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美雪峰南迦巴瓦,我們為何如此陌生?

@ 2016-12-07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的自然風光

Sponsored Links

一座值得中國人

大書特書的山峰

文 | 星球研究所

途經川藏線的旅行者

往往都會在海拔 4720 米的色季拉山口停留

因為這裡是拍攝南迦巴瓦峰的絕佳地點

遠處南迦巴瓦峰不經意間露出的一小角

都足以讓你激動得忘卻周邊的雜亂

(攝影師 Baishd)

以山形之美

南迦巴瓦峰足以擊敗絕大部分山峰

《中國國家地理》曾將它列為

中國十大最美山峰的第一名

但事實上

我們很少有機會看到南迦巴瓦峰的真容

Sponsored Links

常年繚繞四周的雲霧

讓它成為名符其實的 " 羞女峰 "

(攝影師 Baishd)

在當地藏民的心目中

從不輕易示人的南迦巴瓦峰是一座神山

我的朋友高承是一位非常執著的攝影師

他曾經為了拍攝冰川而掉進冰洞之中

最終靠攝影包和身體卡住兩側才得以脫身

這次他為了拍攝南迦巴瓦峰

在色季拉山口的寒風中足足等了 5 個小時

但山上的雲霧卻絲毫沒有消退的跡象

一愁莫展的他當即跪下向南迦巴瓦峰磕頭

數分鐘後

山上的雲霧先是慢慢散開變成了一條一條

最後趕在日落時分

雲霧消失的無影無蹤

夕陽灑在南迦巴瓦的九座雪峰上

Sponsored Links

他得以拍下神山的全貌

南迦巴瓦峰海拔 7782 米

巨大的三角錐體尖利地刺向空中

在群山之中異常突出

下面這張照片中

一朵罕見的豆莢雲圍繞在南迦巴瓦上空

如同戴了一個帽子

拍攝南迦巴瓦峰的全貌

已經成為很多旅行者和攝影師的追求

Sponsored Links

2015 年 9 月 27 日中國上空出現了超級月亮

攝影師楊文忠利用多重曝光

完成了這幅南迦巴瓦之月

尖銳的山鋒與圓月和諧而矛盾地共存於一幅畫面

但是

我們即便看過了南迦巴瓦峰的全貌

卻對它依然知之甚少

甚至幾近陌生

在英文網際網路中

西方人對另一座知名的錐體雪峰

位於阿爾卑斯山脈的馬特洪峰(Matterhorn)

無論紀錄片、影像資料還是文字介紹

Sponsored Links

都非常豐富、翔實

內容涵蓋地理、動植物、氣候、登山、人文等方方面面

他們可以隨時通過這些資料了解馬特洪峰

最近大火的《地球脈動 2》

BBC 的製作團隊深入雨林、沙漠、海島等

一個個人跡罕至的秘境之中

將大自然的美麗和神奇纖毫畢現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關於大自然的科普題材已經在西方有了成熟的模式

而在中文網際網路上

關於南迦巴瓦峰的科學而全面的資料有多少呢?

幾乎為 0

我們沒有找到一部關於它的專門紀錄片

沒有找到一篇關於它的全面翔實的文章

沒有找到一次近年來的全面科學考察

(希望只是我沒有找到而已)

據我查到的資料

中國最近一次關於南迦巴瓦峰的全面科學考察

還是在 1982 年 -1984 年間

由後來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劉東生院士帶隊

當時的科學界剛剛從文革中恢復

他們帶著非常簡陋的裝備

來到了南迦巴瓦峰下

(照片來自當年科考隊成員高登義教授的博客)

氣象專家張江援在山下搭了個簡易帳篷

這就是氣象觀測站了

(照片來自當年科考隊成員高登義教授的博客)

他們連續三次深入南迦巴瓦

途中遭遇狗熊和野豬襲擊、螞蜂叮咬、泥石流

給我們呈現了第一手的科學資料

如今 30 多年已經過去了

我們對南迦巴瓦的認知似乎還停留在那次科考的成果上

當年的副隊長楊逸疇與其他隊員

一起記錄了整個考察過程

並於 1991 年出版成書

我費勁周折找到此書

書中洋溢著地理大發現般的氣質

至今讀來仍讓我有如身臨其境

除了科考隊的文章、書藉

其它我能找到的資料

要麼只是講述南迦巴瓦峰的一鱗半爪、不足解渴

要麼人云亦云、以訛傳訛

要麼語焉不詳、模稜兩可

比如南迦巴瓦峰 80% 的介紹都說

它位列全球高山第 15 名、7000 米級山峰的最高峰

但更可靠的資料表明

有很多 7000 米級的高峰都超過了南迦巴瓦峰

它在全球中高山中僅位列第 28 名

還有些介紹中說

此山是藏族傳說中格薩爾王消滅妖魔的矛

其實《格薩爾王傳》中記載

格薩爾王在討伐暴虐的南門國的路途中

見到此山形狀奇特

便詢問手下這是什麼山

手下答道

" 好像幡矛豎空中

那是熾熱霹靂叉俄山 "

(《格薩爾王傳 · 門嶺之戰》人民出版社)

這是南迦巴瓦藏語含義的來歷之一

而把它當成格薩爾王的兵器

更多可能是出於介紹者的衍生想像

可見除了自然科考

我們對南迦巴瓦的人文傳說

同樣也缺乏系統研究

那麼南迦巴瓦峰

究竟有什麼值得我們大書特書的呢?

首先

我們最常看到的南迦巴瓦峰

多是從色季拉山口拍攝

而這只是它其中一面

作為一個巨大的三角形錐體

它的美幾乎是立體的

每一個角度都有它的風采

(南迦巴瓦峰三維影像圖,源於谷歌)

比如你在色季拉山只能看到九峰

而在當地人的轉山路上

南迦巴瓦的十五峰會一同展現在你的面前

這樣的景象更加難得一見

(攝影師曰曰)

從派鎮、直白附近的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眺望南迦巴瓦峰

這裡平均海拔只有 2400 米

相對於南迦巴瓦峰 7782 米的海拔高度

有著 5382 米的高度差

遠比在 4720 米的色季拉山口看到更加震撼

古代人類沒有海拔的概念

只有相對高度大的山才能極大衝擊人類的視覺

讓人不禁心生 " 神山 " 之感

中原地區從平原上拔地而起的泰山、嵩山也是同樣道理

但南迦巴瓦顯然更加極致

這條大峽谷里的雅魯藏布江

先是在喜馬拉雅山以北

由西向東奔騰了 1600 公里以後

遇到了高大的南迦巴瓦峰及旁邊的加拉白壘峰的阻隔

被迫繞著高山向南、再向西

形成了 180 度的大拐彎

江水在群山中奔騰切割

億萬年後終於切割出世界最深的大峽谷

但我們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景區或者墨脫

看到的 " 大拐彎 "

卻並非真正的大拐彎

而只是因為江水繞過局部山體而產生的

" 小拐彎 "

(攝影師 Bg1kli)

整個雅魯藏布江大拐彎長達數百公里

如此大尺度的範圍

我們完全無法用照片展現

只能通過合成的三維地圖中看出一二

下圖中雅魯藏布江像個玉帶一樣

纏繞在南迦巴瓦峰旁

" 小拐彎 " 也頻繁出現在其中

(右下方的湖泊為那木拉錯)

我們再換一個方向觀看南迦巴瓦峰

例如從墨脫縣的背崩大山上

遠眺南迦巴瓦峰的西南坡

相比於色季拉山、直白和派鎮的雅魯藏布江大峽谷

來墨脫拍攝南迦巴瓦峰的人可以用 " 稀少 " 形容

攝影師謝罡曾是一位陸軍上校

退役後他用了 8 年的時間

把南迦巴瓦峰的各個角度都拍了個遍

包括許許多多的南坡景色

墨脫境內與南迦巴瓦峰的相對高差更大

其中巴昔卡海拔僅 200 米左右

高差達 7500 余米

下圖中一條雲霧將南迦巴瓦峰和墨脫的一個鄉

分成了白色、綠色兩個世界

(攝影師謝罡)

墨脫境內南迦巴瓦峰周圍的森林異常茂盛

與西藏其它地區迥異

(攝影師謝罡)

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

在多數情況下會阻擋印度洋過來的暖濕氣流

造成山脈南側降雨豐富

北側則相對乾燥少雨

這種情況在珠穆朗瑪峰的南北坡非常明顯

但因為雅魯藏布江從南迦巴瓦峰開始

在喜馬拉雅山脈切出了這樣一道大峽谷

讓巨大的水汽得以通過大峽谷向西藏腹地輸送

於是整個林芝地區都成了西藏的熱帶

而在南迦巴瓦峰上更是同時呈現了

熱帶、亞熱帶、高山溫帶、高山寒帶等氣候

各種動物植物就像是按照自己的喜好

居住在同一幢高達 7000 多米的大樓上

(當年中國科考隊曾在這裡遭遇過非常多的野生動物,只可惜我們並沒有找到合適的照片來呈現,所以就用中國國家地理繪製的這張圖來示意吧)

這些印度洋來的暖濕氣流又與西藏的冷氣流交匯

讓山峰氣候變化多樣

所以南迦巴瓦峰才會常年雲霧繚繞

難見真容

氣流與陽光同時呈現在山峰上

導致經常呈現日照金山的奇觀

南迦巴瓦在藏語中的另一個語義是 " 雷電如火燃燒 "

正是恰如其分

(攝影師西海慢游、紅樓)

而當地人則認為

雲霧是因為眾神經常降臨峰頂聚會

而尖尖的山頂就是神仙的宮殿

實際上這些宮殿

並非由天神所蓋

而是南迦巴瓦峰的獨有特徵所造就

據中國科考隊研究

南迦巴瓦峰山體的隆起速度約是其它地區的 20 多倍

隆起速度過快

再加上冰雪的不斷剝蝕

這才令其山峰有如刀鋒鋸齒

南迦巴瓦峰的三大坡壁

大都是被冰雪切割而成的陡岩峭壁

而下方的峰谷之中仍然布滿著巨大的冰川

最著名的是德母弄巴冰川

受氣溫和降水的影響

這些冰川多為海洋型冰川

融化、補充都非常迅速

因而冰崩、雪崩十分頻繁

攀登難度極大

使得很長時間以來這裡都未被人類登頂

上個世紀,中日聯合登山隊在經歷三次挑戰

並犧牲一人的情況下

在 1992 年終於登頂成功

這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次登頂

(當年中日登山隊的攀登舊照)

美麗的雪峰、雲朵、峽谷

垂直自然帶里豐富的動植物

巨大的海洋性冰川

極高的攀登難度

有趣的歷史傳說

希望有一天

我們能像 BBC 那樣

講述南迦巴瓦峰的故事

... END ...

這裡是星球研究所

我所聚集了一群國家地理控

專注於探索極致的自然風光

by 星球研究所 原創編輯,轉載請聯繫微信公眾號 " 星球研究所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