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咪讀呀
毛毛兩歲半了,但總是不能用語言表達思想。很多時候只能嗯嗯啊啊的,詞不達意就著急,一著急就摔東西。毛毛說話不利索,表姐心急。她帶著孩子跑了幾家醫院。各項檢查下來都正常,那為何說話那麼晚?
家人幫忙掛上了一個兒科專家號,醫生看了孩子的檢查報告,也一臉疑惑。又隨口問:平時給孩子吃什麼?表姐說了一大堆,最後說:「怕他消化不了,都用機器打成糊狀。」醫生聽後也沒再往下看了,說:「問題找到了,孩子吃得太精細了。」
原來,看似把食物碾成糊狀是幫助孩子吸收。可這份多餘的關愛卻沒有遵循兒童的身體發育規律。為什麼呢?
第一,阻礙孩子咀嚼能力的發展
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只有吮吸能力。咀嚼能力是經過後天鍛鍊出來的。通常,當孩子長到10個月後,就進入咀嚼期。如果食物還是不需咀嚼,孩子的口腔咀嚼肌也得不到鍛鍊,從而影響說話能力。
第二,不利於孩子牙齒髮育
當孩子進入咀嚼期後,牙齒的生長會造成口腔內部酥癢和輕微疼痛。如果孩子沒有儘快進行咀嚼行為,生長期的不適感將會不時伴隨孩子。長期覺得不舒服,既不利於牙齒和牙床的健康生長,也可能影響孩子說話的積極性。
第三,使舌頭不夠靈活
舌頭是說話發音的主要部分。長期吃糊狀流食,造成舌頭靈巧度不夠,使孩子不能根據需要調整舌部姿態,說出想要表達的詞語。
想讓孩子早說話,輔食別太過於精細。只要到了咀嚼期,都可以適當吃一些固態食物,通過咀嚼的過程鍛鍊口腔機能。如果家長擔心孩子消化不了,可在輔食製作時烹飪久一些,讓食物更加軟糯。
此外,觀察孩子口腔中牙齒生長狀況,及時調整適合孩子的飲食。比如當孩子上下牙達到8顆後,可適當考慮添加各種水果塊(切小些),讓其自主咀嚼。當孩子一歲後,不必對其食物過於加工,食物的選擇範圍也開始廣泛,只要控制好鹽分、糖分等一些調味品的攝入量即可。
來源:媽咪讀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