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z$ l' P4 B老師,其實我是同志…」
「老師,其實我是同志…」
# L7 ?7 X$ D/ J% Y! g) e
文/郭孟佳(國立曾文農工公民與社會科教師)( h: T! o- Q5 c! Q- z
2003年的台灣,同志們第一次為自己的身分發聲走上街頭,從對於同志具有重要意涵的台北新公園(現今的台北228和平紀念公園)出發,展開在台北街頭的遊行活動,期望改變社會對同志的「視而不見」,冀望社會能「看見」同志。這場戰役至今沒有停歇,甚至遍地開花,至今台灣許多地方包含高雄、台中與花蓮等不同地方,每年都會舉行同志遊行活動。而今年的台灣同志遊行,將於一個月後─10月29日,從台北凱達格蘭大道出發。+ _% g# }! _! L! c4 n
9 b" f8 i5 }! f6 r( j {
在高中職的公民與社會課程中,有個關於「性別關係與平等尊重」的單元;其中與多元性別、性傾向、性別不平等……等等性別相關概念,都是這個單元的重要內容,而課程的最終目的絕對是邁向性別平等的社會。這樣的經驗已經有許多次了;在執教的十多年來,常在進行到這個單元的期間,有同學會在不同的時間私下找我,「老師,我想跟你說一件事」,他/她們神色嚴肅地說出這句話。6 Z2 M3 Y7 w/ B5 i- A" n
' ?& I1 G# ^- t" n
「老師,其實我是同志」、「老師,我覺得我是女生,可是我怕大家發現;我只好每天演成男生,好累」……,當他/她們吐出這些話語時,眼神惶恐但卻又如釋重負。; u. e Y+ @0 B, {* i# G
?! g+ F- @ E3 d. I- t# G2 n
美國的生物學教授金賽博士(Alfred Charles Kinsey)藉由「金賽量表」讓我們發現,性傾向非二元對立,當然性別認同與性別氣質等等也應是如光譜般具有連續性。直至今日,研究學者對於人們為何有不同的性傾向依然沒有定論,儘管有許多研究認為原因在於,遺傳、生理激素、生長環境與社會文化等等;但,不論哪一種性別、性別氣質與性傾向等等,也不論是天生或是後天,站在一個多元且尊重的立場,人們都不應該因為不同的性傾向,或是不同於社會多數的性傾向,而面對不公平正義的對待。
在法律上,我國〈性別平等教育法〉與〈性別工作平等法〉雖將多元性別價值納入法律保障,不論是教育現場或是工作職場,一定程度上已獲得制度上的保護,但這樣仍是不足的;多元性別者應有的權益保障比如婚姻權等,仍然尚未周全。除此之外,法律雖有助於現代社會建構應有的是非準則,但實際上社會必須透過更多的溝通與對話才能有更多的進步;我們時常聽見類似的話,「我沒有反對同志,只要他們不要來碰我」,這樣話語的背後便隱含著歧視;一種更深沉的歧視。 v0 r( q: w; W1 D% d
0 ^! a$ _, q3 b6 `- o1 Y5 y
更甚者是,我們也聽過類似這樣的擔憂,「我不是歧視同志,可是給他們這樣多權利,這樣會越來越多人學習,而變成同志;社會已經少子化了,這樣下來難道要亡國嗎?」上述的話語看似平等,且顧全大局般地,為社會國家思考,但實際上更是充斥著尊卑優劣的價值以及邏輯上的謬誤;包含了〝給〞權利,〝學習〞變成同志,以及少子化甚至因此亡國是同志的責任。
所謂「人權」應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固有權利,屬於人性尊嚴的核心價值,怎會是由非同性戀者以上對下的態度如恩典般地〝給〞同志族群;再者,若這樣應有權益的保障,便能引發更多人學習成為同志,那麼異性戀在這些權益上的保障已是行之有年,怎不見同性戀因此全體〝學習〞成為異性戀者?最後,少子化更應該由社會整體結構性問題來分析,而非歸咎於同志問題。* r; G/ k4 L8 Q# R! t
' y$ [9 g1 z m/ Q0 L% b, F2 ^/ I
每年的同志遊行中看到LGBTSQQ[1]代表的多元性別族群,總能真正地展現自己的樣貌,陽光下所展露的笑容更加燦爛迷人,透過彼此所建構的安全網,而有了一丁點的呼吸與表現的空間,這是多麼令人心喜的時刻。
還有一個月,這個即將邁入第 14年的遊行即將展開,期盼你我能夠張開雙手真正地建構安全友善的社會;期盼下一個任教的十年,不再看到年少青春的眼中,流露著不安與忐忑。
$ {- Y: D5 v. h/ V4 S4 [
" [, p, M" o7 C/ |& m! f
[1] 根據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的主張,LGBTSQQ指Lesbian(女同性戀)、Gay(男同性戀)、Bisexual(雙性戀)、Transgende(跨性別)、Gay-friendly Straight(直同志,對同志社群友善並願意成為同志社群一員的異性戀)、Queer(酷兒,泛指被異性戀霸權所壓迫的性與性別邊緣,並願意接納自己與別人的差異的人)、Questioning(不確定自己性傾向或不需要明確性別定位的人身份的同志)。除此之外LGBT仍有其他概念的發展,如LGBTIQA等等。
.....................................................................................
對照組& K+ _+ I* J) e& w' F
! [ S5 m9 C. j% H8 j
樂做心靈捕手 陳巧芬想為學生盡一己之力
& u7 w( v& t' i. v3 p" u
陳巧芬和所任教的學生師生關係融洽,以生命影響生命。(陳巧芬提供)3 T% m* P0 s+ M: H
【記者梁敬彥新北永和報導】下課鐘聲響起,新北市立永平高級中學國中部(完全中學)的學生圍著陳巧芬老師分享剛剛綜合活動課的學習心得。從2012年通過教師甄選開始任教以來,陳巧芬就像個「大姐姐」一樣,無論課業、感情、家庭還是人際關係上的疑難雜症,陳巧芬都以傾聽及陪伴走一里路的心,扮演這群孩子們的「心靈捕手」。
對學生工作的呼召熱情$ V! T: h2 B* O8 ~
談起在當今教育體制充滿各樣偏差價值觀的大環境下,選擇擔任教職的初衷?陳巧芬說:「就是想要為下一代的教育貢獻一己之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畢業的陳巧芬,是在念研究所期間,因著很好的姊妹帶領接觸信仰。後來在台北新生命小組教會受洗後,因著對學生工作的呼召和熱情,便開始擔任小組長,目前也是永平高中校內社團「創意服務社」的指導老師。( p5 F2 a& t) x `* L
; Z: R& {( C: A& v7 a# T
4 P4 X- k. Y4 O5 x8 l6 a0 ]
陳巧芬認為,老師的影響力不在「說教」,而是「行道」。(梁敬彥/攝影)
# d% u0 C; |: A! D
這幾年在校園的觀察,陳巧芬說,因著雲端科技發達及資訊快速流通,現在的國、高中生比她成長的那個年代更有創意及思辨能力,但最大的共通點是「名人」,特別是藝人,對這個年齡層的學生影響力非常大。) C3 ]8 D5 P( Y# j+ E; L# |
陳巧芬舉「多元成家」為例,一直有團體藉由教師研習會的方式想要進到校園,雖然目前國中課程教材尚未正式納入其論述,但在學生之間的討論度卻非常高,因為他們所「追星」的對象蔡依林(Jolin)及張惠妹(Amei)不但公開支持,甚至還把贊成多元成家的理念收錄在專輯歌曲中。9 h: v4 |- f4 I( a- r
因著很多學生會私下到輔導處辦公室來找陳巧芬聊「交友感情事」,及詢問她對多元成家的看法,陳巧芬就在綜合活動課的「認識自己」及「交朋友」的課程安排上,和學生分享「人的尊貴價值」這項議題。
- N: [- x$ A+ I/ T4 k4 S& g
分享正確交友價值觀
陳巧芬跟學生說,她國、高中念了六年女校,她及很多同性的同學無論上學還是放學,都會手拉手走在一起,開心的時候也會相互擁抱,但上了大學之後都各自交了男朋友。陳巧芬鼓勵學生,用健康、自然的心態去和同性及異性的同儕相處,不要被「性」這件事所捆綁。
去年陳巧芬任教後的第一屆九年級(國三)的學生畢業,大家爭相來和「巧芬老師」合照,現在仍常常藉著通訊軟體「相互關懷」。陳巧芬認為,老師要對學生產生影響力,不是多會教,更不是多會「講道理」,而是他(她)有多貼近學生的心並且適時關心他們的需要,當這樣的互信關係建立後,就能「生命影響生命」。! `- k! T" B6 G" n& F! m
: a% I% a) e. z8 B
許多陳巧芬教過的學生,會因著「喜歡跟老師一起做些事情」,而在課餘的時候去到老師的教會或是跟老師一起去服務學習,陳巧芬說,她的學生都知道她是「基督徒」,她也感謝上帝,讓她有機會進到學校這個禾場,實踐「傳道、授業、解惑」的為師之道,她樂於繼續這樣為主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