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這樣表揚孩子,可能導致他患上抑鬱症?

@ 2016-12-03

「寶寶你畫的畫是班裡畫得最好的。」

「寶寶真聰明,什麼東西一學就會。」

「寶寶太棒了,其他小朋友都沒有你做得好」

……

或許父母們認為這樣的表揚能夠鼓勵孩子獲得自尊,但結果可能恰恰相反。

試想,一個孩子正在練習游泳,每次他把頭扎進水裡時,他的父母就會拚命地誇獎他。一個小時過去了,孩子並未取得任何進步,但他仍然不斷要求父母「看我游泳」。

或許一些父母認為這並沒有什麼錯誤,因為「自尊高,兒童就有成功的動力」。但在成人所謂的愛與幫助的偽裝下,這種虛偽的鼓勵並不能促進孩子的成長,反而會在他幼小的心靈種下惡果。

因為表面上看,父母似乎在期望孩子獲得自尊,鼓勵他更積極地練習,但這種獲得自尊的方式只是讓孩子「感覺滿意」,而並不是真正的滿意。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快樂不是一種可以與我們所作所為分開的感受,快樂就好像舞蹈中優美的動作,不是舞者在跳完舞后的感受,而是將舞跳得很好時的一種不可剝奪的成就感。除了正確的行動以外,快樂是無法從其他任何方式中得來的。

讓孩子獲得自尊也是如此,雖然父母們都期望為孩子今後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而常常用像鼓勵那個游泳的孩子的方式去鼓勵孩子樹立信心、學會獨立,但事實上這樣的「感覺滿意」只會適得其反。

因為當他漸漸長大後,他能做和想做的事情越來越多;同時也開始明白,自己想做的事會得到別人讚許,但有些事不會。

正如一些研究者發現的那樣,對自己表現的評價比實際高的人更傾向於感到沮喪。「由於不準確的自我評價會阻礙自我提高,所以當一個人的不足被暴露出來時,抑鬱就會伴隨著過多的自我表揚發生。」

因此,美國「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認為,我們需要的不是鼓勵兒童「感覺滿意」,而是教導他們「表現滿意」。要使孩子在挫折和失敗面前,能夠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父母要去獎勵在應對挫敗時,孩子所表現出的堅持、毅力而不僅僅是獎勵孩子做某事時所獲得的成功。

那麼,「感覺滿意」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呢?美國一項涉及523位因嚴重抑鬱症住院患者的2289位親屬的訪談研究結果顯示,在20世紀歷史進程中,抑鬱症大量增加,甚至在以超過10倍的速度增加。

以20世紀50年代出生的女性為例,她們在學校時正是推動「自我感覺滿意」的時代。在她們30歲時,有60%的人已經有過嚴重抑鬱。而在1910年左右出生的女性,她們上學時強調的是努力工作的價值觀,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人卻只有3%的人在30歲時有過嚴重抑鬱。

如今,父母們出於對孩子的愛和保護,避免他在挫折面前變得焦躁、不安而產生消極情緒,極力地用一些偽裝甚至虛假的語言來鼓勵孩子,以使他「感覺滿意」。

結果表面看孩子在挫折面前似乎沒有了壞情緒,可一旦他逐漸長大並步入學校、社會,在失去了這種保護並且不具備獨立和掌控能力的情況下,他可能無法承受挫折和失敗所帶來的壓力而變得越來越自卑,甚至會患上抑鬱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