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新聞12月4日訊 12月3日,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接了台灣地方領導人蔡英文的祝賀電話,通話時長大約十分鐘。此事一經特朗普本人發推宣布、台灣當局外事部門證實,立即引發軒然大波。
中國政府的驚訝和憤怒自不待言,因為此舉開創了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來美國在任和候任最高領導人與台灣當局領導人直接接觸的惡例,嚴重違反美方的一個中國政策,對中美關係和兩岸和平穩定的傷害是直接而深重的。
美國國內也有很多研究者、觀察者感到驚訝,因為他們知道特朗普經常在重大問題上做些不按常理出牌的事,也曾在競選其間就台灣問題發表過「不當」言論,但沒有料到他在自卡特以來歷屆總統、當選總統都慎之又慎的台灣問題上會採取如此突然和出格的行動。
針對通話事件,白宮國安會發言人普賴斯作出澄清表示,一個和平穩定的兩岸關係符合美國根本利益,美國在兩岸議題上長期堅持的政策沒有變,美國恪守基於美中三個聯合公報和《與台灣關係法》的一個中國政策。
然而,此時此刻,處於「看守」狀態的白宮官員說什麼,似乎媒體和觀察家們不太關心了,更何況這套說辭是那麼照本宣科。人們更關注的是:特朗普接聽蔡英文的電話究竟是怎麼發起的,在特朗普團隊內部又是如何決策的,是否是深思熟慮的結果?是特朗普身邊人利用他對台灣問題的「不了解」推動的,還是特朗普自己有什麼特殊的考慮?
人們也極為關注,這個非同尋常的通話是否意味著特朗普即將推動美國的對台政策進行某種「轉向」?是否意味著他在為實施某種以台制華新政策造勢做準備,或者以此為姿態開始同中國大陸方面「叫價」?
美國媒體在12月3日當天大量報道、評論通話事件,各種觀點密集批評特朗普接聽電話的決策極不慎重,有可能激怒中國,顛覆中國領導人心目中對特朗普的印象。
應當看到,對於特朗普團隊而言,安排特蔡通電話不是出於對台灣問題的「無知」而做出的「誤判」。因為,在特朗普與共和黨高層共同敲定的共和黨黨章里寫明了美國對台政策的基本內容。特朗普從正式獲得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之日起就開始接受中央情報局的《每日簡報》,當選後接觸的「事實教育」更是系統、深入。
特朗普本人在接聽蔡英文電話後親手發出的第二條推文公然質問其民主黨對手「有趣的是,(你們)可以向台灣賣出幾十億美元的武器,(我卻)不能接聽來自台灣的電話?」,也恰恰說他及他的團隊對台灣問題的重要性和實質敏感點非常清楚。
民主黨總統歐巴馬執政八年,共向台灣出售了四批次總額141.14億美元的武器裝備,成為歷史上任內批准對台軍售金額第二多的總統。而第一多的總統卻是共和黨的小布希,總額超過160億美元。
正如白宮官員所說,美國對台政策的基本框架是基於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和《與台灣關係法》的一個中國政策。《與台灣關係法》以立法方式規定了美國在與中國大陸保持正式外交關係的同時,必須與台灣保持和發展實質關係,從一開始就受到北京方面的明確反對。
而美國對台政策表面之下的核心內容有兩個,一是以台制華,二是確保台海保持最起碼的和平,避免將美國捲入與中國的正面戰爭。民主、共和兩黨在這一政策上擁有基本共識,但共和黨的歷史記錄顯示其與台灣方面的聯繫更為密切,對台灣的「情感傾向」更加明顯。不僅如此,共和黨背後的軍工集團利益更加深厚。
在意識形態上,共和黨的對台政策更偏向以台制華的一面。2016年7月出台的新版共和黨黨綱照例不提一個中國政策,更強調「台灣人民的意願」,更首次明文列入1982年共和黨總統里根領導的美國政府與中方談判發表《八一七公報》時美方在內部對台做出的所謂「六項保證」(美國不同意給結束對台軍售設定期限;美國不在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發揮調停作用;美國不會試圖施壓要求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談判;美國在台灣主權問題上的長期立場沒有改變;美國無計劃尋求修改《與台灣關係法》;《八一七公報》的內容並不意味著美國同意在對台售武之前會徵詢北京的意見)。
目前可以預見的是,特朗普執政後的美國對台政策,將不會是令人省心的對台政策,也會繼續推動對台軍售,台灣問題存在重返中美矛盾核心部的可能。
而這其中最需要看到的是大背景的變化,也就是說,相對於馬英九在台執政時期的兩岸關係,蔡英文上台後的兩岸關係發生了重大改變,和平發展的基調正在被打破,兩岸交往的熱度降至多年罕見的低點。台灣方面存在「隱性台獨」重新「顯性化」的動機和需求,會加緊「追求」美國的背書,重點推動美方在對台軍售、與台進行官方往來和支持台擴大在多邊國際組織的「存在」方面有實質作為,而特朗普方面也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在中美關係當中打「台灣牌」。
通話事件初步印證了上述判斷,而且變化來得比我們預想的要迅猛。事情顯然只是個開始。據台灣媒體報道,蔡英文明年一月出訪尼加拉瓜將爭取過境紐約,尋求與特朗普本人或特朗普選定的就任後的白宮幕僚長普利巴斯會面。
對於中方而言,畢竟目前特朗普仍處在候任狀態,法律意義上講還不是正式的公職人員,還不能根據一個通話就給特朗普的對台、對華政策定性,所要做的是繼續觀察,甚至可以以這次通話事件為一個契機,與特朗普團隊建立更直接的溝通渠道,就中美關係當中的敏感問題對特朗普團隊進行「教育」。
就在特朗普拿起與台灣方面連線的電話聽筒前一天,老成持重的基辛格在北京會見了中國領導人。不能說兩件事之間有什麼必然的聯繫,但也提醒我們,「隔空喊話」固然不可或缺,但真正深入團隊內部的面對面溝通更為重要。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和外交部、國台辦發言人在評論特蔡此次通話時調門高度一致,強調「這只是台灣方面搞的一個小動作,根本不可能改變國際社會已經形成的一個中國格局」。這樣的表態說明,中方在表達憤怒的同時,不急於下結論,為未來的運籌留有餘地。
然而,特朗普畢竟邁出了危險的一步,這一步除了在台灣問題上的提示作用外,最重要的是把中美關係良好過渡的期待和信心打壓了下去,會在雙方引發一系列心理、行為上的難以捉摸、預料的連鎖反應,而一個顛簸的開局對今後四年的中美關係絕非吉兆。人們對2001年小布希剛剛上台、新保守主義強勢崛起時中美關係的那次顛簸開局應當記憶猶新,若不是半年後發生了911事件,今天的中美關係不知是個什麼樣子。(曉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