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在歷史上是智慧的化身,甚至很多人都認為,在群雄紛爭的三國舞台上,他的鋒芒幾乎達到了一時無兩的境界。
其實「一時無兩」這句成語用得不準確,因為在那個時代,諸葛亮還有一個實力並不弱於他的對手——司馬懿。諸葛亮和司馬懿應該說是「謀略雙子星」才更接近現實。(三國演義的作者,為拔高諸葛亮,而故意降低司馬懿的智慧和謀略,這是不準確的,諸葛亮用毒兵書搞死司馬懿完全可以當笑話看。)
司馬懿不僅是三國時期,最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戰略家之一,他還是西晉王朝當之無愧的奠基人,他曾經是魏國四代的託孤重臣,而且還剽悍地讓諸葛亮北伐的計劃毀之一旦。
司馬懿如果和諸葛亮比起來,前者特像一隻萬般堅韌的龜(無貶義),而諸葛亮好像一隻高傲到沒有朋友的鶴(無褒義),鶴龜相鬥,看似鶴處處占盡了先機,可是最後,勝利的往往都是龜!
司馬懿果然在長期的隱忍中,熬死了老對手諸葛亮,接下來,他又耗死了曹丕和曹睿,最後三國歸晉,幫兒孫們完成了曹操都沒有干成的統一大業。
司馬懿不是神仙,他也會老,也會死。公元251年9月7日司馬懿因病去世,享年73歲。在《晉書•宣帝本紀》載「預作終制,於首陽山為土藏……」司馬懿在臨終之前,就已經為自己在首陽山上建造了一座陵墓,首陽山原本是是邙山的余峰,位於洛陽城東北約十幾公里,山高林密,當時人跡罕至,絕對是建造秘陵的絕好之處。
司馬懿也怕自己臨終後,陵墓會被盜墓賊所光顧,故此,他特別鄭重地叮囑兒子,一定要簡葬,不用封土,不起墳頭,不樹石碑,不讓子孫去祭拜,甚至不與遺孀合葬……總之一句話,悄悄的走,正如我悄悄地來,悄悄的一揮手,不帶走一絲雲彩。
司馬懿雖然對外宣傳自己的墓內,不葬金銀,但因為名氣太大,故此兩千左右年來,盜墓賊對其密陵的尋找,始終也沒有停止過千里馬般奔騰的腳步。
當然,司馬懿密陵中的骨骸,絕非是盜墓者心儀的目標,那幫土相公們,也不會垂涎司馬懿墓中價值不高的隨葬品,他們都惦記著司馬懿棺材中的一件重寶——兵書。
在故老相傳中,司馬懿晚年,曾經結合自己一生帶兵打仗的經驗,寫過一冊《司馬懿兵法》,這冊兵法在防守禦敵方面的成就,甚至超過了諸葛亮的兵法。
《司馬懿兵法》相對於別家的兵法,最大的成就是,闡述了處於劣勢的一方,如何能夠防守,能夠守住,並在防守中,尋到敵人的破綻,而進行有效的防守反擊。
當時司馬懿本想將這冊兵書傳給自己的子孫,可是子孫不賢,他們都不是能讀懂這本兵書的軍事家,換句話來說,這冊書給他們,反倒給子孫招禍!
要知道,現實社會中,大多數的人都是弱者,弱者如何逆襲,如何上位,如何成功,這絕對是非常急迫的問題,故此,這部兵書不僅在古代,即使在現代,也有其非常積極的意義。
在清朝的時候,洛陽知縣叫龔松林對司馬懿非常敬仰,他經過千般的考證,萬般的探查,終於認定,
洛陽城以北、瀍河西岸的高約15米,直徑約30米青菜冢就是司馬懿的墓。
一時間,司馬懿的粉絲雲集,都到這座疑冢來祭奠司馬懿,1948年,盜墓賊藉助國內解放前的紛亂,終於對這座司馬懿的陵墓下了黑手,可是橫財沒有發到,卻挖出了一塊墓誌銘,墓誌銘證明,這座疑冢跟司馬懿一毛關係都沒有,它的主人竟是北魏元懌(北魏宗室大臣,孝文帝元宏第四子,母為羅夫人,宣武帝元恪異母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