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搖晃嬰兒致死!這些不小心斷送了寶寶的生命!

@ 2016-12-16

被控男子

據加拿大《星島日報》報道,被控涉嫌謀殺一名5個月大男嬰的多倫多華裔青年沈活彬(音譯),當地時間12日在安省最高法院承認誤殺罪(Manslaughter)。檢控官表示,嬰兒被診斷為腦部嚴重受傷後死亡。被告承認曾大力搖晃以安撫嬰兒,也對超出正常照顧沒有異議,被告誤殺罪名成立。

寶寶的身體發育尚未成熟,在力氣不足、危機意識尚淺的狀況下,偶爾會碰到一些意外傷害。有哪些常見傷害是家長經常會忽視的呢?

一.嬰兒搖晃症候群

台灣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劉明發表示,1歲以下的寶寶通常是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好發族群,常常起因於照顧者想逗寶寶玩,而出現拋接嬰兒的行為。由於寶寶的腦部發育尚未成熟,在腦殼與腦部之間,約有1厘米的脊髓液空隙,如果過於劇烈地搖晃寶寶的頭部,容易導致空隙中的微血管破裂,造成出血,進而發生嘔吐、癲癇、神智不清等症狀。

雖然一般情況下,爸爸媽媽都不會大力搖晃自己的寶寶,但為了以防萬一,還是儘量少搖晃寶寶為宜。

二.嬰幼兒燒燙傷

發現寶寶燙傷後,爸爸媽媽一定要在第一時間用大量冷水在寶寶的患部沖洗半小時以徹底降溫,千萬不能隨意塗抹來路不明的藥膏。若情況較為嚴重,務必遵循「沖、脫、泡、蓋、送」五字訣,將寶寶送至醫院,請醫師給予燙傷藥塗抹患部,避免病情惡化,也不要將水泡戳破,以避免感染。民間的一些偏方其實並無科學依據,爸爸媽媽千萬不要輕信偏方而延誤送醫時間。

爸爸媽媽在烹煮食物時,擺放食物的地方應遠離寶寶抓得到的高度或地方,以免寶寶不慎打翻造成燙傷,並避免讓寶寶獨自食用有熱湯品的飲食。廚房與客廳之間須設置安全柵欄,防止寶寶進入廚房,伸手碰觸煤氣爐及熱水瓶。洗澡時,切記一定要先放冷水再放熱水,以免愛玩的寶寶等不及水放完就進入充滿滾燙熱水的浴盆。

三.寶寶誤食藥品

寶寶如果誤食藥品,醫師不建議爸爸媽媽在第一時間幫助他催吐,因為在催吐過程中,寶寶可能會不小心嗆到氣管,反而會導致更大危險。所以在寶寶誤食藥物的2小時之內,醫師會幫寶寶洗胃,或讓寶寶喝下活性碳,將胃中的藥物吸附,藉此排出體外。爸爸媽媽也要記得將寶寶誤食的藥物袋留存下來,帶到醫院讓醫師確認,醫師才能更精確地決定使用何種治療方式。

爸爸媽媽應將家中藥品置於高處,如果看到寶寶正在食用,必須馬上制止。平時應避免把藥物和清潔劑存放在飲料罐或維生素罐里,以免造成寶寶概念混淆。

四.寶寶異物卡在食道或氣管

劉明發醫師表示,寶寶對於小東西很容易產生好奇感,能握在掌心或指間的物品,最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像銅板、圍棋、彈珠、電池、髮夾及回形針等物品,都能輕易地被寶寶一手抓起,接著下意識放入口中,卻也因此造成異物卡在食道或氣管里,發生呼吸困難、嘴唇發紫等現象,或是因無法吞咽而導致口水直流,嚴重的甚至會造成窒息。爸爸媽媽必須特別細心注意。

若有異物卡在寶寶的食道或喉頭,一定要請醫師儘快將異物取出,以免影響到寶寶的呼吸和進食。萬一吞入胃裡,如若物品並非尖銳的東西,爸爸媽媽可以先觀察2周,因為吞入的異物長度在3厘米以內、厚度未超過2厘米的話,有可能會自然排出體外。如果異物沒有隨著排泄物從寶寶的體內排出,才需請醫師安排檢查或直接從腸道中取出異物。若是尖銳物品或電池等具有腐蝕性的物品,則需及時就醫。

五.寶寶高空墜落

寶寶成長至6個月大後,漸漸學會翻身,如果爸爸媽媽疏於注意,稍微離開他的身邊,一個不小心,寶寶就可能從床上翻落至地面。學會爬行之後,也有不少寶寶會從高處跌落,進而造成腦部血腫甚至更加嚴重的後果。另外,爸爸媽媽不應為了使寶寶的血塊消腫,而強行搓揉患部,如此一來不但無法緩和病情,還會加深腫脹的程度。

若傷勢不太嚴重,也沒有出現傷口的話,千萬不要用針抽出血塊或用刀劃開患處,避免造成傷口感染,爸爸媽媽可以在24小時之內對寶寶受傷的部位進行冰敷,接著再以40℃~50℃左右的熱毛巾熱敷,化開患處的淤血。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冰敷時,一定要在冰敷袋的外層裹上毛巾,以免寶寶的皮膚被冰塊凍傷。

劉明發醫師表示,寶寶從高處墜落之後,如果發生昏迷的情況,爸爸媽媽必須馬上將其送至醫院,請醫師檢查是否出血,待情況好轉才會讓寶寶轉普通病房直至出院。若寶寶沒有在受傷的第一時間出現上述情況,爸爸媽媽也必須在3天內密切觀察寶寶的活動狀況,因為有1/3的機率,在受傷3天後才開始出現症狀,有些病患甚至是在3個月後才出現嗜睡、嘔吐甚至昏迷等症狀,皆因慢性的腦部出血所致。

爸爸媽媽不應該去限制寶寶的活動環境,而是必須當個嚴格的把關者,為寶寶提供安全的環境,滿足其探險慾望,並學習如何應對危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