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為什麼成為中國第一門,天安門的後面又是什麼?

@ 2016-12-07

天安門為什麼成為中國第一門,天安門的後面又是什麼?

今天腦洞老師跟親們介紹一下天安門。我們都知道天安門是中國第一門。很多慶典都要在天安門舉行。為什麼會這樣呢,天安門在北京眾多城門中有什麼重要的地位呢?

要了解這個,我們先要了解北京城的格局,北京是一圈套一圈,現在北京有四環五環,現在的環路,都是按照以前的格局建起來的。一個城市自從他打下地基開始,最難改變的就是道路。大家可以去全國各地看,最古老的絕不是房子,而是道路。房子可以推倒重修,但路一旦定下來,幾乎很少改變,頂多是翻修。很多地方的老路常常有上千年的歷史。

(靖州老街)

我們說一下北京的格局,最裡面是紫禁城,紫禁城外有四座城門,分別是皇帝走的午門,大臣走的東華門,皇親貴族走的西華門,以及太監宮女走的神武門,當然,現在是故宮博物館的大門,所以親們去了,走的是宮女太監的門。

外面又有一圈,是皇城,皇城也有四門,地安門、西安門、東安門以及我們後面要說的天安門。

皇城外面還有一個內城,內城九門,九門提督說的就是管這九門的人了。清朝時候,這裡面住的都是八旗子弟。此外,還有一個外城,外城七門。外城都拆得七七八八啦,就剩一個永定門。

我們說回天安門,可以看到,天安門是皇城的正南門,這個規格就很高了。歷史上,天安門還不叫天安門,而叫承天門。大家知道聖旨第一句就是奉天承運皇帝召曰。這個斷句要斷在皇帝後面,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八拉八拉,表示皇帝不是沒來由的,有上崗證的。

所以,承天門就代表著天門啦,這裡也是皇帝搞大典,尤其是涉外大典的地方。比如外國使者之類的。自家人的大典一般在宮城裡辦,比如宮裡的太和殿。

這樣一來,在外國人的眼裡,天安門就成了皇城的象徵。因為他們頂多也就是這裡了,再往裡進不可能了。所以外國軍隊打進來,也在這裡辦入城儀式,比如八國聯軍啥的。

到了清朝滅亡的時候,隆裕太后要向全世界人民宣布大清無限公司就此關張,也在這個天安門上宣布的。

要注意的是,這時候的天安門以及前面的廣場都是封閉式建築,前面還有一個大清門。皇帝娶皇后一定要從大清門進,清一水的南門,如果從後門神武門進,那就是小老婆,比如慈禧。

大清門外才是公共場所。大清門外是內城。出內城就是正陽門。在正陽門跟大清門之間,這個區域就是上班打卡的地方。官員到了這裡有下馬石,再不能騎馬了,因為進了大清門,就是皇城地界了,誰吃了豹子膽,敢在皇城內騎馬?

但後面,這個天安門以及前面的廣場就成了公共區域。什麼時候呢?民國的時候。

清朝完了之後。

北洋政府的京都市政督辦朱啟鈐,就是城建局長吧,他把天安門前的千步廊以及瓮城都拆了,把廣場又修了一下,搞了瀝青路。

自從這個天安門開放之後,大家都可以來了。五四運動,進步青年反對北洋軍閥,就是到這裡集合。

再說一下天安門,現在知道上面掛了毛主席的畫像,其實一開始當然是沒有畫像的。第一個掛的也不是毛主席,而是孫中山先生。孫中山在北京病逝之後,由天安門出殯,天安門上就掛過孫中山先生的畫像。

後面,抗戰勝利,這裡又掛了蔣介石的畫像。

解放後,這裡是毛主席宣布中國人民站起來的地方。後面這裡掛了毛主席的畫像,但也不僅僅只掛毛主席的畫像。史達林去世後,這裡還曾經掛過一會史達林的畫像。

而且,天安門廣場也經歷了大變化。一是擴寬了,以前是個小廣場,民國的時候就很髒很亂。後面就開始修整拓寬。最重要的把一些建築物移動了一下。比如華表。

華表這個東西是以前就有的,不是後修的。還有把大清門給拆了,蘇聯專家建議,不拆廣場格局太小。他可能是按紅場的規模來看的。那好,就拆了吧。大清門的位置現在在毛主席紀念堂那一塊。

最後,聊兩個冷門的事情,一是,天安門後面是什麼樣子啊?

大家在電視上,或者去旅遊,看的都是前面,後面長啥樣呢?後面又是什麼呢?其實很簡單,後面就是路嘛。走過去一點,就是午門啦。

還有一個疑問,天安門的城樓上是掛了國徽的。

我們的國徽上也有天安門,但國徽上的天安門卻沒有國徽。這是為啥呢?

有的說,這是防止無限循環。當然,這是開玩笑了。真正原因當然是當初設計國徽時,還沒有想到後面會把國徽掛到天安門上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