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地區的孩子,
從小就聽慣一句話:
多少年了,
Sponsored Links
我們的生存意義,
一直籠罩在叉燒的陰影之下。
叉燒到底是誰?
為何擁有如此強大的影響力?
今年 3 月,
《牛津英語詞典》公布新版收錄的
新詞及短語,
其中就包括 " 港式英語 ":char siu(叉燒)。
叉燒君,
註定是一塊不平凡的豬肉。
Sponsored Links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
過去在老饕遍地的廣東,
人們發現,
一頭豬身上最鮮美的,
是兩條裡脊肉。
於是逐一加入麻醬、海鮮醬、
生抽、老抽等,進行腌制。
而狂熱的美食家,
還會加進桂皮、甘草、干蔥、玫瑰露等。
五花八門的腌制搭配,
構成了叉燒的前傳。
鮮嫩的裡脊肉,
在香味四溢的腌料中
浸泡一夜之後,
就被加插到烤全豬腹內,
Sponsored Links
用暗火,以傳說中的熱輻射烤熟,
人稱 " 插燒 "。
聰明的人類,
很快想起一頭豬只有兩塊裡脊,
每次都吃得意猶未盡,
於是將數條豬裡脊肉串起來,
叉著,用明火烤一小時,
" 插燒 " 由此成了 " 叉燒 "。
Sponsored Links
一塊好叉燒是這樣的:
肉質軟嫩多汁、色澤鮮明。
以肥瘦相宜、
俗稱 " 半肥瘦 " 的為上品。
這樣的叉燒,
外表微焦香脆,內里鮮嫩如初。
隨著一次次咀嚼,
脂香味慢慢占領口腔,
鮮嫩而 " 多汁 " 的幸福感襲來。
這些年,
Sponsored Links
叉燒家族也在開枝散葉,
除了半肥瘦的基本款,
以及走極致路線的肥叉、瘦叉,
還出現了黑叉燒、脆皮叉燒。
不過,在老饕們的心裡,
入口即化、脂香爆炸的肥叉,
才是真愛。
叉燒雖好,
始終算不上矜貴菜式。
它唯勝在美味、家常,
而且十分百搭:
叉燒包、叉燒酥、叉燒腸粉 ……
其中呼聲最高的,
當然得數:
一碗叉燒飯,
加一個荷包蛋,再配幾根青菜,
" 雖材料做法極其普通,
但因烹飪者用心之真切,
讓食客吃地感天動地、盪氣迴腸,
百般滋味齊上心頭,
宛若初戀再現。"
在電影《食神》里,
周星馳就憑藉著
這碗看似簡單的黯然銷魂飯,
在終極一戰里征服了評委,
重奪食神寶座。
也有人會想起一部電影:
叉燒包,
顧名思義,餡料就是叉燒。
但總有些細思極恐的都市傳說,
比如裡面可能
加入了其他來源不明的肉類 ……
都市傳說到底只是傳說。
在叉燒的世界裡,
脂香四溢之下,
須有富於嚼勁的鮮嫩質感,
這可一點糊弄不得。
在崇尚本味的廣東廚子眼裡,
只有豬世界的小鮮肉才能通行。
所以如果有人訓斥你:
平日皮厚肉韌、不愛扯夢想,
簡直跟鹹魚——哦,是叉燒,
還有什麼區別?
記得狠狠甩回一句:
不許你這麼侮辱叉燒!
試想一頭小豬,
在豬窩中睜開眼睛,
顫顫巍巍站起來,
在豬圈中吃喝拉撒、打架追逐,
體會青春的躁動,
要經歷過多少波折劫難,
才能長出一身好肉?
然後,
它被識貨的採購員選中,
落入懂行的廚子手中,
得到悉心的腌制、明火掛爐燒烤,
不停地轉身、轉身 ……
360 度自轉,足足 60 分鐘。
待肉身變成金身,多餘的肥油滴盡,
最後留下的,
都是閃亮亮的生命精華。
歷經九九八十一難,
它終於躺在你面前的盤子上。
這時最大的悲憫就是趕緊起筷,
莫讓時間廢掉
這塊外焦內嫩的小鮮肉!
1937 年,
17 歲的張愛玲,
在老師布置的調查表上,
曾這麼寫道——
最怕:死。
最恨:一個有天才的女人忽然結婚。
最喜歡吃:叉燒炒飯。
後來的半個世紀裡,
她去國離鄉,
歷經貧困、再婚,
名氣去了又回來,
最後在洛杉磯的公寓中,
孤獨地死去。
她晚年回憶那份調查表,
最愛的叉燒炒飯卻不復再提。
那碗小鮮肉,
已隨光芒四射的天才少女,
一同老去。
時間是把殺豬刀。
人世如流水,叉燒也不永恆,
但先別忙著憂傷,
至少你的肉還在眼前啊。
如果天塌下來了,
你馬上夾一塊叉燒入口,
細嚼,慢咽,
甜美豐腴,齒頰留香 ……
那一刻,你發現,
整個宇宙都重生了,
佛祖對你露出蜜汁(叉燒)微笑,
連童年的 " 緊箍咒 " 都解開了——
生塊叉燒是不是好過生我,
早已不重要,
因為,I am what I eat !(人如其食)
圖片源自網絡公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