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別為完美所累.....

@ 2016-12-05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既是對教師的讚譽,又是對教師的期望.教師是社會文化價值和道德準則的傳遞者,在學生乃至社會公民的心目中自然而然地扮演著模範公民的角色.

事實上,並沒有人能夠達到完美教師的標準,但大多數教師凡事都要求自己做到盡善盡美,很在乎他人的評價.比如:事事追求完美;為公忘私,經常超時工作;有高智慧,永不犯錯;對學生有求必應,永遠公平,等等.久而久之,教師會使自己陷入一種生活的癱瘓,表現為身心俱累.完美教師的存在是一個神話,是一個理想中的極點,要消除完美教師的神話,除了社會各階層不要對教師提過高的要求外,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自我調整.

不要完美,要完整

學生的成長是一個"吐故納新"的過程,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引導者,幫助者.作為教師,你要使學生成為一個幸福的人,自己首先應該是一個幸福的人,是"吐故納新"的人.所謂"吐故",就是對不愉快的事學會遺忘;不能遺忘的,要給予寬容.遺忘是一種樂觀的心理,是對生活的一種豁達,一種超然."納新"是教師要不斷學習,與時俱進,成為一個學習者,使得自己日臻完美.優秀教師都是因為"敢於吃別人不願意吃的苦,樂於花別人不願意花的時間,敢於下別人不願意下的苦功",才享受到教育的樂趣,從而"一覽眾山小".

不要完美,要特色

著名學者朱永新曾說,特色就是卓越.特級教師竇桂梅更加鮮明地指出:"教師不能沒有獨特的風格,不能沒有鮮明的個性.隨波逐流、循規蹈矩是自己成長的最大敵人。我對自己說,人云亦云的儘量不雲,老生常談的儘量不談,要學會獨立思考,而不是跟『風』跑。對自己的教學,不要考慮完美,要考慮最有特色。」一堂課的好壞,固然得看執教者的教學設計是否成功地得到實施,教學策略是否運用得當,教學的各個環節是否合理,教學的各級目標是否達成,但是,你不可忘記,你所面對的不是一個個「儲存器」,而是一個個鮮活的有思想,有頭腦的生命體.教學中,教師如果只注意積極有效的引導,而缺乏課堂的延伸,那麼,所授的知識也只能是「一成不變」的知識,學生學到的東西也只能是「他人」的東西,不會真正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不要完美,要真愛

在教學生活中,教師允許自己接受不完美,接受他人的小瑕疵,是進入教育真愛的必需心態。一位哲人說過:「愛自己孩子的人是人,愛別人孩子的人是神。」我覺得此話有一定的道理。用愛自己孩子的愛去愛我們的學生,這是教師的「真愛」.那麼,教師怎樣去真愛學生?其實很簡單,優點使人可敬,缺點使人可愛.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拾起一片美麗的葉子,把它帶回去,小心地夾在教科書里,去收藏,去沉澱,留下美麗的心情。真愛是一種等待,是一種傾聽,是一種寬容,是一種尊重!新課改背景下的教育教學,學生的自主性更加明顯,空間更加廣闊,個性更加突出,這就要求自己用真愛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用真愛點燃教育理想的火焰,用真愛為學生美好人生鋪設道路。我們教師擦掉心靈的塵埃,「童化」自己,和孩子們共享那親親的、暖暖的、無痕的教育。

朱光潛先生說:「我們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是因為它是最不完美的.世界既完美,我們如何能嘗創造成功的快慰?這個世界之所以完美,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機會,有想像的田地。換句話說,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所以,我們要學會允許不完美,一如接受完美一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