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老企業 計劃再造100架大飛機 為缺7億元啟動資金犯愁

@ 2016-12-07

儘管烏克蘭總理弗拉基米爾·格羅伊斯曼承諾要重振擁有70年歷史的「安東諾夫」公司,但是面對全國最大的飛機製造廠所需的7億美元啟動資金,仍束手無策! -烏克蘭liga通訊社,2016年12月6日專題報道的開篇語

7億美元能幹什麼呢?對於現在中國來說,7億美元相當於造5架殲-20第五代戰鬥機,或者製造2艘054A飛彈護衛艦,再或者能買20輛最新式的99A3主戰坦克,這對於龐大的現代化軍事國家不算非常大的一筆開銷。可對於烏克蘭最大的飛機製造商-安東諾夫來說,僅這7億美元就能重振整個公司,完成2018年到2021年,製造100架新型大運輸機計劃大計劃的「救命錢」。這樣,安東諾夫就可以向全球10多個國家的用戶,交付新飛機了。

安-225這樣的龐然大物 現在的烏克蘭安東諾夫是肯定造不出來了 連安-124都不行更別說它了

可對於現在的安東諾夫來說,在2016年實際上只下線交付了2架新飛機,這還是利用在2015年從俄羅斯購入的零部件組裝的安-148和安-158中型運輸機(相當於整個2016年,1架新飛機的建造計劃沒有,1架實際開工的新飛機也沒有)。至於大家所「奢望」的重新修復第二架「全球最大的運輸機」安-225 02機的計劃更遙遙無期,甚至連安-124這樣能夠運載最多200噸貨物的超級大運輸機,也造不出來了。

70年的老企業 2016年一架飛機都沒實際生產出來

這就是擁有70年悠久歷史的安東諾夫公司的現狀,這家成立於1946年,創造過無數「光輝」的烏克蘭企業,雖然在過去一年間,「安東諾夫」的名頭在2016年經常見諸於媒體報端。比如,跟沙特簽訂交付安-132D中型運輸機的合同(計劃2016年年底交付,目前來看基本上要延期了);還要跟印度要聯合生產安-148和安-158(這個目前也只能算意向,畢竟安-148和安-158,連個起落架都得從俄羅斯進口);當然還有跟中國聯合製造安-178運輸機還有修復安-225大型運輸機。這些看似亮麗的背後,其實是安東諾夫的無奈,意向合同不過就是一張紙,儘管宣布了要買,可安東諾夫不開工,客戶是不會提前預付定金的。所以只是紙面數據很好看,背後卻是充滿心酸和無奈。

安東諾夫上下都在為錢而犯愁

由於還有一些存貨 所以安東諾夫在2016年還是交付了2架飛機

根據安東諾夫的財務部長,亞歷山大·德連科的預估,如果要恢復安東諾夫的生產能力,至少需要7.032億美元;其中,從俄羅斯購買飛機零部件需要7750萬美元(至少有9架安-148、158躺在生產線上等著零件);還有625.7萬用來進行設備現代化(在2016年的媒體採訪日中,安東諾夫的工廠里,連一台機器人都看不到,甚至連個電腦顯示屏都沒有!)當然,還有大量的人員工資需要付清。弗拉基米爾·奧梅傑-安東諾夫的基礎設備部長對媒體稱:「安東諾夫現在還有能力建造飛機,但是沒有銷售、售後、服務團隊。 當然,如果我們能夠獲得注資,起碼能夠確保我們能造出飛機來。不過其他部門也同樣需要錢,比如安-74這樣飛機,阿聯、哈薩克都願意購買,但是他們要求改進為玻璃化座艙,這至少要花費130萬美元,這還僅僅是設備錢,還要安排一架安-74飛機進行試飛,最終完成就需要上千萬美元,這快趕上設計一架新飛機了」。顯然,安東諾夫上下都在為錢而犯愁。

俄羅斯干安-124是熱火朝天 烏克蘭卻為7億美元發愁 鮮明對比!

安東諾夫缺7億美元 中國應該出手嗎?

總而言之,烏克蘭安東諾夫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缺錢」,非常的缺錢。這也非常符合很多中國朋友預期的:「此時不抄底更待何時,中國乾脆一鼓作氣拿下安東諾夫公司,集體搬遷就好。」但是,實際上,安東諾夫所要求的這7億美元不過就是個開端。如果想讓安東諾夫全面運轉起來,實際每年至少要注資20億到30億美元,這還僅僅是開始。未來升級研發新產品,仍然需要大量的資金。而且由於安東諾夫屬於烏克蘭,從無法直接從俄羅斯採購到組裝用零件,這也意味著這部分費用如果途徑第三方,顯然會更貴!僅僅這一項成本的上升,就會使得整架飛機的價格至少上升5%。而且,大家所最希望的收購的其實不是「安東諾夫」本身,而是安東諾夫的豐富的大飛機設計經驗以及熟練的技工和工程師,這些其實早在本世紀初就已經被周邊高薪聘走了-中國也通過「雙引工程」引進了一批相應的專家。

安東諾夫的核心-工程師 技師 都已經不再了

所以,面對此時需要7億美元來恢復生機的安東諾夫,救與不救,意義不大。也正如烏克蘭總理弗拉基米爾·格羅伊斯曼安慰安東諾夫管理層的話所說:」等到明年1月,政府會想出辦法找到錢的「。但願,這家70年的老企業能夠找到新的生機和全新的發展機遇,畢竟曾經支持過中國大飛機建設這麼多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