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任何運動項目都有危險性,兩輪車運動也不例外。自行車運動也屬兩輪車運動之列,
其特點是靠一定的速度或者駕車者本身的重心調節技術來掌握平衡,
以獲得穩定的運動姿態,最終駛向目的地。
但是在運動過程中,如果這種平衡狀態被打破時,車手又不能及時的調節回來,
失去平衡的現象將會發生。
1.心理準備:
所以既然是運動,就可能會有意外發生。雖然可以利用護具保護,
但那些保護程度還是比較有限的。
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車手本身的快速反應和自我保護動作。
所以只要參與自行車運動,車手就必須時刻作好心理準備,以應付意外的出現。
正確的面對意外,在發生意外的瞬間保持頭腦清晰、冷靜,
才能及時合理地作好應急措施。保護好自我,減輕運動意外帶來的疼痛。
2.棄車:
失去平衡必將面對非正常落地,如果判定此時不能再挽回局面,就開始逃生行動。
逃生的第一個內容就是要迅速棄車,
人車分離的好處是人可以單獨的面對大地的懷抱,
而不是落到翻滾的車上。棄車的速度如果不夠快,
也會因為車的某一部分與身體發生羈絆而導致身體姿態產生變化,
對落地後的自我保護動作產生極大的影響。棄車的方法是向兩側扔出車體
一定要用雙手單獨發力向左或右扔車,不能用腳。
如果腿部也參與動作同樣反而會帶來負面影響,
造成自己身體的空間姿態發生改變,
身體歪斜著落地。即使腿部要做動作,
那僅僅也可以是收腿越過車體,
不讓車絆到自己。另外切記扔車一定要向兩側而不是前後倒。
3.落地:
落地前身體一定要放鬆,使肌肉和關節不緊張、靈活性高,緩衝性好。
支撐指的是肢體(手和腳)為了很好的緩衝對地面的碰撞力而做出動作、
暫時維持一下身體姿態,為身體的全面著地作出充分的準備。
或者是落點處有其他物體,如大的石塊,樹枝,其他車手等等。。。為了避開這些東東,
此時做一下支撐動作是非常必要的。支撐一定是「軟支撐」,
也就是肢體關節(肘關節、膝關節、手腕、腳踝)適當彎曲,
有一定的角度,同時要靠近身體來彎曲,這樣才能有效緩衝撞擊力。
如果肢體伸直了也就形成了一種「硬碰硬」的局面,
這樣的錯誤支撐方法將會直接造成肢體脫臼、骨折等傷害!。。。
所以,「不合理的支撐動作還不如不支撐」,
這句話在體育運動中非常盛行,也是非常合理的自我保護技術理論。
【軀幹落地】
不管怎樣,一定要避免身體正面著地。
正面著地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
面部、四肢都是直接受損部位,傷害程度也為最大。
所以在落地前,通過轉體來改變身體姿態,讓肩背部著地,
然後再加上順勢的翻滾動作,這才是有效的落地緩衝動作。
肩部著地的正確方位是肩關節的側後方靠近背部的位置,
如果是肩前或正側方著地,
一是鎖骨會因為承受力差而斷裂,
二是肩關節容易錯位。而背部著地是很好的落地方式,
因為背部的肌肉厚度較大,同時天生的拱形可以有效的抗衝擊、保護內臟。
背部著地的同時要注意頸部向前彎曲,保護頭部後方。
要領是著地時心裡想著「眼睛看著自己的肚皮」,
這樣才不會讓後腦部接觸地面。
【翻滾】
翻滾可以合理的消除身體著地後向前的慣性衝力,此時要作到身體放鬆、
手臂交叉放在胸前保護胸部、腿部併攏自然彎曲。頭部還是要保持向前的彎曲,
避免翻滾過程中的再傷害。翻滾方向也最好為側向,視野不會受到大的影響,
頭部也有很好的保護。如果開始時是正前或正後方的,
那就儘快改變方向改為側滾。
翻滾結束後儘快起身逃離現場,避免後面跟近車輛撞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