中兩個來自秦國,兩個出自趙國,秦要滅趙,如此名將對陣的機會必不可少,可事實上,他們都沒有真正的在戰場上見過面。白起肯廉頗本來能在長平之戰中遇上,誰知趙王中反間計臨場撤下廉頗,兩個人就這樣錯過了;後來王翦攻邯鄲,對手正是李牧,可趙王又中計殺了李牧,之後不過百天王翦便滅了趙國。李牧泉下有知不知當哭當笑呢?

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籌謀荊軻刺殺秦王的計劃,結果荊軻失敗被殺。秦王盛怒之下於次年發兵燕國,王翦為將。很快,燕都薊城被攻陷,燕王室潰敗而逃,燕王權衡左右後殺了太子主動求和。那時的燕王怎麼也想不到,自己逃過了王翦,卻沒躲過王翦的兒子。前222年,秦派王賁進攻遼東,燕軍潰敗,他被活捉,燕國滅。

王賁少年的時候就非常喜歡軍事,公元前226年攻楚,共打下城郡十幾座,戰績驕人,頗有其父戰將之風。次年,受命進攻魏國,他巧用當年白起水淹楚鄢城的辦法,挖渠構壩將黃河水引入魏國大梁城,講城內淹得殘垣斷壁,魏王無奈出城納降,魏國滅。公元前221年,秦已掃平五國,距離統一大業只剩下齊國。齊國在秦統一的路上一直保持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幾十年里相較於他國很安定。

此時,眼看秦國要來處理最後一個路障了,齊王終於清醒了,慌忙派兵守護西邊邊境,斷絕與秦國的往來。可惜,秦國買通了貪財的齊相國後勝,一面勸降,一面又使正打得手熱的王賁從南面進攻。事無意外,齊國滅亡,聽取好處才投降的齊王最後卻是被餓死的。王賁殲魏滅齊,收拾了最後的燕國蜀地,還清剿了趙國逃亡流落的殘餘政府軍。這些功績足以讓他擺脫父親的功勳牆,封侯拜將也是名副其實。

王賁在戰場上殺敵揮灑汗血,父親王翦除此之外還要與秦王鬥智斗勇。公元前224年,秦橫掃六國的計劃呈破竹之勢,於是秦王想趁勢一舉滅了楚國,與眾臣商議出兵之策。李信剛剛破燕,勢頭強勁,認為只要二十萬便可將其殲滅。問王翦,他則表示楚國實力一直很強,雖然之前吃了敗仗損傷無數,但楚人出了名的強悍勇猛,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此戰至少需要六十萬人馬。正當盛年的秦王政更願意相信年輕勇敢的李信,一是因為他認為王翦老了怕了,二來六十萬兵馬得舉秦國上下之力,全部給王翦一人,以他為人也不敢冒此風險。而且李信年紀正盛,又強壯勇猛,再派蒙恬加以輔佐,應該能堪此大任。

王翦明白秦王的意思,於是稱病告老還鄉。再說李信攻楚,他先是與蒙恬分開,從兩個方向進攻,楚軍敗逃,銳不可當。後來,李信預備在城父與蒙恬軍匯合,卻不知楚將項燕一路尾隨,悄無聲息地偷襲了李信軍,兩個營被占,光都尉就被殺了七個,李信大敗而去。這應該是秦橫掃六國的眾多戰役中,損失最慘烈的敗仗。

秦王這下急了,同時也意識到王翦的先見之明。親自去王翦老家登門謝罪,將軍啊,後悔當初沒有聽你的,現在讓李信辱沒了秦軍,楚軍又從西邊打來了,我也知道你身體抱恙,但如何捨得拋棄我呢?

王翦先是推脫,說自己年老病弱,心有餘而力不足,可以另選其他有本事的人。秦王心意堅決,王翦見推脫不了便收了,條件就是一定配給他六十萬兵馬。此事在白起身上也發生過,但白起的結局就慘了。當年,秦昭襄王請白起攻打趙邯鄲,白起以病重為藉口推脫,後來又請了幾次說時機未到而拒絕了。這秦王禮賢下士的請你,你不去,非要君臣之禮逼你才行,白起沒辦法拖著病體上前線,費了些時日。此時本就與之不和的范雎趁機補刀,還未開戰,白起就被賜死了。

王翦就聰明了,先婉拒顯得咱有原則,但見好就收,不能拂了天子的面子。

王翦出兵之前,多次求賜田地莊園。秦王很鬱悶,都要上戰場打仗的人,還擔心錢財問題嗎?王翦的回答讓秦王大笑不已,他說做大王的將士,有戰績也封不了侯,就趁關係還好的時候為子孫謀些家業。秦王真的舉傾國之力給了王翦六十萬秦軍,還親自送行。王翦走後,又多次派使者回去跟秦王要田要地,他說我們的秦王殘暴多疑,現在把全國的兵力都給了我,我多要田產可以示貪財,可打消秦王疑心。直到王翦得勝回朝,秦王從未疑心過他。可見王翦的智謀不止在戰場上。

再說王翦帶著六十萬大軍攻打楚國,楚人聽說之後,迅速緊急備戰。可王翦按兵不動,堅壁不出,為了消磨楚軍意志,他還要求士兵每天都按時休息、沐浴、吃飯,士兵無事就丟石子,要不就比跳遠。楚軍數次挑戰無果,鬱悶又憤懣,準備從東邊突破。王翦見時機已到,派兵突襲,楚大敗,楚將項燕也死了。

項燕的死有兩種說法,一是被王翦殺,又說自殺,但不管如何,都與王翦有直接因果關係。要說這個時機來的巧妙,沒有久經沙場的經驗和從容不迫的持重,王翦哪裡能抓得住。

據史書記載,王翦趁著勇猛的勢頭,很快滅了楚國,旋即又去征討了百越。但百越到底是哪裡卻沒有詳述。有說是越國被滅前的會稽,但此地很久之前就被楚國占據,納入荊地所屬。而王翦既然已經「平荊地為郡縣」,那「南征百越」就談不上了。這一說法因此存疑;另一觀點根據秦統一後的版圖研究認為,百越是今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廣西、廣東的某些地方,以及越南的一些原始部落。可惜並無史料附述,西漢的《淮南子》倒是記錄過秦將屠睢領兵五十萬征伐越人,但並未提及王翦的名字。

有人根據記載推論,認為屠睢是王翦的部下,畢竟五十萬的兵馬對於當時秦國而言,能讓秦始皇放心交付的屈指可數,卻絕對不會前無戰績記載的屠睢。而王翦當時剛剛從楚國戰場凱旋而歸,順道南下征伐百越也順理成章。雖然此說法挺合情合理,但也僅僅是推測的無證據言論,而王翦征伐百越,到底有沒有到達越南等地呢,就只能待以後發掘更多相關文獻來證實了。

王翦攻楚凱旋而歸,得封武成候。兒子王賁也因功績封通武侯,可是王翦深知秦始皇為人,知道「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道理,於是在秦統一後,解甲歸田,安度晚年。王翦是戰國四大名將中唯一一個得了善終的人。秦橫掃六國,王翦父子倆就滅了其中五國,可說他們對於秦始皇的統一大業的第一功臣。

自己熬到了白頭,王翦子孫的命運卻不及他。當年王翦滅楚,項燕死,僅僅過了十幾年,大一統的秦國便走向衰落,那時王翦父子都已去世,孫子王離在朝中當武將,能力卻遠不及父輩。巧合的是,王離與項燕的孫子項羽在巨鹿會戰,最後王離戰敗被活捉。史書沒有記錄王離的結局,但項羽殘暴,坑殺俘虜和屠城的事乾了不少,更何況與他還有害死爺爺的家仇呢,想來命運多舛。

王翦一生也算善始善終,但後世對其評價褒貶不一。司馬遷說他對秦始皇苟且迎合,雖尊為帝師,但他沒有盡到為人臣子的責任,沒有幫助秦始皇施行對人民和國家有益的政策,以至於秦國二世而亡。當然,也有人認為他雙商在線,打得了仗,用得了腦,智勇無雙但從不驕奢,久經沙場但不殘暴,又懂得君臣之道,功名顯赫時告老還鄉才得以安然餘生,畢竟文臣和武將不是一個套路上的人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