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師課堂上讓孩子安靜的方法只能「噓」嗎?

@ 2016-12-15

最近觀摩了一位新任教師組織的小班語言活動,印象最深的是教師在20分鐘的活動中一共說了13個「噓」。為什麼教師會如此多地使用這個字呢?又是在何種情境下使用的呢?讓我們一起透過鏡頭回放,細細分析和研究一下「噓」聲背後的含義。

第1個「噓」

活動一開始,教師說:「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樣好東西,你們看看是什麼呀?」教師邊說邊從背後拿出一個大大的、彩色的棒棒糖。幼兒立刻興奮起來,有拍手的,有跺腳的,大聲說:「棒棒糖,棒棒糖。」教師說:「噓!」幼兒立刻安靜下來。

第2個「噓」

教師提出第1個問題:「你們看看,老師的棒棒糖和你見過的棒棒糖有什麼不一樣啊?」教師的問題剛一提出,就有一個女孩子說「顏……」,沒等「色」字出來,教師將食指放在嘴邊說:「噓!舉手告訴我。」然後請了這個女孩子。

第3個「噓」

幼兒回答:「顏色不一樣。」老師問:「顏色怎麼不一樣了?」小朋友們爭先恐後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將食指再次放在嘴邊,但沒有發出「噓」的聲音。教師聽到兩個小朋友的答案是她想要的,於是大聲說:「我剛才聽見悠悠和琪琪說『我的棒棒糖是彩色的』。」教師的話說了一半,發現雖然自己的聲音很大,但幼兒仍舊在自說自話,於是教師說:「噓!」幼兒安靜下來,教師說:「我的棒棒糖有很多顏色,你們猜猜它是什麼味道的呢?」

第4個、第5個「噓」

教師提出問題後,立刻有幼兒說:「甜甜的。」隨即其他幼兒也開始重複這個小朋友的答案。看到有的小朋友沒舉手就說,還有的邊舉手邊說,教師馬上說:「噓!我請舉手的小朋友說。」於是,幼兒按照教師的要求開始舉手,但還是有一名幼兒邊舉手邊說:「甜甜的。」教師再次說:「噓!」

第6個「噓」

一個幼兒說:「是蘋果味的,因為上面有蘋果的顏色。」教師接著問:「其他小朋友還有覺得是別的味道嗎?」幼兒紛紛舉起小手,有的幼兒又要邊說邊舉手,教師聽到了一點聲音,立刻說:「噓!」

第7個「噓」

教師開始講述故事,幼兒聽得十分投入,講到「小熊正要吃手裡的棒棒糖,游來了一隻小烏龜」。有一名幼兒說:「我們班的小烏龜……」教師趕快說:「噓!」然後接著講故事。

第8個「噓」

故事講完了,老師問:「小熊為什麼難過呢?請你舉手告訴我。」有的幼兒在思考,有的舉起了小手,老師正要請人回答,有兩個小朋友擠了起來,其中一個發出了不願意的聲音。教師趕快將食指放在嘴邊並說了一個「噓」。

第9個「噓」

教師請兩名幼兒回答問題,說的都是小熊沒有好朋友所以難過。教師問:「那小熊沒有好朋友了,它一個人拿著棒棒糖吃高興嗎?」小朋友一起回答:「不高興。」老師想繼續講述故事,有一名幼兒說:「它生氣了。」還有一名幼兒說:「小熊生氣後就會哭。」教師說「噓」,可是幼兒沒停止回答,把自己的想法說完了。教師看見說「噓」也沒能阻止他,於是就聽他把話說完了。

第10個「噓」

老師問:「想一想,小熊怎樣才能和好朋友分享棒棒糖?你幫他想想辦法。」幼兒脫口而出:「掰一半。」教師邊示意幼兒舉手,邊說:「噓!」

第11個「噓」

有幾名幼兒說:「小熊要學會游泳,跳到水裡把好朋友找回來。」教師說:「哦,小熊游泳把好朋友找回來。」這時候,一名幼兒說:「小熊游泳,得小心水裡有鯊魚。」教師立刻說:「噓!」這名幼兒沒有再繼續往下說。

第12個「噓」

老師要組織幼兒玩一個遊戲,教師扮演小熊,然後問幼兒:「你們是誰呀?」幼兒說:「小魚、小烏龜、小螃蟹。」有一名幼兒說:「我是小螃蟹。我是小螃蟹。」教師趕快說:「噓!」然後繼續說遊戲玩法。

第13個「噓」

教師介紹遊戲玩法,然後戴上小熊的頭飾,其中一名幼兒見老師戴上頭飾,哈哈地笑起來,邊笑邊說:「嘻嘻,老師變成小熊了。」教師又說「噓」,然後開始玩遊戲。

通過鏡頭回放,不難看出,所有的「噓」代表的都是一句話,那就是「別說了」。歸納概括一下,主要有以下4種情況。

發言沒舉手

在上述的13個「噓」聲中,第l、2、4、5、6、10,共6個,都是在提示幼兒不要隨便說話,發言先舉手,請到你時才能說。

該安靜了還說話

第8和第13個是提示幼兒這時候要保持安靜,不能有聲音了。

老師要說話了

第3和第12個實際上是告訴幼兒:「老師要說話了,你不能再說了,聽我說。」

幼兒說的與教師的活動無關

第7、9、11,共3個是教師認為幼兒說的跟自己的提問沒關係,要按照事先備好的課去組織活動,沒時間傾聽那些「沒用」的回答。

透過這些細節,我們可以看出新任教師在觀念和實踐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對幼兒的年齡特點把握不準確

教師多次使用「噓」聲制止邊說邊舉手或沒有舉手就發言的幼兒,然而熟悉小班幼兒年齡特點的教師都清楚地知道,這個年齡階段的幼兒自控能力還沒有那麼強,規則意識也有待發展,不太懂得發言要舉手、老師請到自己才能說。而且,在語言發展發麵,幼兒更關注自己的表達,對傾聽同伴的意見並不十分感興趣。因此,小班幼兒常常是聽到問題很容易就脫口而出了。如果強制不讓他們說,可能會打壓他們的積極性。因此,在一個語言活動中,對於簡單的問題完全可以讓孩子們自由表達,在遇到需要討論、有爭議的問題,或者需要學說的時候,再讓幼兒舉手回答,並且認真傾聽他們說話,這是一種培養傾聽習慣的方法。傾聽必須要從小班培養起來。

缺少有效組織幼兒的方法和策略

幼兒年齡小,注意力保持時間較短且容易分散,因此,在一個活動中難免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交流起來收不住等情況。新任教師在組織集體活動時,往往將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自己設計的活動上,對於這些事情通常都是採取簡單制止的方法。其實,組織幼兒的方式方法靈活多變,比如,可以用「請你像我這樣做」的遊戲來幫助幼兒集中注意力;或者用語言來提示「看看老師的眼睛裡誰最漂亮呀」;不同情景、不同年齡班可以採取不同的方法,單純的制止只能暫時發揮作用,並不能讓幼兒更加主動地遵守規則。

缺少隨機教育的意識

從「噓」聲中還能明顯地看出,在與幼兒的互動過程中,新任教師缺少隨機教育的能力。一個問題出來,總是渴望聽到自己預想的答案,當幼兒的回答超出自己的預想,便趕快制止或者置之不理。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回應幼兒的答案。隨機教育能力的強與弱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一位教師成熟的標誌,也是教師專業能力的體現。

新任教師就猶如小班初入園的幼兒,可塑性極強,也正因為如此,更應該關注細節。我們常常看到一些教師說反話、帶班猶如軍訓、處處限制幼兒、照本宣科……這些行為除了與教師的兒童觀、教育觀有很大關係,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習慣。因此,新任教師要養成良好的教學習慣——與幼兒平等溝通對話的習慣、讓幼兒充分表達自己意見的習慣、處處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出發的習慣……一名優秀教師必然是一名教學有方的教師,而要做到教學有方,只有追本溯源,不斷了解幼兒、了解教育規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