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訪是家園溝通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不但有利於協調家長與幼兒園的關係,也有利於教師與家長建立良好的夥伴關係,而做好成功的家訪需要我們教師做到有「備」而訪。
1「備」目的:
教師的每次家訪都應該有明確的目的,此次家訪要達到什麼目的?解決什麼問題?一般來說家訪的目的有三個:
A.及時向家長反映孩子近段時間在園的表現:
B.了解幼兒家庭情況、家庭教育狀況、家庭教育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孩子在家中的表現:
C.一起共同探討孩子的教育。每次家訪目的應有所不同,側重點也應不同。
2「備」家長:
每個家長學歷不同、個性脾氣不同、職業不同、學識閱歷不同、育兒觀念不同,對教師的家訪也會存在不同的態度。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不能不看對象信口開河。所以家訪前應對家長的各方面情況有所了解,儘量做到信息全面,才能掌握家訪的主動權。
3「備」孩子:
家訪前,必須對孩子的在園表現、學習習慣、興趣愛好、同伴交往、個性、優缺點等全面掌握,以便家訪時信手拈來,提高家訪的實效性。
4「備」時間:
家訪時間的選擇和控制,關係到家訪的質量和有效性。在時間的選擇上,切不可盲目家訪,做「不速之客」,要儘可能考慮家長的職業、家庭情況,提前預約時間。家訪的時間宜控制在半小時到一小時之間,以不妨礙家長工作、學習和生活。提前預約是家訪前不容忽視的環節,除了約定時間之外,教師還可以就此次家訪的重點內容與家長簡單說及,讓家長有一個充分的準備和思考時間,以待家訪時再深入探討。
5「備」談話內容:
(1)家訪的內容應多樣:
教師在學期中需要時都可以安排家訪,比如需要了解孩子的家庭教育情況了、孩子取得進步了、發現孩子有問題了、孩子之間發生爭執了、孩子在園發生安全事故了、孩子有家庭困難了,等等。如果孩子有需要也可以適時地去家訪。
(2)談話的內容有中心:
家訪談話不是隨意交談,不能海闊天空,漫無邊際,想說啥就說啥,否則就起不到家訪的真正目的了。教師要在有限的時間內精心組織談話內容,務必突出重點,分清主次,掌握好先說什麼,再談什麼,不隨意更改話題內容。
(3)把握好談話的主動權:
從家訪的主動性來看,教師是家訪的發起者,又是預先準備的一方,在家訪的談話中,教師自然占了主動地位。在談話中,家長往往只是接受教師發出的信息,承諾配合教師協同教育孩子,在家訪中處於被動地位。認識到這一點,教師在家訪中,儘可能巧妙地控制整個談話內容和現場的談話氣氛,要表現出對家長的尊重,要和家長交流話題,談雙方關注感興趣的一些教育話題,萬一離題,得想辦法拉回話題。在整個談話中,要把握好整體談話思路,使用好談話的主動權。
(4)注意談話的鼓勵性、互動性和真實性:
家訪時,教師要注意,家訪不是「告狀」,「告狀」式家訪不但不能建立合作關係,反而容易對教師、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關係產生負面影響,產生破壞性後果。在家訪時以鼓勵、表揚為主,宜多發現孩子的長處、閃光點,多鼓勵,少埋怨,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孩子。同時注意談話內容的互動性,教師不可「一言堂」,「一言堂」式的家訪只能讓家長被動地接受和參與,使談話內容消極地互動,收不到理想的家訪效果。同時談話內容不能誇大其詞,華而不實,要言之有物,樸實真切。
6「備」家訪計劃:
教師事先準備好家訪計劃,主動家訪,能使家長主動配合幼兒園做好相關的教育工作,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1)由被動要求家訪改為主動家訪:
每個學期前後,幼兒園要求各位教師對幼兒有計劃地進行家訪(普訪一次),往往出現家訪時段過於集中,教師任務繁重,而家訪質量卻顯然達不到預想的滿意程度。為了追求數量,有時一個時間段內可能會安排七八個家訪,計劃性和目的性欠缺,隨意性加大。為了追求家訪的質量,我們不如延長家訪的時間跨度,在一個學期內有計劃地安排家訪,根據教師的準備、家長需求和孩子的問題來調整家訪的時間,由教師自己主動安排家訪更合適、更合理、更有效。
(2)根據需要主動家訪:
家訪是幼兒園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的補充,孩子的成長和發展需要家園共同努力。家訪的時機非常重要,「有需要」的時候出現,那是最渴望、最能達到教育效果的時候。
當孩子出現問題了就需要教師主動出擊,和家長共同研討,解決教育問題;
當新生插班時,就需要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生活環境、親友情況,主動家訪,做到心中有數,教育有的放矢;
當激化的矛盾無法平息時,教師就要主動上門,做些解釋、賠禮、致歉工作。
根據需要學會主動家訪,防患未然,把家長工作做實、做細、做穩、做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