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年前,一群中國人流落此國,現在是中華民族的痛?

@ 2017-04-18

350年前,一群中國人流落此國,現在是中華民族的痛?

地處東南亞的中國鄰邦緬甸,歷史上曾是中國藩屬國。緬甸自獨立以來由於民族矛盾一直紛爭不斷,特別是緊靠中國雲南的緬甸第一大特區果敢,目前更是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緬甸的果敢族與中國有很深的歷史淵源,350年前他們可是中國人。

公元1658年3月,明朝的一些官員和百姓追隨永曆皇帝朱由榔從廣西貴州和雲南一路逃亡最後流落緬甸北部一帶。公元1661年12月,吳三桂帶領十萬清兵開進緬甸,逼迫當地交出永曆帝朱由榔並押解回昆明,一年後永曆帝被吳三桂縊死在昆明的逼死坡。但仍有不少隨朱由榔逃入緬境的文武官員、各類隨從和大批百姓死不降清,流落在現今緬甸北部和中國雲南西南的荒山野僻之地頑強生棲繁衍,通過300多年艱苦而漫長的日子,這些流落他鄉的人員最終發展成了今天緬甸的果敢族(漢族)。

果敢地區在唐代屬於南詔國的領土,宋代屬於大理國領土,明、清兩朝屬於鎮康州之地。

1897年2月簽訂的《中英條約》,清廷把果敢割讓給英屬緬甸,果敢人從雲南人變成緬甸的一個少數民族。果敢族後來還有一些是國民黨舊部加入。現今的果敢縣位於緬甸撣邦東北部,毗鄰中國雲南,面積約1萬多平方公里,人口約15萬(部分轉移到了其他撣邦),95%以上人的血統是漢族。

果敢地方政府是由華人建立的一個地方政權,至今撣邦與緬甸聯邦還保持高度自治權利。長期以來,果敢人民在同英國殖民者和日本侵略軍的鬥爭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爭取民族利益的鬥爭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在緬甸耐溫排華的年代,緬甸國內一律取消漢語和漢字,更不允許教授漢文,為了保存自己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果敢人民被迫接受「果敢族」的稱謂,並將他們操地方言的漢語稱為果敢語,使用的漢字稱為果敢文,最終保證中華文化得以傳延。

1968年後緬甸人民軍進駐果敢,1989年果敢成立「緬甸撣邦民族民主同盟軍」,同年獲緬政府承認成立「撣邦第一特區」。該轄區於2002年實現了基本禁絕罌粟種植,在當地的民族歷史和禁毒的歷史上邁出了一大步。

現實中果敢人的民風民俗和雲南邊民一樣,他們使用漢語,運用漢文,通用人民幣,用中國雲南的電視信號、移動信號、電力及日常用品,與雲南邊民來往密切。近年來,果敢華人一直受到緬甸政府的壓迫,不時發生緬甸軍隊攻擊果敢族的事件,常常被迫逃入中國邊境躲避戰火。

在國人看來,果敢人的際遇自然是中華民族的痛:一痛當年國內動盪,百姓流離失所,逃向荒山僻野,雖然朝廷更替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但禍及百姓不能不說是警示和教訓;二痛清朝政府腐敗無能,忍辱割地,喪權辱國;三痛果敢地區動盪不安,果敢人遭受不平等待遇;四痛國人鞭長莫及,愛莫能助,目前尚且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我們希望:一是果敢人自強自立,促進發展,繁榮經濟,維護穩定局面;二是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吸引更多國內資金,造福果敢;三是加強與國內同胞的信息互通,經濟交往,推進經濟社會文化的融合,努力創造並實現國際法支持的果敢人所期待的機會和願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