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媽說
我們讓孩子做簡單算術、學外語、背唐詩……種種的種種不過是希望讓他們能得到全面的發展。但是,你知道嗎?這些並不是三歲前的幼兒教育的重點!過早的純知識性輸入只是一個拔苗助長的過程!
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關注潛能開發的問題。有人問我當今家長最大的教育誤區是什麼?我說就是抓不到每一個階段的訓練重點,總想讓孩子越早學習知識越好:三歲就讓孩子背唐詩,而且還要求準確與數量。
其實背唐詩不應該當作學習任務,而應該被當作一種背誦遊戲。我們的目的也不是讓3歲的孩子理解中國傳統文化,而是產生一些印象,方便今後的系統學習。與其通讀唐詩三百首,不如琴棋書畫皆體驗一番——要知道,3歲之前有著更重要的早教項目需要家長去操辦。
3歲前最重要的三大訓練
孩子3歲前的三大訓練分別是感統訓練、精細動作訓練與註意力訓練。
這三大訓練只能在3歲前開展,3歲之後訓練效果不明顯。這三大訓練訓練出最基本的行為能力,也是今後一切複雜行為與潛能開發的基礎。
感統訓練全稱為感覺統合訓練,包括視覺、聽覺、本體覺(運動覺)、觸覺與平衡覺。
本體覺相當於大運動或全身運動,我們發現的很多小孩出現跛腳、口吃等現象,都與缺少本體覺訓練有關係。
觸覺比較重要,卻很容易被父母所忽視。你經常會聽到一些這樣的聲音:別瞎碰!玩得時候別把衣服弄髒了!過多的限制孩子的玩耍,阻礙孩子接觸不同的環境,容易導致孩子的自閉傾向與社交障礙。
平衡覺就是抵抗地心引力的能力,這裡介紹一個訓練小竅門:「斜坡奔跑」,要求孩子從坡上跑下來,再從坡底跑上去。
精細動作、注意力訓練同樣是要求0-3歲進行,而且萬萬不可錯過。
這三大訓練都可以在家庭中進行,我們需要巧妙藉助一些道具:比如畫一些黑白圖案卡訓練視覺,用地墊搭成彩虹隧道,訓練孩子的運動覺與觸覺。
親子互動與潛能開發
潛能開發的最好形式莫過於親子互動。我們在親子互動中觀察到孩子的興趣愛好,在親子互動中培養多重能力,在親子互動中傳授社交技巧與社會經驗。
常見的親子互動包括親子溝通、親子遊戲、親子閱讀、親子運動、親子旅遊、家務勞動、家庭式圓桌會議等。
有些家長有一種誤區,認為潛能開發一定是報個早教班,一定是鄭重其事地坐在教室裡。其實,潛能開發從生活中來。
關聯閱讀:《比買繪本更重要——如何講故事讓寶寶愛上閱讀》、《嬰兒教育最重要的是什麼?》、《來自大師的育兒科普之孩子需不需要早期教育?》
人生規劃與潛能開發
潛能是潛在的能力與能量,是個人特質與環境結合的完美產物。每一個都要成為未來有用的人,那麼他應該干自己最擅長的事情,這個最擅長的事情也肯定是他喜愛做的。
當孩子0-3歲事家長去了解Ta的好奇心,並對此進行收集、梳理、排序;
等到Ta長至3-6歲,你會發現,好奇心中的前幾項會榮陞為興趣;
小學階段,興趣中的前幾項會成為愛好;
初中時,愛好中前兩項會成為你的特長;
高中時,特長中的一項稱為了你的優勢,進而成為你大學專業填報時的重要參考。
人一生都在有條不紊地干著自己喜愛的事情,擅長的事情,這就是一種幸福感。呈現在你眼前的是一個「潛能金字塔」(出自「劉勇赫的優勢金字塔理論」),金字塔的塔基是3歲前的好奇心,塔身是個性化的成長之路,塔尖是實現人生價值的事業。這不就是一個人完美的人生規劃嗎?
創造力
創造力是潛能爆發的表現,創造力就是綜合能力,是一個人在社會上安身立命,長足發展的動力。它從哪裡來呢?它是從最基本的多看、多聽、多想、多問、多做中來,讓孩子多參與活動、多體驗活動、多動手,潛能才會有機會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