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十大武術宗師 第一竟不是葉問 霍元甲未上榜

@ 2016-12-03

民國時期(1912年-1949年)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奇的時代,不僅湧現出很多熱血青年,更出現了一大批時至今日仍然影響我們的英雄豪傑,而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武術宗師,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認識一下其中比較出名的民國十大武術宗師,排名是按小編的喜好來排的,僅供參考,相信各個看官心中也會有自己的一份榜單。

臂聖張策

中國最後一位被挖掘的武學大家,他博採眾家之長,苦修數載,自創一派,成為太極五行通臂拳的開山鼻祖。並打破秘不外傳的傳統門規,廣泛傳播,使之發揚光大。他是張作霖最倚重的近身保鏢,張學良的恩師,卻三次拒絕了蔣介石的聘任。曾經戰勝過眾多中外武功高手,被譽為"臂聖"、"鐵鞋"、"樂方大俠"。

宮猴子宮寶田

宮寶田,字少灤,清末拳師,於清同治十年(1871)十二月,生於現乳山市馬石店鎮青山村。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宮寶田被召入宮,任護衛首領,加封四品帶刀侍衛,先後任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近身侍衛,清廷最後一任大內侍衛總管。庚子年間,八國聯軍侵華,宮由於護駕得力,獲欽賜黃馬褂。1922年,受張作霖之邀擔任奉軍武術教練。晚年,宮寶田先後在海陽、牟平、煙台等地組織起數十個民間八卦拳社,廣招門徒,精心教授,培育了大批八卦掌傳人。1943年,宮寶田病逝,終年72歲。

天下第一手孫祿堂

孫式太極拳暨孫門武學創始人,中國近代著名武術家。在他年近半百時,曾信手擊昏挑戰的俄國著名格鬥家彼得洛夫,年逾花甲時,力挫日本天皇欽命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舉擊敗日本5名技術高手的聯合挑戰,故在在近代武林中素有武聖,武神,萬能手,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稱。

孫公祿堂先生門子弟子遍海內,傳承至今,歷盡數代,國內傳承地區主要有東北地區孫祿堂公長子孫星一先生孫祿堂公長子孫星一先生、津京地區、河北定興萬縣、江浙一帶及湖北四川等地,一代二代弟子皆為各界佼佼者。

六合神槍李書文

據民國時期《滄縣誌》記載:李書文長得「短小瘠瘦而精悍逼人」,在室內排掌擊空,離窗五尺,穿紙震盪有聲;用大槍刺壁之蠅,蠅落而壁地痕。鐵錐入壁(土牆壁),力拔甚難,他以大槍攪之,錐即出。他的族人鄉親人,常傳頌他幫助鄉親收糧時,背對裝運糧的大馬車,用腳勾起80斤重的糧袋,挑過頭頂,甩到大車上。他幫助鄉親們蓋房上大梁時,用大槍將一棵棵檁條挑到房山上。據跟隨李書文學藝十幾年的徒孫,清末宣統皇帝御前侍衛霍慶雲回憶:神槍李師爺的功夫,咱們練不了。他用大槍挑起八十斤左右的大車軲轆搖風車似的呼呼轉。他經常這麼練,毫不費勁。

「神槍李書文」一生為人光明磊落,疾惡如仇。他以登峰造極的精技純功,鎮邪惡,御外侮,以武揚威,譽滿海內外。據不完全統計,「神槍李書文」弟子傳入國內外現有萬人之多。每年清明節前夕,常有來自不同國家、不同膚色的崇拜者飛抵滄州,前往李書文的墓地拜祭。

神力千斤王子文

王子平自幼苦練武功,除武術、摔跤、舉重外,凡有益於拳術練功者,如槓子、皮條、扯旗、跳繩、踢毽子、游泳、騎射等,莫不研習,因此被譽為全面的武術家。王子平常表演石擔(舉重),1919年在北京打敗於中山公園設擂的俄國力士康泰爾,被譽為「千斤大力王」,後又多次與外國大力士比武,都獲勝利,於是名噪武術界。1928年,中央國術館聘請他為少林門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任中國武術協會副主席、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委員。

神腿杜心武

杜心武是中國著名的武術家,被萬籟聲稱為自然門的第二代宗師,也是清末時的革命黨員,曾擔任宋教仁、孫中山先生等人的保鏢。因為他身材瘦削,被稱為俠骨。在日本留學時,曾經飛腿打敗相撲,又被稱為神腿。

鐵腳佛尚雲祥

尚雲祥幼時隨父進京經商,經營馬蹬鋪。他自幼慧穎強識,生性爭強好勝,嗜武成性,一邊向帳房先生學文習字,一邊向少林名家馮大義學功力拳。歷經六載,拳棒嫻熟,"前掃趟、後掃趟、古樹盤根、大掃趟,練的象朵花似的"。在北平鮮有敵手,一度自持功高。之後遍訪形意名師,歷經三年耗資奔走,拜李存義為師,後得郭雲深真傳。他體弱瘦小,身高不足1.6米,但卻以"大杆子"、"半步崩拳"、"丹田氣打"及實戰武功名震武林。曾被清朝大內總管李蓮英聘請護院,曾在李存義在北京的沛城鏢局,保定的龍門鏢局主持鏢局。

武當劍仙李景林

李景林幼承父藝,從學技擊,在家鄉習燕青門及二郎門等武術。少年入奉天的"育字軍"(清朝辦在瀋陽的學生軍校)。因他聰穎及武術基礎好,受到軍中"管帶"(清朝軍官的職稱)宋唯一的喜愛。宋唯一是武當丹派一位劍俠,對李景林單傳秘授了武當劍法。八國聯軍入侵中國,"育字軍"解散,師徒從此各奔前程。於塞外得皖北異人陳世鈞授以劍術。民國元年被鮑貴卿招為黒龍江巡防隊的軍官。自此從為東北軍著名軍事將領,先後創立中央國術館,山東國術館。是近代武術大師兼軍事將領,武當劍術傳人。

一代宗師葉問

葉問(1893年-1972年)原名葉繼問,曾經改名葉溢,祖籍廣東南海羅村鎮聯星譚頭村,出生於廣東佛山桑園,是當地大少爺,學識淵博。師承陳華順、梁贊,十六歲那年,赴港就讀於香港聖士提反學校,並隨梁壁(梁贊之子)學武。為詠春拳體系的開宗立派人。

電影葉問劇照

20世紀50年代開始在香港教授廣東人詠春拳;其封門弟子梁挺,將詠春拳傳揚國際,載譽全球,被讚譽為「一代宗師」。其弟子中最出名的是讓中國武術聞名世界的武打巨星李小龍。1972年12月1日,葉問於旺角通菜街居所內,死後葬於粉嶺蝴蝶山。

電影葉問劇照

葉問在詠春拳術方面有著極深的造詣,對詠春拳術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於二十二年間,把詠春拳散播到世界各地,使詠春拳成為世界知名拳術之一。而且葉問的武德人品已堪稱楷模,所以葉問終老後詠春拳派同人一致推崇他為一代宗師。

末代鏢王李堯臣

幼年曾拜師學太極拳,14歲到北京謀生,4年後進入會友鏢局。當時北京有八大鏢局,以會友歷史最久,聲譽最著名。入鏢局後即拜三皇炮錘外,又學十八般兵器,及水上、車上、馬上功夫,同時還練躥房越脊、飛檐走壁和飛鏢暗器等功。

充滿風險的走鏢生活,使他的功夫日益全面、精湛。因此,當時京劇武生宗匠楊小樓為演《安天會》(即《鬧天宮》),曾向他請教猴拳;京劇旦角大師梅蘭芳為演《霸王別姬》,亦向他學劍術。

李堯臣在會友鏢局前後計27年。1921年,經營了300年的會友鏢局解散了。李堯臣便在天橋水沁亭開設"武術茶社",繼續倡導武術。"七七事變"前,29軍副軍長佟麟閣曾特聘他教部下大刀,創編了"無極刀",並親自傳授給29軍大刀隊。在喜峰口戰役中,29軍大刀隊多次衝鋒陷陣,夜襲敵營,砍殺數百名日本鬼子,李堯臣和他的"無極刀"刀法隨即名震四方。

解放初期,支持女兒李桂珍率京劇團赴新疆工作、兒子到內地支援國家建設;多次在中南海被毛主席、周總理、朱德、賀龍等國家領導人接見、題詞,被譽為"人民武術家";支援抗美援朝,率弟子義演;培養出李宗儒等一代傑出的武術家。

電影霍元甲劇照

這些武術宗師給我們留下了非常珍貴的武術瑰寶,流傳下來的一些武學絕技現在也還在其傳人下代代相傳,甚至他們中的很多人的生平事跡都被拍成了電影和電視劇,有興趣的看官可以搜索了解一下,小編覺得比較遺憾的就是一代大師霍元甲先生因死時(1910年)還沒到民國而沒有上榜,不過他們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英雄,在當時撐起了我們泱泱大國的脊樑,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尊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