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先是怒罵歐巴馬「你可以見鬼去了,下地獄吧!」並鄭重表態美菲軍演在他任期內是最後一次,「最終可能在我任內與美國分手」……剛剛罵得歐巴馬拂袖而去,立即就向中國拋出了橄欖枝,於10月18日至21日成功訪華。
可是一轉身,杜特爾特就差點遭遇國內反政府武裝土炸彈的襲擊。
而在這次利馬APEC峰會上,杜特爾特跟中國領導人又聊得火熱,「願意永遠像兄弟般的與中國做朋友」,並在11月23日表示還會訪華,把感情再加深一下。
未曾想之後又差點遇刺!其總統府車隊11月29日遭遇炸彈襲擊,所幸這只是老杜的「先遣車隊」,包括7名「高大壯」的保鏢在內的9人受重傷,老杜再次躲過一劫。
雖然這兩起事件都有菲律賓國內某組織及時站出來宣稱負責,但這也太巧了吧!
剛跟中國套近乎,剛跟美國翻臉,襲擊就來了。陰謀論地去揣測下,不禁懷疑這些不起眼的組織會不會是在為背後的某種勢力「擋刀」呢?
畢竟,杜特爾特可是得罪了「老大」美國。
很多人也開始為這個美國眼中的「獨裁者+叛徒」擔憂了,甚至猜想「杜特爾特會不會成為下一個遭遇暗殺和政變的領導人呢?」
從歷史來看,二戰後世界各地發生了數百次的軍事政變,美國在這些政變中多次扮演「臨門一腳」「制勝一擊」的重要角色,上演了策動別國政權變動的一幕幕「頂級暗戰」。
這個自詡為「世界警察」的國家,時不時地在別人家後院搞搞政變,甚至直接發動一場戰爭,把世界攪得雞犬不寧。面對著「伏屍百萬,流血千里」的戰爭場面,還不忘輕描淡寫提一句「為了自由和民主」。
這一點不光被世界上愛好和平和正義的人們看得清清楚楚,連美國民眾也主動跑出來打政府臉了。
美國著名的作家和新聞撰稿人史蒂文.金澤就專門把美國「一言不合就搞政變」的罪行編成了一本書——《顛覆:從夏威夷到伊拉克》。他認為,推翻外國領導人這種高危而又卑鄙的行動,發生的頻率如此之高,涉及的地方如此之多,離本土如此之遠,在現代歷史上,除了美國,找不到第二個國家會這麼干。
美國曾紅口白牙「振振有詞地加以否認」介入伊朗、瓜地馬拉、智利及大大小小的各類政變,然而幾十年之後的解密文件卻證明,美國政府確實是這些政變的幕後黑手。
1
被美國參與趕下台的領導人並不全是所謂「踐踏民主和自由的獨裁者」,他們之中其實不乏充滿理想主義和愛國主義,「埋頭苦幹,拚命硬幹,為民請命,捨身求法」的人,假若是被本國民眾轟下台了,那或許真的是暴君,而被美國政變搞下台的更可能是個殉道者。
先來說說伊朗首相摩薩台。摩薩台是一位大器晚成的領導人,年屆七旬才「臨危受命」當上伊朗總統
圖為伊朗前總統穆罕默德·摩薩台,1951年至1953年出任伊朗首相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1950年,伊朗人要求把英伊石油公司收歸國有的呼聲達到了一個高點。
伊朗的大部分石油開採地位於波斯灣沿岸地區,開採出來的石油由英伊石油公司出口到英國。
英伊石油公司,顧名思義,本來是一家英國和伊朗合資的公司,但經營多年之後伊朗人才漸漸發現,有著殖民傳統的英國其實一直在吸伊朗的血,雖然明面上伊朗占有20%的股份,但傲慢的英國人從不給伊朗看帳本,英伊石油公司所得的利潤幾乎全部都回到了英國人的口袋裡,伊朗人拿的只是零頭。
憑什麼你們吃肉,我們只能喝湯,用的還是我們自己的資源。
於是,伊朗人在談判無果的情況下發出呼聲:我們要將石油收歸國有!
這瞬間就點燃了伊朗人的民族情緒,茶餘飯後、大街小巷,婦孺老幼每談及此事便憤憤不平。
群龍無首可不行,得有一個能力強而又不向英國殖民者妥協的人來領導。
人們馬上想到了摩薩台!
他跟英國殖民者一直對立,還因反抗英國人而入獄過,政治背景和領導能力更是沒的說。
於是,摩薩台1951年被伊朗伊斯蘭議會任命為伊朗首相。
雖然摩薩台已經沒了年少時四處鼓動政變的那股犀利,變得沉穩而睿智,但他對英國人的無比憤恨依然未變。在他看來,英國殖民者繼續操縱著伊朗的經濟,國家就無富庶可言,伊朗永遠都是殖民地!
於是,一上任幾乎沒做過多思考,他就簽署了將英伊石油公司收歸國有的法令。
不僅這樣,他還下令切斷了與英國的一切聯繫,以後堅決不在一起玩耍,對殖民者「零容忍」。
這讓摩薩台一夜之間漲粉數百萬,成了伊朗人的「民族英雄」。
摩薩台於1951年被評選為美國《時代周刊》年度風雲人物,評選語是「中東地區第一個當選者,民主選舉產生且深得民心的伊朗總理。」圖為當期雜誌封面。
就這樣,英國人龐大的蛋糕被硬生生切走了一塊,還被踢出了門外,恨得咬牙切齒,立刻把摩薩台寫進了黑名單。
那時候剛剛經過二戰洗禮的英國還沒有從殘破中恢復過來,「日不落」帝國脾氣大歸大,但實力已經一落千丈。
但作為英國的大哥,美國坐不住了,伊朗如此囂張,這不是在打英國小弟的屁股,而是打了美國大哥的臉!
為避免摩薩台政府滑向當時的蘇聯,美國當即決定,撥款100萬美元用以「採取任何可導致摩薩台倒台的辦法」。
美國人還找來了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孫子克米特·羅斯福,這位公子顯然很喜歡刺激性的工作,馬上飛赴伊朗,坐鎮指揮。
克米特·羅斯福在伊朗做起了「散財童子」,100萬美金的活動經費基本都用在了散布假消息、汙衊摩薩台、煽動公眾騷亂和部落動亂、僱傭惡徒假扮左翼的圖德黨人上街滋事上。
此外,他還秘密地和伊朗軍官勾結,鼓動他們發動政變。
而參與政變的伊朗軍官以扎黑迪和卡尚尼為首,這兩位卻都是貪污腐化的貨色。
在上述衝擊下,議會議員和內閣成員分崩離析,美國策動的大型示威席捲各地,一些被收買的部落成員也準備支援政變,本來就多種勢力交織的伊朗內部每個人都在打著自己的小算盤。
更為關鍵的是,伊朗國王及其代表的貴族集團也很不滿意摩薩台出台的一系列限制貴族權利、箍住自己大腿的政策,借這個機會也欣然接受了美國的「幫助」。
伊朗本就是一個布滿縫隙的蛋,被大頭蒼蠅這麼一盯,便徹底亂了。
1953年8月19日,一群高呼支持國王的「群眾演員」兼「保王派」沿著德黑蘭的大街遊行,他們真實身份是德黑蘭貧民區的職業流氓,上街鬧事拿到的報酬是由中情局現金支付的,演技好壞直接決定了演完能拿多少錢,所以格外賣力,一邊遊行一邊打砸搶燒,沿途襲擊了支持摩薩台的國家廣播電台和其他機構。
與此同時,幾支軍隊包圍了摩薩台的官邸,並迫使他投降。
接下來就可以想像了,在美國的干預下,摩薩台被判犯有叛國罪,一直被軟禁至死。
如果要問為什麼伊朗人現在跟美國這樣勢不兩立,仇恨的種子就是從那時候種下去的。
伊朗人心中的英雄摩薩台被搞下去之後,國王巴列維控制了政局。巴列維國王是美國人的好朋友,經常與美國高官打網球、吃飯,談笑風生,訪問美國時也受到了明星般的熱烈歡迎。總之,在美國人眼裡,巴列維就是伊朗,伊朗就是巴列維。
可伊朗人並不這麼看。
摩薩台政府被推翻之後,巴列維是在美國人簇擁下回國的,美國的石油公司也名正言順地進入到伊朗,成千上萬的美國軍事人員和工人湧入伊朗。石油出口換回的收入除了進口軍火,就是建造一些華而不實的建築,在伊朗這個擁有豐富能源的國家,許多農村卻沒有電,甚至首都德黑蘭都經常斷電。
在巴列維時期,國王就是一切,議會變成了擺設。
伊朗民眾回想摩薩台時期,再看看現在,真的是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這讓老百姓更加痛恨顛覆掉摩薩台政府的美國。
時隔25年,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美國陰謀推翻摩薩台這一事件成了伊朗人反美示威浪潮的強大號召力,時至今日摩薩台仍是伊朗歷史裡最受歡迎的人物之一。
伊朗也算是中東地區很有影響力的大國了,領導人都能被美國通過政變顛覆掉,而同樣作為大國的巴西一旦「觸怒」美國,比起伊朗好不到哪裡去。
巴西1961—1964年在任的古拉特總統上任伊始就暴露出自己的「雄心」:實現煉油國有化和石油進口由國家壟斷、土地改革、加強同社會主義國家的聯繫……
時任巴西副總統的若奧·貝爾希奧·古特拉於1961年8月應邀率巴西貿易代表團對中國進行訪問。古拉特是第一位訪問中國的巴西國家領導人,也是第一位訪問中國的南美洲國家領導人。圖為毛澤東在杭州會見古特拉。
這在美國看來簡直就是威脅,煉油國有化就是斷了自己的財路,而與社會主義國家的聯繫密切就更是造反了。
於是,1964年美國鼓勵和支持巴西軍人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古拉特,還給這次行動起了一個極具美國特色的名字「山姆兄弟」行動,古拉特逃亡到了烏拉圭,在1976年離奇死於「心臟病」。
2
大國尚且難以獨善其身,小國就更不用說。
比如得罪美國的瓜地馬拉,很多人對這個國家幾乎沒什麼概念,那是一個位於中美洲的小國,一直以來在世界上默默無聞,很容易被遺忘,唯一能用來刷刷存在感的就是香蕉了,因此有個綽號「香蕉王國」。
就是這樣一個小國,也曾讓美國感覺到了威脅的存在,想方設法踩了一腳,這讓瓜地馬拉至今沒緩過來。
惹怒美國人的是瓜地馬拉當時的總統哈科沃·阿本斯。
圖為哈科沃·阿本斯·古斯曼,1951年至1954年擔任瓜地馬拉總統。
阿本斯憑藉自身軍方背景和出色能力,在1950年的瓜地馬拉總統選舉中,以65%的高票當選,那一年他只有37歲。
軍人的硬氣加上年輕人的桀驁,使阿本斯成為一個極其強勢的總統,從他當時的照片也能看出那充滿威嚴的臉上寫滿了不可侵犯。
阿本斯在他的就職演說中就毫不掩飾自己的殺氣:把瓜地馬拉從一個半殖民地經濟和半獨立國家變成一個經濟獨立的國家,把瓜地馬拉從落後國家變成一個現代化國家,開拓一條最大可能提高瓜地馬拉人民生活水平的道路。
那麼是誰在這裡搞殖民,是誰控制著瓜地馬拉的經濟?阿本斯把矛頭直指瓜地馬拉經濟獨立背後的障礙——美國。
別把瓜地馬拉真當成是你家後院!
一開始,美國人雖然意識到那是在說自己,可並沒有太當回事,這個螻蟻一樣的國家難道真敢「蚍蜉撼大樹」?
然而,沒讓美國人等太久,阿本斯就刷出了存在感,他大刀闊斧地進行國內改革,祭出了自己的「三板斧」:土地改革、與社會主義陣營拉近關係、反對美國的霸權主義。
這可讓美國人坐不住了,「三板斧」在美國看來都是向自己劈來的:
土地改革針對的就是美國在瓜地馬拉「臭名昭著」的三大壟斷公司——聯合果品公司、中美洲國際鐵路公司和瓜地馬拉電氣公司。
他們在瓜地馬拉圈占了大量土地,奴役當地勞工,控制著80%以上的鐵路、發電和香蕉出口。
新政策讓他們不再享有任何額外的、可以從當地揩油的機會,並且圈占的土地要全部被政府徵收,返還給農民。
而阿本斯與社會主義陣營的關係密切就更不用說了,簡直是赤裸裸的挑釁,在當時冷戰的背景下,美蘇兩國時不時的秀秀肌肉,拿對方的小弟見見血也是常有的事,關係高度緊張的情況下,親近共產黨的瓜地馬拉就意味著投靠了蘇聯,在美國後院放了火。
阿本斯也用實際行動讓美國看到了他腦後的「反骨」,在50年代韓戰爆發之時,阿本斯「任性」地撕毀了前任總統協助美國出兵朝鮮的承諾,拒絕派僱傭軍支持美國打著聯合國的旗號出兵朝鮮,並斥責美國是「霸權主義」。
大哥忙著打架時不去助陣也就算了,竟然還反戈一擊,否定了大哥的正確性,瓜地馬拉是蘇聯馬仔確鑿無疑了!
這哪是一根香蕉,分明就是頂在腦門上的一桿槍!
其實,從現有的資料來看,當年蘇聯人並沒有把瓜地馬拉當做反美橋頭堡的打算,阿本斯親近社會主義只是為了獲得下層民眾和工人階級的支持來鬥地主,而反對美國霸權也只是出於對美國在本國殖民的厭惡。
可恰恰是在冷戰這種背景下,阿本斯所尋求的民族獨立成為了一種威脅,當時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在回憶錄中寫道:「雖然沒有確鑿的證據,但是在冷戰的緊張對峙時刻,這種獨立和勇敢是一種不可原諒的『罪行』」。
為了不讓瓜地馬拉成為拉美諸國挑釁美國的榜樣和教材,作為藍色陣營大哥的美國還是得清理一下門戶,於是美國人又開始策動了。
首先,宣布瓜地馬拉被共產主義滲透了,對其進行封鎖。
然後,無數的軍用飛機駛向瓜地馬拉這個小國,他們都去執行一項共同的使命——不是轟炸,而是撒傳單!
控訴阿本斯政府「罪行」的傳單漫天飛舞,籠罩了香蕉國的上空。
同時,美國又派「散財童子」去收買和拉攏一些被阿本斯打擊過的地主和軍閥,在軍隊內部製造混亂。
做完這些工作之後,美國也不忘武力威脅一下,轟炸了政府軍隊駐紮的城市。
不得不佩服美國強大的執行力,在從空中到地面全方位地搗亂了一番之後,瓜地馬拉人民大混亂,軍隊瓦解,阿本斯被迫下台。
最後,美國馬上終止武力,扶持忠於自己的傀儡阿馬斯上台,為了回報美國的「大恩大德」,阿馬斯一上台就推翻了阿本斯的全部政策,瓜地馬拉半數以上的石油產區又回到了美國人手中,三大壟斷公司又拿回了自己的圈地,瓜地馬拉下層人民又沒了地。
看著好像又回到了原來的樣子,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可是,瓜地馬拉實現民族獨立的機會沒了,被美國折騰了一番之後,到現在國內能拿得出手的仍然只有香蕉了。
同樣是位於美洲,智利前總統阿連德更悲催,在只是參與競選、還沒上台時就吸引了美國人的注意。
圖為薩爾瓦多·阿連德·戈森斯,1970年作為人民團結陣線的候選人當選為智利總統。
因為他好像從一開始就具備了被美國顛覆掉的一切特質:
堅定地信仰馬克思主義,立志把智利打造成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他在1952年正式開始參加總統選舉,起初只是一個擁有5.5%支持率的「醬油黨」,然而1958年他再次參加競選時,支持率就排名第二了,依靠個人魅力漲粉數百萬,影響力爆棚。
他雖然兩次競選總統皆告失敗,但他是「打不死的小強」,不選上總統決不罷休。
面對出現在後院的這樣一顆冉冉上升的宣傳共產主義的政治新星,美國是要堅決扼殺在搖籃中的!
圖為阿連德與智利群眾。
當阿連德1964年再次參加總統競選時,美國人敏感的神經就被挑動起來了,「必須密切關注阿連德的選舉活動」。
然後,他們把在美國總統大選中所有「損人利己」的智慧一股腦兒應用到智利總統選舉中。
他們精選了親美的弗雷作為扶持對象,並組成了一支秘密的「競選團隊」暗中幫助弗雷塑造形象,爭取人心。
為防止弗雷的選票被分散,也不惜撒錢賄賂一些「醬油黨」放棄競選。
繼續撒錢,向智利的一些青年團體、農民組織、貧民窟居民協會等提供所謂的「援助」,說服他們投票給弗雷。
然後,一定要踩阿連德一腳!
美國人充分利用起報紙、電台、電影、宣傳冊、海報等等媒介抹黑阿連德,連中情局的人都做起了智利總統選舉的宣傳活動,很多「群眾演員」聲淚俱下、喋喋不休地控訴阿連德的惡行,電視頻道每隔20秒就播放一群人高喊反對阿連德當選的口號,連帶著播放共產主義害人害己的宣傳片,就像「吸菸有害健康」那樣隨處可見,營造出一種一旦阿連德當選整個智利就會跌入深淵的場景。
錢沒有白撒,口號沒有白喊,效果還是有的,中情局和美國政府欣喜地發現弗雷還是一個可以扶起來的傀儡,他最終成功當選了。
但正所謂「神仙也有打盹的時候」。
在1970年的總統選舉中,美國總統尼克森剛剛上台不久,對智利的政策還沒有成熟,當時也忙於應付越南和中東局勢,沒太關注自己的後院,阿連德就這樣在美國的眼皮底下再次悄悄崛起了,一舉贏得了總統選舉。
美國人這時還是沒有表現出過多驚訝,以為阿連德沉寂了那麼多年了能夠學乖一點。
然而,「打不死的小強」怎麼可能隨意更改信念。
阿連德上台之後,心中那股醞釀已久的「洪荒之力」終於有了一個噴薄的出口,先是祭出了大招,無非就是普通民眾很喜歡,卻容易惹怒美國人的:銅礦資源國有化、沒收閒置土地進行土地改革、反對殖民者維護國家獨立。
反正惹怒美國人不是一兩天了。
不僅這樣,阿連德政府還跟古巴恢復了弗雷時期斷絕的外交關係,甚至還跟「反美鬥士」卡斯楚過從甚密。
1971年年底,古巴總統卡斯楚在智利進行了3個月的訪問。圖為阿連德與卡斯楚。
看到打壓這麼多年的阿連德沒有絲毫長進,「世界警察」美國也該再跑出來維持下秩序了。
於是,美國又拿出了上百萬美元作為反對阿連德勢力的活動資金,收買了很多軍方的高官。
軍方發動了政變,步兵沖入總統府,戰鬥機向總統府投遞炸彈,阿連德走投無路,舉槍自殺,自殺用的槍上則刻著「送給我戰鬥中的朋友和同志,菲德爾·卡斯楚贈。」
3
當然,還有一些領導人是被美國扶持上台,後來成為「叛徒」又被趕下台了。
最典型的就是南越的吳庭艷。
1955年,美國通過扶持吳庭艷發動政變,推翻保大皇帝建立南越政權,之所以這樣做不是為了幫助南越更好地發展,而是出於遏制蘇聯作為老大的紅色陣營的擴張,跟胡志明的越南民主共和國對抗。
本來就有反共熱情的吳庭艷為了討好美國,把自己的反共熱情更加深了一步,由此贏得了美國政界的賞識,成為當時代理人的最佳人選,由阮朝的首相上位成為南越的第一屆總統。
圖為南越第一屆總統吳庭艷
可這個總統一上台,就變得讓美國人不認識了。
吳庭艷長期生活在崇尚天主教的官僚家庭,身上帶有濃重的獨裁和官僚氣息,認為南越應該由地主、官僚和少數的知識階層以及天主教徒來統治,其他的階層都是可有可無的廢柴。
比起當總統,吳庭艷其實更想要帝王式的專制統治。
有了以上這兩種想法,不把普通民眾踩在腳下才怪呢!吳庭艷也瞬間成了一個「暴君」。
地主、官僚集團及天主教徒獲得了大量的特權,占人口大多數的普通民眾和佛教徒卻成了一個個墊腳石。
跟吳庭艷沾親帶故的人都「雞犬升天」,吳氏家族控制了國家的經濟命脈、輿論和情報機構,甚至是國家機構。
於是,出現了「暴君」統治下該有的一幕:苛捐雜稅、農民失地、民不聊生、白色恐怖。
南越人民稱「這是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幕」。
美國人一看傻眼了,吳庭艷這小子竟然還有兩副面孔!這簡直就是扶持了一個法西斯式的暴君。
再這樣搞下去南越政權就自己玩死自己了,還怎麼跟北越對抗?
美國人立刻跟吳庭艷進行了「友好的溝通」,要求吳庭艷進行改革,擴大統治的基礎,再這樣搞下去就完蛋了!
可吳庭艷竟把「美國爸爸」的話當成了耳旁風,他太高估自己,認為美國人少了自己不行,更甭說把自己拋掉不就是在打美國自己的臉麼?
吳庭艷依舊特立獨行著,對美國隨後的一系列施壓和警告都置若罔聞,甚至還不忘還擊一下,給美國人也施施壓——吳庭艷派弟弟吳庭儒去跟北越的胡志明秘密會晤,探討和平共處的可能性。
其實就是讓美國吃吃醋,別逼自己太緊了,也告訴美國,咱還有退路,少了你照樣玩得轉。
就這樣,美國還是忍了,認為吳庭艷在南越的地位無可替代,自己選的代理人,含著淚也要扶持下去。
由於長期遭受虐待和歧視,南越的佛教徒開始舉行大規模的遊行示威。
這些在吳庭艷看來簡直就是赤裸裸的挑釁,於是採取了高壓政策,槍擊遊行示威者,一名年近七旬的佛教僧侶還在美國記者的攝像機前自焚了,暴行震動了全世界。
美國民眾還有世界人民紛紛譴責吳庭艷政府的暴行,順帶著肯定還要譴責最強大的幕後黑手——美國。
美國政府這下子慌張了,吳庭艷把自己搞臭了不要緊,可連帶著把美國政府也坑了,這讓推崇「自由、民主」的美國面子往哪擱?
但美國還是捨不得打自己臉,狠狠心、咬咬牙,咽下了這口惡氣,向吳庭艷施壓,要求撤換掉專門給他出鬼點子的吳庭儒,然後緩和跟佛教徒的關係,這事就算完。
可吳庭艷是個很能裝的高手,表面上做做樣子跟佛教徒緩和了關係,沒過幾天,又派出武警突襲了佛教寺廟。
面臨著美國的再次質問,這位「打太極」的高手裝了一把糊塗,把責任都推到了將軍們頭上,於是美國政府再也忍不了了,將軍們也忍不了了。
兩個忍不了的人合作起來了,美國政府也不再怕打臉,因為臉已經被吳庭艷丟盡了,就這樣發動了一起政變,吳庭艷兄弟二人在政變中被射殺。
吳庭艷被美國人扶持8年終遭拋棄,而被美國人扶持了20多年、關係更為親密的多米尼加前總統特魯希略侵犯到美國利益時,美國也是毫不手軟地把特魯希略拋出去。
1918年美國侵略多米尼加時特魯希略在美國海軍陸戰隊服役,幫助美國侵略者進攻多米尼加游擊隊,由此贏得了美國軍方深深的信任並逐漸成長起來。
圖為多米尼加前總統拉斐爾·特魯希略,特魯希略家族對多米尼加的統治長達20多年。
特魯希略於1930年在美國人的扶持下成為總統,一上台就選擇一味屈從於美國,給了美國人很多好處,比如批准美國批發商提高石油價格、幫助美國抵抗古巴等。
同時,這位政治上的暴發戶也在國內搞起了獨裁統治,用謀殺、凌虐、恐嚇等各種極端方式來威懾國內不服的各派勢力,把國家的經濟命脈、政府機構基本交到自家人手裡。
為了展示自己絕對的權威和「強人」形象,特魯希略授予自己大元帥稱號,把首都聖多明哥改名為特魯希略城,把加勒比海最高山杜瓦特峰改為特魯希略峰,將國內許多大小城鎮的名稱以自己和親人的名字命名,整個多米尼加都是他們家的!他還要求國內所有的車牌都寫上「特魯希略萬歲」,每個教堂都說「天堂屬於神,大地屬於特魯希略」,強烈地刷著存在感。
不僅這樣,特魯希略還搞起了國際社會所不能容忍的大屠殺,起因是特魯希略是一個「外貌協會」,十分注重自己和別人的外觀,也愛穿華麗的衣服,這使他非常憎恨黑人,尤其是海地的黑人,因其在歷史上曾多次侵略過多米尼加。
特魯希略先是宣布海地人趁早離開多米尼加,不然就要採取強制措施了,隨後他說到做到,多米尼加軍隊用刀、槍枝等武器屠殺海地人死亡人數已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是12000-30000人之間,其中包括婦女和兒童。
美國雖然也知道特魯希略的殘暴和獨裁,但跟對吳庭艷最初的態度一樣,認為他是抵抗古巴最合適的人選,所以一直容忍。
但最終因為一件事忍不了了。
特魯希略「違抗」了美國的命令,公然派刺客去委內瑞拉刺殺總統貝坦科爾特,誰讓貝坦科爾特經常在國際會議上批評自己是獨裁者,讓特魯希略很沒面子,獨裁者之所以被稱為獨裁者,就是因為不允許自己受到指責!
可是,刺殺未遂。
這下震動了整個拉美政治圈,特魯希略竟然派刺客刺殺一國總統,明顯不懂遊戲規則,還想不想在圈內混!
於是,美洲很多國家聯合發表聲明,決定將特魯希略踢出圈子,斷絕外交往來,武器和物資禁運,貿易往來停止,讓特魯希略徹底孤立,美洲國家實現了第一次的團結。
這讓美國的面子也無處可擱了,誰都知道特魯希略背後是美國,這個豬一樣的隊友惹了這麼大麻煩,瞬間就把拉美局勢給搞亂了!
為了顧及到自身的利益,美國權衡了一下決定放棄特魯希略,棄車保帥,避免這傢伙惹出更大的麻煩。
1961年5月30日,在美國中情局的策划下,特魯希略在首都遇刺身亡。
圖為1961年5月30日特魯希略遇刺身亡的現場。
4
這些政變及暗殺還僅僅是近幾年被美國官方公開承認並且成功了的秘密行動,還有很多是未公布但被外界懷疑的。
比如近期因「閨蜜干政」飽受質疑的朴槿惠之父朴正熙,當年在總統任上被刺殺,之前剛好也與美國矛盾激化。
圖為韓國前總統朴正熙,1962年至1979年任韓國總統,「漢江奇蹟」的締造者。
2002年,委內瑞拉媒體透露,美國中情局在當年4月的反對前總統查維茲的政變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圖為委內瑞拉前總統烏戈·拉斐爾·查維茲·弗里亞斯。
還有企圖顛覆埃爾多安的軍事政變,又有多少美國人的因素,反正埃爾多安認為是有美國人在背後撐腰,之後果斷跟美國結束「蜜月」,不在一起玩耍了。
圖為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
還有那些刺殺未遂的。
比如曾擔任過切·格瓦拉司令安全保衛的總管埃斯卡蘭特,計算出美國曾對古巴前領導人菲德爾·卡斯楚暗殺達638次。
圖為古巴前領導人、「反美鬥士」菲德爾·卡斯楚。
美國是太想幹掉他了,以至於暗殺方式花樣百出、不斷推陳出新,古怪荒誕到可以讓007詹姆士·邦德都自慚形穢——美人計、帶有病菌的雪茄、爆炸性軟體動物……
但每一次都刺殺未遂,美國也未因絕望而放棄暗殺。
除了這些,當然還有更為直接的,就是對敵對政權實施軍事干預、支持叛亂武裝集團。
二戰後美國參與和支持的地區性戰爭也是不計其數了。
比如2003年3月20日的伊拉克戰爭,美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為由,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單方面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其領導人薩達姆最終被絞死,這位中東梟雄在美國的武力干涉下生命被畫上了句號。
圖為2003年12月14日,薩達姆在提克里特附近被捕。
2011年初,美國明確支持反對派推翻埃及總統穆巴拉克,穆巴拉克也是親美的阿拉伯國家領導人,利益權衡之下被美國人拋出去也是意味深長。
圖為埃及前總統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
2011年3月,美國帶頭髮起利比亞戰爭,獨裁者卡扎菲最終被擊斃。
圖為利比亞前領導人奧馬爾·穆阿邁爾·卡扎菲。
現在再來看美國軍事干預過的這些國家,真的是遠遠不如以前了,國內的勢力平衡瞬間被打破,隨即妖孽橫行,民不聊生。
比如攪亂中東的「伊斯蘭國」(IS)就與美國有扯不清的關係,甚至有人懷疑美國利用IS剷除在中東的異己,最終遭殃的還不是成千上萬的普通民眾,這些極端組織控制的地區不斷發生暴行,不斷爆出一幅幅震驚世人的圖片,下圖是英國《每日郵報》11月29日報道的從IS控制下的摩蘇爾逃出來的骨瘦如柴的孩子,他們的母親說,感覺孩子都斷氣了,不相信他們還活著,可他們就是還活著,以這樣的一種方式,此外,還有成千上萬的難民無家可歸、無處可去。
美國人眼中的「獨裁者」和「叛徒」下場如此之慘,兩者兼具的杜特爾特會不會是下一個要完蛋的呢?
很多人都提出了這個疑問,甚至是菲律賓前總統埃斯特拉達都擔心杜特爾特會被美國趕下台。
「這是我的擔憂,因為他們當年就是這麼對我的。」
「不能夠因為美國在某些方面幫助菲律賓,就給予美國干預菲國內政的權力。」
其實,杜特爾特早就意識到美國的確保護了菲律賓的安全,但它是把菲作為一個小嘍囉來保護的,而菲律賓則要長期把美國當「老爺」侍奉,自己做「癟三」。對美國來說,菲律賓的價值在於提供軍事基地,同時提供美國在南海採取遏制中國行動的理由。至於菲律賓會因此付出多大代價,這根本就不應作為問題被提出來。
如果遲早要翻臉,那晚翻臉就不如早翻臉,被迫翻臉就不如主動翻臉了!
杜特爾特,God bless you!
附文:
杜特爾特遇襲?
他說:「如果我不幸犧牲,副總統可以代替我這個粗魯的人!」
11月29日,最早傳來的消息是「杜特爾特遭遇了炸彈襲擊!」
人們紛紛猜測:是杜特爾特當上總統後鐵腕「反毒」惹怒了犯罪團伙?還是他的平衡外交政策置某些西方國家於尷尬處境,引起西方勢力不滿,欲對其警告敲打?或者是遇上了和「伊斯蘭國」有瓜葛的恐怖襲擊?
對此,東南亞問題專家、新華社地區報道中心主任記者凌朔進行了深度分析。
問:菲律賓政府在事發當日(29日)證實,總統羅德里戈·杜特爾特保鏢所乘車隊在菲南部地區遭遇簡易爆炸裝置襲擊,包括7名保鏢在內的9人受傷。是誰發動了此次襲擊?
凌朔:菲律賓軍方發言人雷斯蒂圖托·帕迪亞已經表示,這次針對總統保鏢的伏擊可能是活躍在南部地區的「毛特組織」武裝人員所為。
阿布沙耶夫武裝在杜特爾特家鄉達沃市製造恐怖事件
「毛特組織」是一個盤踞在菲律賓南部地區,新興的、規模不是很大的恐怖網絡。它和菲律賓國內歷史悠久的阿布沙耶夫反政府武裝有一定關聯,但是更年輕,有跨地域聯動的特點。也有證據表明他們已宣稱效忠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曾製造多起炸彈襲擊和綁架勒索案。這個組織在菲律賓已被定性為需要遏制和清剿的對象。事實上,前陣子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美國駐菲使館附近,也發現了類似的爆炸裝置,應該是同一撥人乾的。
問:此次襲擊是否針對杜特爾特?當時情形如何?
凌朔:首先尚無證據證明襲擊針對杜特爾特。事發地在菲律賓南拉瑙省馬拉威市,當時總統保鏢團隊和總統府媒體聯絡工作人員正乘車經過那裡。杜特爾特原定於30日前往南拉瑙省,此次遇襲的車隊是他的「先遣小隊」。
菲律賓幾個部門的消息源都說,「毛特組織」主要針對的是軍隊,實施襲擊時,並不一定知道對方是總統衛隊。這種示威、警示,可能是歪打正著,正好碰到了總統衛隊,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和新聞影響力,有爆炸性,但不一定就是確定的謀殺。
阿布沙耶夫反政府武裝人員
要理解這一點,就要理解菲律賓的獨特政治文化和氛圍。可以說,這種個人安全的威脅,不僅杜特爾特要面對,歷任菲律賓總統都曾面對。畢竟,這是一個曾經頻繁發生政變的國家,一些軍人派系、政治派系也存在關聯,過去也有過人身攻擊的企圖。包括之前的埃斯特拉達、阿羅約,都遇到過。
我甚至遇到過一些菲律賓商人,他們告訴我,經常也是提心弔膽地生活。換句話說,在菲律賓,人身攻擊是一種司空見慣的鬥爭方式,政、商、軍界都有過先例。杜特爾特或許會因為其內政的「鐵腕」、外交的獨立性遭受更多威脅,但這就是菲律賓傳統軍政的風氣。
問:作案動機如何?
凌朔:杜特爾特上台之後,對菲律賓南部的棉蘭老地區有過一些零星的軍事活動,前段時間還曾有過比較大規模的清剿。此次他準備視察的南拉瑙省,就屬於棉蘭老自治區。
這些軍事活動主要是以反毒為支點,同時清剿周圍地區的反政府武裝和恐怖組織。菲律賓媒體曾報道,近日菲軍方在南拉瑙省布蒂鎮(Butig)對「毛特組織」發動了攻擊,超過40個武裝分子被擊斃;菲軍方也在本周一宣布奪回了此前被毛特占領的布蒂鎮市政廳。因此,可以懷疑,「毛特組織」是用這種爆炸行為宣示「存在感」和示威。
菲律賓打擊販毒
事實上,以棉蘭老地區為代表的菲律賓南部一直比較動亂。過去,那裡教派衝突、恐怖襲擊、暴力事件頻發,甚至還有過大規模屠殺天主教、基督教徒事件。局勢緩和其實就是近七八年,甚至近兩三年的事,因為政府不斷對阿布沙耶夫進行清剿,同時也在進行一些和談。
在全球恐怖主義興起的背景下,特別是中東「伊斯蘭國」的蔓延,以及社交網絡的助力,一些新興恐怖分子團伙出現。甚至,在包括菲律賓在內的東南亞國家,恐怖勢力有蔓延到軍人和公務員內部的趨勢,遏制和打擊已經刻不容緩。
可以看出,杜特爾特的反毒戰,不僅是針對毒品,更是針對其背後的龐大勢力。在菲律賓,毒品總是和犯罪網絡、恐怖集團、反政府武裝等捆綁在一起,反毒,就是致力於更廣義的國家安定。
問:杜特爾特如何面對此次襲擊?
凌朔:總體來說是「坦然笑對」。29日事發日下午,新華社駐外分社的同事正和杜特爾特一起參加活動,據他描述,杜特爾特表現得很輕鬆。
要知道,當總統前,杜特爾特長期是南部城市達沃的市長,以前也經受過很多威脅。唯一的區別在於,以前他是行政首長,只能動用行政手段,因此受到的言語威脅更多,實際威脅不多;而現在是總統,可以動用軍隊了,因此反對勢力只會忌恨更深。
不過,從他個人的態度來看,應該還會視其為「小菜一碟」。雖然他長期只是一個地方的政治家,但越是在地方混過,越是身經百戰。長期在南部叢林作戰的他,更懂得叢林生存的各種風險,以及如何在叢林中生存下去的技巧。換句話說,他是一個叢林中走出來的、「戰士般」的政治家,對這類暴力活動已經司空見慣。
比如,一般的總統聽到這種襲擊消息之後都會推遲或者取消行程,但他完全不怕,執意繼續前往,甚至「如果可以話,與先遣隊走同樣的路線」。他是這樣說的:「也許此處會有交火,也許彼處會有,如果我犧牲了,我們還有副總統可以代替我這個粗魯的人,成為菲律賓的一位紳士總統。」
問:杜特爾特在推行內政方面的「鐵腕」作風,是否成為導致遇險的導火索?
凌朔:從目前掌握的消息來看,在菲律賓國內,杜特爾特的禁毒政策,正在受到越來越多民眾和政界、商界的支持和理解,當然也會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個人政治風險。但是,一開始推出這一政策的時候,他應該已經考慮到了各種危險和威脅的存在,但還是下決心要維護社會治安。
杜特爾特在恐怖襲擊後接受採訪
另一方面,反抗勢力和那些因為禁毒政策受到擠壓的勢力,他們的反彈也在逐漸表現出來。
事實上,杜特爾特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馬尼拉精英,而是個「外來幹部」。他面前有很多首都的舊勢力,菲律賓國內的政治部門,包括外交部、軍隊,都有很深的美國根基、美國班底,很多人親美,甚至受命於美國。因此,即使只是為了鞏固自己的位置,也需要推行那些自己過去的長項,包括鐵腕治毒、社會治安。
未來可以預見的是,杜特爾特會一邊收穫成果,一邊面臨更多挑戰。但從我們了解的菲律賓的輿論情況來說,抱肯定態度的居多。畢竟,大選是民意的表現,也是民意的期待。
問:也有分析認為,杜特爾特上台後的獨立外交政策,引起了某些西方勢力的忌恨,是他們策劃了這起事件嗎?或者,今後有無可能用類似方式威脅他?
凌朔:杜特爾特前段時間確實有過「有人要暗殺我」、「想要我的項上人頭」的說法。他一反過去美菲關係的傳統,美國或一些個別勢力,確實可能想要顛覆他的政權。但這種顛覆也不一定完全付諸於人身攻擊,也有可能在議會內部、政治框架內進行顛覆,或者通過司法、軍隊內的親美勢力進行,有多種可能。「取我性命」的說法,不一定只是說人身安全,更大的可能性是在說政權顛覆。
(本文摘自瞭望智庫。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笪曦 編輯郵箱:shguancha@sina.com)
文/李逸博 李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