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的教室里,桌椅該怎麼排放呢?
怎樣的排座位模式才能提高學習效率呢?
按身高?按學號?按成績?還是有其他標準?
科學、合理的為學生編排座位,可以有效的調動學生參加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也讓老師們的工作事半功倍。
所以,這座位排列大有講究。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排座位!
這樣排座,才能贏得學生和家長的尊重
調座位,在外人眼裡不是什麼大事,只有班主任知道這是個不大不小的難題,牽一髮而動全身啊!有沒有一種比較好的排座位解決方案,可以讓班主任擺脫這些困擾?我以親身的實踐證明,這是完全可能的。
以規則規範行動
與其反覆對申請調換座位的同學做思想工作,不如就排座位和調整座位問題和全班同學共同商議若干規則,在規則面前人人平等,大家參照規則執行即可。
排座位的7準則
1、排座位不考慮視力問題,因為現在大部分同學都近視;
2、身高是重要考慮因素,盡量不讓前面的人擋住後面的人的視線;
3、需要和同座位上課討論問題的理由也不予考慮,學習上的問題可以課後討論;
4、男生和女生可以是同座位,不存在男女界限;
5、試著和不同性格的同學相處,一般一個學期可以調整一次;
6、不以成績好壞作為排座位的依據;
7、好的位置和相對差的位置需要輪流坐,好座位不是終生的。
換座位的3原則
1、如果你坐在一個公認的好位置上,那麼請你珍惜。如果你上課不專心聽講,對周圍同學造成不良影響……違紀累計到一定次數,那麼請你將你的座位讓出來;
2、如果你認為你的座位不理想,想換一個好位置,那麼請你在現有的座位上好好表現,調換座位時才會優先考慮;
3、在座位問題上表現出大度、謙讓、顧全大局的同學在調整座位時將優先考慮,或在其他榮譽問題上補償。
不包辦代替,也能很好解決座位問題
有了基本規則,學生坐在教室的第幾排,具體和誰坐,為什麼一定要班主任定?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同座位如何?
我讓每個人拿出一張紙,寫下自己最想和誰成為同桌,選擇三個人作為備選。這三個人一定是自己中意的,根據意願,也分成首選、次選、備選,就像填第一、第二、第三志願一樣。
很快,紙條交上來了。我很順利地排出了大概的座次表,第二天再做了一些個別工作,新座位表就出台了。
自己選擇好朋友做同桌,會不會導致課堂紀律一團糟呢?我的對策是:
1、充分相信大家選擇同座位的動機是良好的,是為了有個好心情更好地上課,還可以互幫互助;
2、所有座位,試坐一個星期,根據試坐情況調整;
3、因為尊重了大家的意向,所以大家都很滿意。為了讓自己和滿意的同桌能長期坐下去,同時回報老班對你們意見的尊重,請每個人珍惜來之不易的同桌,共同為班級良好的課堂紀律做貢獻;
4、不自重的,在一起互相有壞影響的,影響課堂紀律的,你們的意見就不配得到尊重,老班再把你們調開時,你當無怨無悔。
事實上,大多數人是懂得珍惜的,即使有人不自覺,也有規則應對,還怕什麼呢?經過這樣編排座位,我們的課堂紀律不僅沒有受到影響,反而還好轉了。一個星期之後,因為效果良好,試坐就固定了下來。
老師「編排座位」的基本原則
(一)以公平之心對待每個學生
既要創造條件讓成績優異的學生脫穎而出,更要創造條件讓全體同學都得到發展。要保證每個學生都有同等的機會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在安排教室里的座位時,要以公正之心對待。
(二)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需求
要了解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區別對待。排座位要考慮到個子高或個子矮的、高度近視的、身體有殘疾等問題。同時要靈活應變,如有的學生視力不好,但適當靠後坐反而有利於視力恢復;將矮個學生的座位墊高;讓個子矮且相差不大的學生坐在中間,形成中部縱列,個子較高且相差不大的學生坐在兩側,形成兩翼縱列。
(三)給學生搭配適合的小夥伴
要通盤考慮學生的性格、性別、朋友圈、興趣愛好、學習成績等因素,既要注重學習上的優勢互補,也要激勵競爭,既要考慮學生性格特徵,又要顧及課堂紀律因素,尤其不可忽視學生的個性特點。
(四)定期適當地調整班級座位
座位編排需要隨時調整,並注意間隔時間,通常每隔一個月調整一次比較適宜。調整時不僅要左右輪換,還要注意前後輪換,在此過程中一定要積極接納學生的意見。
(五)讓學生成為班級的小主人
既要尊重學生意願,講究民主方法,比如可以讓學生共同制定規則,促使學生當班級管理的主人,實現學生的自主管理和自我教育。又要注意使座位的安排有利於全班學習,體現平等與公平。
編排座位,你可以這樣試試看
(一)秧田型
秧田式座位排列方式是課堂教學最普遍的方式。目前,我國大部分學校採用「秧田式」的模式,把學生排列成一行行、一列列,使講台成為教室的中心。
優點:便於教師管理
教室整齊劃一,空間充分利用,有利於教師管理課堂、維持秩序和有計劃地傳授知識,有利於教師觀察學生的一切活動,是大班授課最適宜的座位排列方式,教師可以隨時走到學生中間,充分發揮了教師的控制作用。
缺點:不利於師生交流
其課堂布局過於突出教師的中心地位,既容易讓教師產生權威感,形成居高臨下、高高在上的心態,也容易讓學生產生畏懼感,不利於師生交往和學生討論合作。師生互動具有「教師學生」的單向性,大大降低了學生對教師進行反饋的頻率。
有老師說:
「我個人比較喜歡「秧田型」的課堂座位排列。在這種空間形態中,學生相互干擾少,聽課注意力容易集中。從教師來說,也易於觀察與控制全班學生的課堂行為,利於進行系統講授。」
(二)分組模塊
這種模式類似於文章開頭提到的「團團坐」,與秧田式不同,改變了學生看著學生的後背的方式,面對面圍桌而坐,在相互交流中完成教學任務。
優點:增強學生間互動合作
學生的主體性加強,注重了互助式、互動式、討論式的學習,有利於小組成員進行相互交流合作,使小組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功能群體」,學生的學習任務由過去的個體化轉向個體化與合作化相結合,學生之間由過去的競爭關係轉向合作與競爭相結合的關係。
缺點:老師監管較難
在這種自由的學習空間中,教師對學生的監控很難到位。小組學習中,學生圍桌而坐,教師很難發現學生開小差。生理方面,不良的坐姿、肌肉的鬆弛、突然的扭頭不僅會造成精神的渙散,長期下去還會影響視力,甚至增加一些疾病發生的危險因素。
有老師說:
「我覺得小組式排列法比較好,我會讓學生自由組合,這樣可以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溝通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特別是對於一些探討性的實驗,這樣的排列方法最有利於他們的學習。」
(三)餐桌式
學生們面對面而坐、時不時互相討論、老師則拿著課本「全班繞」。課桌椅按照長餐桌的形式擺放,所有學生都是面對面坐著聽課的,以方便自由討論。
優點:有利於學生的合作學習
不但方便學生們在課堂上討論,最「實惠」的還是解決了老師、校長開學排座位的煩惱。老師講課全班繞的模式,完全不存在前座、後座的不公平。有利於學生的合作學習,充分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程理念。
缺點:分散學生注意力
「餐桌式座位」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課堂效率也會大打折扣。這種方式雖然拉近了學生與學生的距離,但也方便了學生間的閑談,個別差點的學生更是有了依靠,容易養成惰性。
有老師說:
「我們學校初中部的70個班,所有學生都是面對面坐著聽課的,除了自由討論,孩子們還能隨意向老師舉手提問,可以很方便的進行交流。」
(四)馬蹄式(U型)
馬蹄式座位模式又叫作U型座位模式,是指教師站在U型入口處,學生面朝教師而坐。
優點:有助於師生交流
佔用空間較小,學生比較集中,教師與學生的距離較近,適合於教師講授新課,也適合學生交流討論,更便於師生開展各種表現活動。教師也可以到黑板板書,還可隨時走到中央地帶,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況。學生可以互相對視和傾聽,有助於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流各種信息。中央地帶是師生展示的舞台,教學中的各種角色扮演、遊戲活動、歌舞表演都可以非常方便地進行。並且根據需要,可以迅速地將座位調整成圓形、矩形(三條邊)或雙弧型等。
缺點:只適合小班教學
不足之處在於它具有較強的局限性,比較適合小班教學,如果大班教學也要採用這種排列方式,那隻得用兩個甚至三個U形嵌套在一起,這就大大降低了課堂教學效果。
有老師說:
「我們班學生人數比較少,學生在這種U型結構中可以互相對視和傾聽,方便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我也能很迅速地看到每個學生的反應。」
(五)圓形式
圓形座位排列方式是全班同學圍坐成一個大圓形進行學習和討論,中間空出來的空間,則可以用來開展班會遊戲等活動。
優點:激發學生表達自我
全班同學聚集在一起,大家相互之間都可以看到,有利於言語和非言語交流的進行,從空間特性上看它消除了座位的主次之分,讓大家平等地坐在一起,更能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敢於在課堂上表現自我、建立和諧友好的同學關係和師生關係。
缺點:縮小了學生間的交往面
但在圓形排列方式下同學只能與坐得離自己比較近的同學交流,隔得較遠的同學則不方便交流,因此它縮小了同學間的交往面。
有老師說:
「現在班裡的學生明顯比以前活躍,遇到問題也愛討論了。同時『圓圈』形式的座位,有助於老師照顧到每一個同學,老師與學生也有更多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