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國企業幫非洲人建紡織業 非洲人不再穿西方二手衣物(組圖)

@ 2016-12-02

中國給非洲人帶了最最基本的尊嚴,和西方白人殖民者相比,雲泥之別~

是人都要求最基本的尊嚴。西方人幾個世紀來都在踐踏非洲人的尊嚴。西方媒體看到中國與非洲走的近,就緊張的警惕西方領導人:非洲變成中國的殖民地了!

也不看看中國付出了多少將非洲小弟們扶持起來,幫他們找回失去已久的尊嚴!就從穿新衣開始吧!

美國石英財經網11月29日發表了專欄文章,非洲國家的民眾們已經不想再依賴西方國家捐贈的「二手服裝」,而中國人正在幫助他們建立自己的紡織業。

石英財經網是由波音、卡迪拉克、瑞銀等公司投資建立,大部分的記者均來自於彭博社、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等大型媒體。

資料圖:一處典型的二手衣物市場

來自非洲的機會

每一天,C&H衣物工廠(C&H Garment Factory)的工人們都被要求學幾個中文字,在白色的塑料板上,工廠的主人馬曉梅(音)用中文、英文和盧安達文(Kinyarwanda)寫下了8、9、10三個數字,馬曉梅說:「我們開的是中國工廠,所以我們想要介紹一些中國的文化給當地人。」

工廠內的白板

每天早上,工廠的工人們都要如同中國的工人們一樣做早操,在工廠的內部掛著用中英文寫的「努力」、「質量」、「責任」等橫幅。在工廠外的草地上,中國和盧安達的國旗高高飄揚。這一切都發生在盧安達首都外圍的基加利的特別經濟區中(Kigali Special Economic Zone)。

遠眺基加利的特別經濟區

能吸引中國的投資商是盧安達政府的一大成就,基加利的特別經濟區將會幫助盧安達政府擺脫來自歐美捐贈的「二手衣物」。同時發展自己的工業。

對於盧安達政府來說,馬曉梅的工廠不僅能夠發展經濟,提供就業機會(觀察者網註:C&H僱傭了800位當地人),更重要的是,這將幫助盧安達建立自己的紡織工業。盧安達人已經不想再穿「舊衣服」了。

「這是一個國家的能力和自力更生。我們希望獨立,穿自己製造的衣物。穿別人的二手衣服,這叫尊嚴?這會讓你 驕傲?」傑拉德爾·穆庫布(Gerald Mukubu),盧安達私營企業聯合執行長這麼說。

傑拉德爾·穆庫布

在盧安達,二手衣服在露天市場,公路邊,小店中公開出售。全世界超過70%的捐贈衣物最終被送到了非洲。據數據顯示,無論是新衣服還是舊衣服,盧安達每年在衣物進口上要花費超過1億美元。

二手衣服不僅僅只是窮人穿,對於當地的中產階級來說,舊衣服也不會被嫌棄。就連穆庫布本人都說過,他的很多同僚都穿二手衣物。

東非共同體(The East African Community,EAC)包括盧安達、肯亞、烏干達、坦尚尼亞和蒲隆地打算在2019年徹底禁止二手衣物。政府的官員們稱舊衣服帶來大量的病菌,嚴重危害民眾的健康。

不僅僅是東非,南非早就禁止了二手衣物的銷售,加納則停止了二手內衣。馬拉威和辛巴威也正在考慮嚴禁二手衣物的銷售。

馬曉梅在國旗下的照片

非洲政府的行動給了馬曉梅這樣的商人極大的動力,他們看見了巨大的商機。馬曉梅說,盧安達政府的政策是吸引她的最大動力,當地政府不收除個人所得稅以外的任何稅種,而且所有從非洲出口美國的衣物在15年內也免除了進口稅。

馬曉梅工廠內製造衣物的工人,他們製造的衣物可以免稅出口給美國

除了向美國出口衣物以外,C&H還在當地大規模製造內衣,和別的衣物不同,內衣是出售給當地人的。

一件在當地出售的C&H製造的衣物

馬曉梅在盧安達有製衣廠,在肯亞曾經有一座手機工廠。政府不僅僅希望像馬曉梅這樣的商人幫助非洲製造衣物,那些有野心的政治家們希望能夠建立自己的工業體系。

中國和非洲一起製造

中國在東非的投資僅僅只是一個開始,隨著國內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越來越多的中國商人開始進入非洲尋找廉價的勞動力。來自中國的投資者們在非洲建立工廠,在非洲收購原材料,僱傭非洲工人。不僅僅只是一般的衣物,皮革製品、塑料製品和鞋子都已經開始轉變為「非洲製造」。

中國著名的女鞋製造商「華堅集團」已經在衣索比亞建立了自己的女鞋工廠,其他的中國投資商們也開始對衣索比亞的鄰居坦尚尼亞產生興趣,坦尚尼亞是東非著名的棉花生產國,對於紡織行業來說,靠近原產地能夠大幅降低成本。

在去年的中非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中,中國駐南非大使田學軍對記者說過,中國希望能把「中國製造」變成「中國和非洲一起製造」。中國十分期盼幫助非洲完成工業化,在2063年時,製造業能夠占據非洲GDP的50%以上。

田學軍大使

如今,工業只占非洲GDP的10%左右,在世界銀行的報告中,這個數據自1990年以來就沒有變過。現在中國正在把「低技術含量產業」遷移出中國,這對於非洲來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現在非洲人已經對中國企業的投資不再陌生了。在基加利的特別經濟區中,還有一家中國企業生產在當地銷售的「每時每刻(Every Time)」牌衛生紙,另外一家相鄰的企業生產木門。在高額利潤的誘惑下,馬曉梅已經開始考慮重啟在肯亞的手機工廠了。

每時每刻工廠

但對於中國商人來說也並不全是好消息。一位來自中國浙江的商人黃大中(音)對當地人的學習能力很不滿,他說:「他們根本不會工作,你教會他們一件事情,一晚過後,第二天他們又忘光了。」

黃大中在盧安達開設了一家竹子製品製造工廠,主要製造牙籤。在浙江,竹子工廠往往是建立紡織行業的第一步。

黃大中說:「現在的盧安達距離建立製造業還有一段相當長的距離。」

資料圖:一處基加利的竹子加工廠正門

新衣服代表著社會的進步

盧安達顯然不是最容易建立紡織業的地方,交通成本對於這個內陸國家毫無疑問是最大的問題。從基加利運往肯亞港口蒙巴薩(Mombasa)所消耗的成本往往比從蒙巴薩運往廣州都要高。而馬曉梅必須進口全部的原材料,包括縫線,拉鏈。

所以直到今天,馬曉梅的紡織廠都還沒有開始產生利潤。不過目前她對此表示樂觀,畢竟她已經來盧安達16年了,她相信,她比黃大中這些商人有獨特的優勢,她說:「你必須要了解他們。」對於馬曉梅來說,只有先了解當地人的思想才能激發工人們的效率。

馬曉梅認為,中國的工廠遲早會搬遷到東南亞和非洲那些更便宜的地方。而她則是第一個在盧安達紮根的人。

更加重要的是,盧安達的一切讓她想起了中國在1980年代的生活。那個時候中國和盧安達一樣,很多人都穿著二手衣物。如今,沒有人會穿舊衣服了。新衣服,就是一個社會進步的標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