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司馬遷在《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中記載:「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就「民以食為天」來說,突出糧食乃至吃飯在百姓生活中的重要性。就中國目前來說,大部分人一天吃三頓飯,也有的人早上不吃飯,一天只吃兩頓。當然,有的人可能一天吃四頓飯,比如加上夜宵等。凡此種種,因人而異。那麼,就古代歷史上,人們一天吃幾頓飯呢?對此,不同歷史時期,存在不同的情況。
一
首先,在堯舜禹乃至三皇五帝時期,或者更久遠的歷史階段,人們沒有「定時吃飯」的概念,也即「飢則求食,飽則棄余」,餓了地時候就尋求食物。當然,到了夏商時期,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定時吃飯」的概念逐漸形成。在商朝、西周乃至春秋戰國時期,普通百姓一般一天只吃兩頓飯,也即「兩餐制」。其中,古人將一天中的第一頓飯叫「朝食」,吃飯時間相當於現代早上7時-9時。與此相對應的是,把一天中的第二頓飯亦即最後一頓飯叫「餔食」,相當於現代15時-17時。
二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歐美等國家,一般以晚餐為主餐。當然,就目前的上班族來說,一般也是中午隨便吃個工作餐,晚上回家才大餐一頓。不過,在先秦時期的「兩餐制」中,朝食是最重要的主餐。也即先秦時期的人們不僅早上要吃好,更要吃飽,而晚上就隨便吃點就行了。在兩餐制流行的時候,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三餐制也開始出現。但是,直到秦漢這一歷史階段,三餐制依然只是少數貴族才享受的生活待遇。比如在西漢時期,各個封國的國王可以一天吃三頓飯,普通人依然每天兩頓。
三
那麼,可能有人要問了,為什麼大部分古人,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只吃兩頓飯呢?對此,在筆者看來,一方面是當時的生產力相對較低,一些貧窮的百姓甚至只能一天吃一頓飯。另一方面,古人遵循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規律,晚上休息地要比現在早很多,每天的體力消耗也不像現在這麼多。比如程式設計師加班到晚上十一二點的話,肯定要再吃一頓飯的。不過,到了隋唐時期,伴隨著經濟的繁榮,儘管早期的「兩餐制」並沒因此消失,但「三餐制」已經在普通人中流行起來。
四
最後,在唐朝以後,乃至清朝時期,有的地方一天吃三頓飯,有的地方一天吃兩頓飯。比如清朝著名文學家在《清稗類鈔·飲食類》記載了清朝各地的飲食風俗,其中存在「南方普通日三次,北方普通日二次」的說法。總的來說,在古代歷史上,「兩餐制」和「三餐制」可以說是相對普遍的。此外,就「四餐制」、「五餐制」,一般都是秦始皇、漢武帝等古代皇帝才能享受到的。當然,就目前來說,也是「兩餐制」和「三餐制」比較普遍。
文/情懷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