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苗族鬥牛,驚心動魄的碰撞

@ 2017-01-03

提及鬥牛往往大家想到的都是西班牙的鬥牛士,而我們苗族的鬥牛則與西式都牛大不相同。苗族鬥牛節是苗族傳統的民俗活動,是指人們讓兩頭水牯牛以角相抵斗以爭勝論負的活動,被稱為 " 東方式鬥牛 "。典籍、詩詞、舞蹈、傳說、鼓社記載鬥牛;傳統鬥牛自由組合,不決勝負,現代鬥牛分組、拈鬮、定時、淘汰制,決勝負;苗族鬥牛區別於其他民族的鬥牛,就在於苗族鬥牛是苗族牛圖騰崇拜的遺蹟。

Sponsored Links

樂途旅遊網攝影師 許偉華

" 鬥牛 " 俗稱放牛打架。在苗年節後會連續舉辦三天,皆是全雷山地區甚至附近省市的鬥牛都會前來爭取牛王的稱號。數百名牛主牽著盡可慓悍的牯牛準備為觀眾獻上一場精彩的賽事。鬥牛比賽會選取前八名,而其中牛王只有一名,除了牛王的美譽,還可以得到二十萬的現金大獎,這也是讓無數牛主前來一斗的關鍵。

鬥牛會場一般設在四周有茂密森林的平坦草地上,屆時,各苗家山寨人民穿上節日盛裝,唱著山歇,牽著條條鬥牛蜂擁而來。

Sponsored Links

鬥牛開始,人們把參加比武的鬥牛一齊放進鬥牛揚,頓時,幾十條鬥牛狂怒互相挑戰,尋找對手,互相頂斗,斗敗者拔腿就跑,勝者緊緊猛追,直到敗者逃出戰場,逃入人群,勝者又才返回斗場內再次尋找對手。第一回合的失敗者都逃走了,勝者問又一次展開惡戰,失敗者又逃走,第三輪勝利者之間又展開格鬥,直到最後剩下一對,這是鬥牛中最精彩的決鬥,此時兩牛實力相當,一個回合比一個回合更兇猛,惡戰一次比一次更激烈,有的一直斗數小時不分勝負,這不僅是比力氣的決鬥,也是比鬥技的決鬥,它們互相尋找對方薄弱處和致命處,勇猛衝殺,兩對牛角互相碰擊,震耳欲聾,有時它們頭頂頭,相持數十分鐘,肌肉崩得幾乎要爆裂;有時格鬥直到日落,直至其中一條牛敗下陣來逃走方休。得勝者昂首在場中,主持人給它戴上大紅花,由它的主人牽著繞場一圈,觀眾紛紛喂給它染紅的雞蛋和節日的飯菜,向它身上撤去無數的鮮花。

Sponsored Links

晚上,人們就在鬥牛場上燃起篝火,青年男子吹起蘆笙,姑娘們翩翩起舞,老年人講說著古老的傳說故事,人們通宵達旦地歡慶著。

苗族是蚩尤的後代,傳說蚩尤帝為銅頭鐵額、牛首人身,苗族是一個敬牛、愛牛、崇拜牛的民族,他們把牛視為健康、力量、勤勞、搏擊、英雄的象徵。苗家人喜愛鬥牛,是長久以來的文化傳統,鬥牛在以前都是在莊家收穫後,用以慶豐收,放鬆一下農民的心。時間的流逝,歲月的發展,正在逐步演變成一種苗族重要的節日。

Sponsored Links

如何選擇一頭鬥牛

黔東南苗族挑選鬥牛的標準要求是十分講究的,至少要從牛的全身、前身、後身、四膊、四腳、蹄爪、皮毛、牛旋、頭、眼、角、耳、鼻、嘴、舌、牙、腮、頸、肩、腰、肚、臍、糞門、尾巴等幾十個部位去看,去分個一清二楚,苗族認為,牛的習性,從各個部位上都可以看出是否能斗善斗,牛強人吉的。這本身也是一種苗族牛文化習俗。

鬥牛節的由來還有個其中廣為流傳的故事呢:相傳有一年平寨遭水災,洪水長時間不退,直到正月二十五這天,兩頭水牛在被洪水淹沒的岸邊打架,大水即消,當年的糧食也獲得了豐收。苗族後人就把農曆正月二十五這天定為 " 鬥牛節 "。每年這個時候,四面八方的苗族群眾都會在這裡隆重集會,舉行 " 跳園 "、" 鬥牛 " 等活動。

Sponsored Links

關於鬥牛還有一則小趣聞,戰敗的牛心裡受了打擊,在一定的時間內不會再次出戰,也有可能會永遠不會再戰鬥了,時間短的也要三個月,這一切都要看牛主人的飼養能力,關懷得當、飼養得方,一段時間過後還是一頭驍勇善戰的牛,不過有的牛無論怎麼調理都不會再出戰了,這樣的牛,主人會為他選擇另一條路去生存。

其實苗族人以牛相鬥並不是戲牛取樂,而是以鬥牛的方式選出神崇拜,來展示苗家人崇敬的力量和勇敢。競賽性則是以輸贏論名次。一般來講,鬥勝的牛會被稱為牛王、牛神、牛聖,為全村寨帶來榮譽,而受到人們的愛戴和崇拜。

貼士其他注意事項

鬥牛多在苗年節比賽,其他時間請留意雷山微信通知

服務地址

雷山縣城鬥牛場

門票價格

20 元 / 日 / 人

在樂途的品牌主頁 發布時間:2016.12.0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