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羅浮宮《蒙娜麗莎》前擠滿遊客 (圖 /wynterr)
Sponsored Links
在博物館拍照," 傻不傻 " 見仁見智,
但不能拍的原因,不是 " 傻不傻 " 那麼簡單。
收藏在法國巴黎羅浮宮的《蒙娜麗莎》尺寸不過 77 厘米 ×53 厘米,這幅畫作先是被嚴嚴實實密封在玻璃櫥窗中,櫥窗外有條木質的弧形 "1 米線 ",線外還有一條由警戒線圍成的弧形 "3 米線 "。
換言之,觀眾要在 3 米開外看這幅不足半平方米的油畫,還要承受玻璃反光帶來的視覺干擾。
儘管如此,這幅達 · 芬奇名作前還是常年有很多人駐足觀看和拍照。雖然羅浮宮明文規定此大廳不能拍照,但館員似乎並沒有對拍照的舉動有太多干涉。
" 到博物館看展覽到底要不要拍照?" 這個問題,近來因為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在央視《開講啦》節目中拋出 " 在博物館拍照的都很傻 " 的言論而引起熱議。
Sponsored Links
(圖 / 新周刊)
陳履生在節目中說:" 你去羅浮宮看《蒙娜麗莎》,你也傻傻地就拍照,根本拍不著。它那個網上高清像素,連每一個裂紋都能看得清楚,你拍它幹嗎?去博物館應該花時間去感受,不需要浪費在拍照上。我感覺在博物館,拍照的都很傻。你在博物館裡面拍個照,跟你出門拍個照,還是你,一樣。"
此言一出,馬上在網絡上引起很多人的回應,有人說:" 有高清圖又咋地?去博物館只是為了受教育長知識嗎?不傷害文物的情況下拍一堆不高清圖回來自娛自樂就不行嗎?"
博物館官方提供了高清照片
觀眾是不是就沒有必要拍照了?
其實,很多人聽到的只是陳履生 " 在博物館拍照的都很傻 " 的話。如果只聽到這句話就下定論,未免有斷章取義之嫌,陳履生引出這番話之前還有一個上文,他說:" 法國『名館 · 名家 · 名作』展覽(註:2014 年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一次展覽),第一天是可以拍照的,第二天緊急發通知不讓拍照,而原因就是第一天發生了一件讓大家至今都感到很後怕的事情:在馬奈作品前面,因參觀的人很多,里三層外三層,有一個人拍照擋住了後面的人,後面的人叫他不要擋,手一推,把他的手機打到畫框上去了,若打在畫上,後果將不堪設想,所以緊急通知不許拍照。拍照有危險,不讓拍照有意見,為了順應民意,最終博物館還是同意大家拍照。但是拍照有很多問題,觀眾進去之後,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拍照上,而忽視了具體看作品。"
Sponsored Links
陳履生接受採訪時也表示:" 我的話是就這事而言的,至於覺得傻不傻這因人而異。"
為了保護稀世佳作而禁止拍照的措施無可厚非,至於為了個人留念或朋友間分享的拍照傻不傻也見仁見智,陳履生也沒有強求所有人接受他觀點之意。
問題在於,博物館官方提供了連裂紋都看得清清楚楚的高清照片,觀眾是不是就沒有必要拍照了?
法國橘園美術館,手機只能拍攝《睡蓮》的局部 新周刊)
來自台灣的加州大學羅曼語系教授宋國明,多年來一直在網絡上分享自己在美國、日本、中國大陸、台灣等地博物館拍的照片供網友欣賞。
對於陳履生的言論,宋國明說:" 第一,普通人在博物館拍照不見得拍得不好。我是個業餘的藝術及攝影愛好者,比我手段高明的專家多了去了,但是拍些平面尤其是立體的作品,我自認不比某些博物館官網的圖片差到哪兒去,偶爾還或許稍強些。第二,逛館時碰到喜歡的作品,尤其是立體類,我喜歡尋找多個欣賞角度拍照留念,這讓我很享受徜徉在作品四周細細觀察的時間,清晰的圖片甚至允許我在回家之後還能發現當時忽略的細節。第三,陳先生把拍照跟『感受』劃分為互相衝突的兩碼事,顯然是認為欣賞作品就不該拍照,拍照就不能欣賞作品、就是浪費時間,這是很混亂的思維。"
Sponsored Links
2013 年,宋國明在羅浮宮用佳能 60D 單反以高感光度拍下《蒙娜麗莎》的照片。雖然拍攝設備和條件都與一般遊客無異,但在宋國明這張照片上,還是可以清晰看到油畫上的筆觸和裂紋,不失為個人學習的良好素材。
宋國明還認為:" 有些博物館的藏品圖片在其網站以高清大圖的方式展覽,供藝術愛好者大飽眼福,如紐約大都會的網站,就曾讓我懷疑自己是否需要繼續在博物館拍照,因為它們的高清圖片質量簡直太好了。但是回頭看國博的官網,以眾所周知的國之重器《后母戊大方鼎》為例,看看像這樣顏色瘮人顆粒粗糙的圖片,是否真的比自己手機拍的要好。"
法國羅浮宮," 斷臂維納斯 " 成為遊客自拍的熱門地點(新周刊)
在博物館用閃光燈的罪名
Sponsored Links
其實跟拿出硫酸潑向名畫沒有太大不同
如果說博物館 " 要不要拍照 " 是個人好惡的話," 能不能拍照 " 則是事關所有人的原則性問題。世界上知名的博物館對此各有自己的規定。
故宮博物院規定:" 按照國際慣例,在展廳請勿使用閃光燈和三腳架拍照。在故宮與其他博物館合作舉辦的展覽以及特色商品店,因有版權協議,不允許觀眾拍照展品,請注意警示標誌,服從展廳工作人員的管理。"
大英博物館規定:" 在大部分展廳里,允許使用手持設備進行用於私人用途的攝影及攝像,並可使用閃光燈。在本館內,各場地禁止使用三腳支架或其他支架設備。"
羅浮宮規定:" 永久陳列館內,允許參觀者進行僅限於私人用途的照相或攝像活動。在照相或攝影過程中,嚴禁閃光燈或其他帶有照明閃光的設備,嚴禁使用照相機或攝像機的固定腳架。德農館的一樓各展廳內(包括蒙娜麗莎廳、米洛的維納斯廳、阿波羅廊等)嚴禁照相或攝像。"
畢卡索美術館,手機拍攝很有局限性,室內的環境色溫沒辦法規避掉(圖 / 新周刊)
不能用閃光燈是鐵打的規定,因為每一件藝術品都面臨著 " 光漂白 " 的威脅。在能量的作用下,藝術品表面的分子會分解或與其他物質發生反應,失去原本的特徵。越藍的光,色溫越高,每個光子的能量越大,造成的光化學破壞也越大;越紅的光,色溫越低,造成的光化學破壞也較小。好的博物館會嚴格控制館內光源,既能讓參觀者肉眼看到重要細節,又能儘可能延長文物壽命。無論何種材質的藝術品,對它的光照度都不能超過 300lux,否則將對其造成損害。
最常用的氙氣閃光燈,作為陽光的替代品,它們色溫相近,一般在 6200K 左右,這已經超過對光有一定敏感度的藏品要求。氙氣閃光燈發光時間雖然很短,但在距離物品 2 米處時,其瞬時光照度可以超過 10000 lux,遠大於藏品所能承受的範圍。
其中,多彩的紡織品最容易 " 見光死 "。古代沒有那麼豐富的人工合成染料,古人主要從大自然獲得種類繁多的天然染料。例如靛藍染料就有著非常悠久的使用歷史,它是從植物如藍草中提取的汁液。染色過程中除了會生成靛藍以外,還常常因染色時溫度、pH 值的變化,產生靛玉紅這種與靛藍結構相近的分子。研究表明,主波長為 365nm 的紫外燈對染料中的靛玉紅有明顯降解作用。
橘園美術館,法國小學生手持筆與畫冊入館學習。(圖 / 新周刊)
使用無機顏料的藏品,如油畫、國畫等,同樣承受不了閃光燈的光。例如,亮黃色的繪畫顏料中會使用一種叫做硫化鎘的成分,這種成分因其著色力強、穩定性高以及顏色鮮亮,廣受畫家們的歡迎。莫奈、梵谷、畢卡索等繪畫大家的作品中都大量使用了這種顏料。但是在可見光的作用下,硫化鎘中的硫,會被逐步氧化成硫酸根。
因此,在博物館用閃光燈的罪名,其實跟拿出硫酸潑向名畫沒有太大不同,是嚴令禁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