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出生的寶寶竟然會主動找到媽媽的乳 頭吸吮,會緊緊握住爸爸伸來的手指不放。新手父母觀察寶寶時,總會發現寶寶一些不可思議又有趣的行為。這些看起來可愛的動作,其實許多都是嬰兒眾多反射反應中的一種。
這些與生俱來的反射反應對新生兒意義非凡。有的反射反應是為了解決最基本的生存問題。例如嬰兒主動尋找母親乳 頭的行為被稱為覓食反應,吃奶的動作被稱為吮吸反應。試想如果新生兒天生不會這兩種反應,人類根本無法進化到今天。有一部分反射反應的作用是為了規避傷害和痛苦。例如眨眼反應可以讓寶寶躲避強光的刺激。還有一部分反應可以幫助寶寶與父母儘快建立起親密的互動關係。例如掌抓握反射會讓寶寶抓住父母伸向手掌的手指,增強父母的自我能力感。
正常的機體反射是新生兒身體健康的指標,兒科醫生常常採用機體反射測驗,來診斷寶寶發育是否正常。嬰兒常見的反射反應有三十餘種,在此簡單介紹父母較陌生的幾種。
行下步反射(又名踏步反射、邁步反射)
特徵:當爸爸媽媽用手撐在寶寶腋下使之處於直立狀態,腳放在平面上時,會做出邁步的動作。
從嬰兒背後將手放在嬰兒手臂下方,並以拇指扶住其頭部背側,使嬰兒直立後,以其足部接觸地面,嬰兒的反應為髖與膝關節彎曲和受刺激的腳踩住地面。當輕緩地移動嬰兒向前走時,以其一腳置於地面,另一腳會舉步向前,產生雙腳左右交互行走的動作,就好像走路一般。當有輕癱與臀位生產的新生兒,不會有此等反應。 若嬰兒在8個月以後仍有些反射,則可能有腦性疾患。
發生時間:行下步反射在新生兒出生後不久即出現,6~10周時消失。
莫羅反射(又名驚跳反射)
特徵:主要的表現為嬰兒突然受到外界刺激,如受到聲音、光線的刺激後會出現全身緊張、雙手張開的「驚跳」狀,造成類似將身體向外展開後又迅速往內縮放,尤其嬰兒的雙手會最為明顯的出現先張開,然後雙臂合攏,或許還會大哭。這是一種全身動作,在嬰兒仰躺著的時候看得最清楚。
這是嬰兒對外界刺激所作的反應,目的在於觀察嬰兒神經傳導路逕到脊髓的原始反射以及兩隻手的功能是否正常。因為有些嬰兒可能會有臂神經叢麻痹,使得反射反應只出現單邊。 此反射超過4個月還有則嬰兒可能神經病變;超過6個月還有則肯定有神經病變;若有上肢不對稱反應則可能為半身輕癱、臂神經叢損傷、鎖骨或肱骨骨折;若下肢反應消失則疑為脊髓下段損傷與先天性髖關節脫臼。
發生時間:0~3個月時出現,3~5個月時消失。
降落傘反應反射
特徵:當父母支撐嬰兒的腹部及胸部並突然往下移動,讓他有突然往下墜的感覺,嬰兒的雙手、雙腳會往外延伸,類似降落傘一樣。或是讓嬰兒坐在床上,輕輕側推他一下,嬰兒會因為身體往旁邊傾斜而伸手扶著床。
降落傘反應反射是一個保護自己及保持身體平衡的動作,用於測試嬰兒神經中樞與外圍以及自我保護機制是否正常運行。代表了寶寶高層神經系統的發展,進而發展出日後的平衡感、手眼協調、感覺統合及自我保護系統。
發生時間:9個月後開始出現,終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