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歲,他騎過的路已經繞了地球整整一圈

@ 2016-12-07

策劃:窮游網

採訪 / 撰文:李紫嫣 圖:邵明

Sponsored Links

2006 年,剛從清華大學畢業的邵明,入了騎行的 " 坑 "。06-07 年騎行滇藏線及東南亞,08-09 年騎行歐洲,09-10 年騎行美國,11-12 年從北京騎到倫敦,2016 年騎行巴基斯坦 ……10 年,20 多個國家,累積騎行 40000 公里。

40000 公里,赤道的總長度。

三十齣頭的他,已經騎車繞了地球整整一圈,還跟騎友聯手創立了長途自行車品牌——不死騎(BOSKEY)。

邵明在巴基斯坦

古龍說,笑得甜的女人,將來的運氣都不會太壞。把這句話里的 " 女 " 換成 " 男 ",便可以毫無違和感地套用在邵明身上。

眼前這個滿臉陽光、嘴角永遠掛著笑意的大男孩剛開口講他的故事,我便隱隱有一種預感:像他這樣的人在路上騎行,多半是陽光多過風雨,善意多過厄運 ……

Sponsored Links

邵明與路上偶遇的美國大兵

"

我的第一輛車,至今還在一個活佛的廟裡

如果說,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需要的是時間、金錢和勇氣,那麼,一場說走就走的騎行需要什麼?

邵明說:一本雜誌。

大學期間,邵明其實是個 " 宅男 "。愛打遊戲的他玩《帝國時代》玩到了半職業水平,還跟當時的清華北大聯隊參加過 " 國家杯 "。" 那遊戲里有很多不一樣的部落和民族,比如高麗人、瑪雅人,他們有不同的民族文化,說著各式各樣的語言 …… 覺得很有趣,就有了去世界各地走走看看的想法。"

但那時,騎行還是件非常小眾的事。把自行車視作代步工具的邵明,壓根沒想過自己可以騎車環遊世界。

Sponsored Links

2006 年,畢業後的他偶然在一本戶外雜誌上看到了騎行圈裡有名的前輩——小辮兒騎車去西藏的報道。" 當時我就覺得,這哥們兒特酷,也想照貓畫虎地騎一次滇藏線。"興沖沖地買了一輛二手山地車,他便照著雜誌上寫的路線出發了。

邵明的第一次騎行,在大理到麗江的路上

二手車一路毛病,最終壞在了一個叫 " 田妥 " 的小村子裡。

" 當時下著雨,一個活佛正好開著越野車經過,看到我車壞了,給了我兩罐紅牛,直接給我拉廟裡去了。" 在廟裡住了三天,邵明跟活佛成了好哥們兒。

" 他的廟不大,人也相貌平平,在當地卻德高望重,路人看到他會立馬趴在地上的那種。他帶我參觀他的廟,講了他怎麼選上的活佛,最後我要走的時候,還給了我一張他的名片。"

Sponsored Links

萬萬沒想到,就是憑著這張名片,邵明一路搭車到了拉薩。

"318 國道上的那些藏族司機,一看到活佛的名片,會雙手接過,在額頭上敲兩下以示尊敬。"

活佛帶邵明參觀寺廟

後來,他從西藏騎回大理的時候,又一次路過了那座廟,他把一些洗好的照片送給活佛,然後繼續上路。

而他的第一輛 " 坐騎 ",便永遠地留在了活佛的廟裡。

"

印度人對我說:You 』 re my brother

在邵明眼中,騎行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旅行:" 傳統的旅行,從 A 點到 B 點,人們會儘可能壓縮在路上的時間。而騎行把兩點連成一線,很多有趣的故事都是在線上發生的。"

Sponsored Links

正是這種樂趣,推動著邵明越騎越遠。

進入印度前,邵明在口岸留影

2012 年的一天,他正在印度騎行。

為了躲避中午的炎炎暑氣,他決定在夜裡趕路,沒想到卻遭遇了交通事故:" 一輛車拐彎的時候別了我一下,我緊急制動,連人帶車滾到輔路邊上,不知道什麼東西就插進大腿里了。"

當時是凌晨兩點,所有人都在熟睡,那個地方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更別說有一家像樣的醫院或旅館了。

這時,從兩輛運貨的卡車上下來了四個印度人。

" 我的腿彎不了,只能躺著,他們就讓我橫躺在卡車的駕駛和副駕駛位上。第二天早上我醒來一看,發現那四個哥們兒竟然直挺挺地擠在另一輛卡車上,坐了一晚上。唉喲,當時我都快哭了!"

邵明本想給他們一些盧比表示感謝,他們卻謝絕了。其中一個印度小伙說了一句讓邵明至今難忘的話:"You 』 re my brother."

施以援手的印度朋友們

一次意外事故,讓他感受到了印度人民的善意和友好。而生活似乎總是這樣,先扇你一耳光,然後給你個棗。在歐洲,迷路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一個冬天,他路過瑞士的法語區,因為走錯了路,陰差陽錯地來到一個山間小牧場。

" 一個淳樸善良的牧民大叔接待了我。我在他家喝牛奶,曬太陽,抬頭就能看見雪山,那種感覺特別好。"

或許是當時的回憶太過美好,才讓他生出些許遺憾:" 那個地方太偏僻了,而我又是走錯路才到的,現在再讓我去,我已經找不到那個牧場在哪兒了。"

邵明在瑞士

"

在美國,我有 90 天住在當地人家裡

騎行就沒有煩心事兒了?當然不是。

在一個個精彩的故事背後,邵明跟所有旅行者一樣,也要面對住宿、簽證等現實問題。

" 如果是騎長途,肯定要帶上防雨帳篷、鍋灶、水和乾糧。如果不想風餐露宿,還有一種方式,就是做沙發客,住當地人家裡。我在美國騎了六個月,有 90 天住在當地人家裡。"

在美國,做個沙發客

在歐美國家,中產的農牧場主總會給騎行者提供關照。" 停車休息的時候跟當地人聊天,他們問我住哪兒,我說搭帳篷,他們說『別搭,你會凍死的』,然後就領我回家了",而且他們 " 不是真的讓你睡沙發,有時會給你提供單獨的房間 "。

邵明很少白吃白住,美術專業畢業的他總是會送一些自己的畫給沙發主人。" 有一次給一家男主人畫了一幅肖像,女主人給了我 40 美元。畫多了我還會擺攤賣,還真有人買 ……"

邵明的畫

聽他眉飛色舞地講述這些經歷,我突然意識到:要做一名合格的沙發客,掌握一門手藝是多麼的重要。

因為在路上獲得過很多幫助,他也經常在北京招待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在他看來,沙發客貢獻出自家的沙發,是一種簡單而真摯的回饋。

邵明在美國

"

人還沒騎到口岸,簽證過期了

環球旅行,簽證也是個不小的問題。

騎行不能保證速度,尤其是像他這樣的隨意黨,一聽到當地人推薦的小眾景點,立刻繞路、甚至折返去看,一來二去,也會遇到騎至口岸時簽證已經過期的情況。" 我的第一個巴基斯坦簽證就是這樣浪費的。"

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一些環球騎行者會選擇在第三國辦簽證,邊走邊辦;或是帶著自行車飛到某個國家,甚至在當地買車。

邵明在歐洲

遇到 nice 的入境官,他也會因騎行而得到更長的停留時間:" 我是在美簽入境截止最後一天到的美國,說來也巧,那天正好是《在路上》的作者傑克 · 凱魯亞克逝世 40 周年的日子。簽證官一聽我是去騎車的,二話沒說給了我六個月的期限。"

大部分的陸上口岸可以騎行通過,但也有一些比較奇葩的。

中蒙邊境的二連浩特,跟對面的海關很近,就幾百米,但是這段路必須坐機動車才能過。中巴邊境的紅其拉甫更誇張,從塔什庫爾干到 Sost 的這段路必須坐國際大巴,否則不讓過 …… 這些經歷從他口中講出來,聽著稀鬆平常,但對於坐飛機出國的旅行者來說,無疑像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遠望紅其拉甫口岸

除了簽證、食宿等現實可感的困難,有人會覺得,騎行最大的難處其實是孤獨。

從加州到亞利桑那,邵明曾一個人騎車穿過浩茫無垠的大沙漠," 長時間遇不到人,真的挺孤獨的。" 有時,他會用聽音樂的方式來排遣孤獨。當然,他也承認:" 這種方法並不安全。"

" 不過,騎一會兒又能遇到人了,孤獨一段,開心一段,就跟生活一樣嘛。"

"

自行車也有很多種類

07 年,邵明開始在豆瓣等社交平台上用 "小明不死" 這個 ID,後來微博也沿用了這個暱稱。

問他為什麼取這麼個名字,他說 " 純屬偶然 " —— " 別人比我先用。註冊豆瓣的時候突然就想起它了,感覺跟自己的經歷、信念都挺契合的,過關斬將還能不死,挺有寓意的。"

在路上,邵明喜歡給朋友們寄明信片

如果你問他,早年騎行經歷給他留下最深刻的教訓是什麼,他一定會說 "選一輛適合自己的車"。自行車是一趟騎行中最大的硬體,車沒選對,旅途中就會遇到各種各樣糟心的問題。

國內有不少人會騎著山地車軋馬路,這在邵明看來,其實是 " 中國人不懂自行車 " 的典型體現。

他用不同的汽車種類來比喻自行車的區別:" 公路車是超跑,車身輕,追求速度,環法、環青海湖這種公路自行車賽會騎;山地車是越野車,在崎嶇不平的野路上騎的;城市車是城市裡的小轎車,追求輕便美觀,不需要很大的強度;而旅行車則像房車一樣,要有裝行李的貨架,舒適穩定,負重能力強。"

騎行蒙古國,一路是平坦筆直的鋪裝公路

在他看來,國內外很多鋪裝公路,路況倍兒好,根本用不著山地車:"我去歐洲騎的是山地車,那會兒第一次看到別人騎旅行車,也不理解,覺得這車怎麼長得這麼土,跟個二八車一樣。後來才知道,其實那才是旅行車真正應該具備的基因。"

一輛好的旅行車,必須有高強度的車身,可以承載結實的貨架和滿滿的馱包," 我有一阿根廷哥們,負重 70 公斤環遊非洲,背著帳篷爐子,跟背了一個家似的。"

邵明口中的阿根廷哥們 @Nicolas_M

邵明也曾 " 背著家 ",騎去倫敦看奧運

"

從騎車到造車,就像在打怪升級

2013 年,在國內買不到優質旅行車的邵明決定聯繫廠家,自己造一批長途旅行車:" 主要是想做輛自己的車騎出去,工廠說至少 20 輛一批,我們抱著湊夠這 20 輛的心態發了帖子,結果還供不應求了。"

就這樣,長途旅行車品牌—— "不死騎 BOSKEY" 誕生了。

不死騎(BOSKEY)自行車

" 不死騎 " 的另一個創始人趙月明的暱稱也叫 " 小明 ",江湖人稱 " 趙小明 ",是邵明的騎友。這兩個小明原本都是騎車者,卻在各種機緣巧合之下成為了造車者。

對於 " 非專業 " 的他們來說,這個轉變其實並不容易。他倆就像在聯手 " 通關打怪 " 似的,一點一點克服著創業路上的艱難險阻:" 趙小明 " 是個技術咖,看到一輛車就知道是哪個年代、哪個牌子的,他專注於研究國外品牌,把硬體打造得日臻完美;" 邵小明 " 是個社交狂,他負責了解行業的情況、打通供應鏈、提高品牌知名度 ……

不死騎三位聯合創始人:趙月明、邵明、林昊

隨著 " 不死騎 " 在騎行圈裡的知名度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騎行愛好者開始騎著他們造的車去環球旅行。

邵明收集了 " 不死騎 " 的粉絲們從世界各地寄來的所有明信片,看著它們,他比自己騎在路上還開心。" 車友們總是很積極地給我們反饋 ",這讓 " 打怪 " 路上的邵明覺得自己並不孤獨。

不死騎的粉絲們,簡稱 " 不死粉 "

無論是在環遊世界的途中遇到困難,還是在埋頭造車的當下偶有挫折,邵明在講述的時候總喜歡一筆帶過,若不是我不斷追問細節,他可能 " 半筆 " 都講不出來。

看他對困難毫不縈懷、時刻陽光開朗的樣子,我想我終於明白他為什麼這麼喜歡 " 小明不死 " 這個 ID 了。

小明不死,其實是一種生活態度在名字上的映射。

【 對 話 邵 明 】

Q:騎行對身體素質要求高嗎?

A:其實還好,對體力要求不高,你又不競速,慢慢騎就好。

Q:騎行的時候會帶相機嗎?

A:我基本上只帶手機,最多帶個卡片機。

Q:喜歡用什麼樣的方式記錄旅行?

A:郵戳、明信片、票據 …… 能收集的我都會留存下來。我去美國的時候收集過一個特酷的:掉落的車牌。在美國數百公里的 Freeway 上騎行,只要留心觀察,不難找到從汽車上掉下來的車牌。

邵明收集的美國車牌

Q:作為清華美院的畢業生,會以專業的角度去看某個景點嗎?

A:挺關注博物館、畫廊什麼的,但我只是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不專業。

Q:路上被偷過車嗎?

A:這個真沒有。我車都不帶鎖的,永遠停在視線範圍內。

Q:最喜歡哪個國家?

A:說不上最喜歡哪個,每個國家都有獨特的氣質。哪怕像印度這種口碑特不好的,也有善良淳樸的人。

Q:去巴基斯坦騎車危險嗎?

A:巴基斯坦跟中國關係好,全程有警察護送,皮卡和摩托車輪替,寸步不離。我們騎了 1000 公里,他們就跟了 1000 公里。路上根本不用請嚮導,因為警察會告訴你哪裡最好玩、哪裡最安全。

荷槍實彈的巴基斯坦警察坐在邵明的自行車后座上

Q:有什麼風景優美的騎行線路推薦給大家嗎?

A:國外的,推薦美國的加州 1 號公路,從國內往外騎,推薦喀喇崑崙公路(風之谷)、中尼友誼公路(拉薩 - 加德滿都)、中蒙公路(北京 - 烏蘭巴托),這幾條路上的人對中國人的態度都挺好的,尤其的村莊裡那些都是安安穩穩過日子的人,挺淳樸的;境內的話,滇藏那邊吧,大理往北,大理往南,各有風味,獨庫公路(獨山子 - 庫車)也不錯。

Q:在路上會結交很多騎友嗎?

A:2006 年,在中甸去芒康的路上,我認識了一個騎車環遊世界的日本人。後來我在琅勃拉邦又認識了一個與當地姑娘結婚、定居寮國的德國騎友。07 年那個日本人來我家玩,看到了我跟那個德國人的照片,告訴我他倆 2002 年在昆明見過,而那之後才有德國人在寮國的種種故事。對了,之前跟你說的那個阿根廷小哥 Nicolas,我又把他介紹給我那個日本哥們兒了,他倆還在東京見過面 …… 認識的人多了,就會發現騎行圈其實特別小。

邵明和路上偶遇的騎友們

本文為窮游網原創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