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雷是海戰中的災難性武器,想必這是大家的共識,密度的問題我們不多講,我們拿日本海軍慘痛的事實說話。戰列艦金剛號被2枚魚雷命中後損管不力沉沒、扶桑號被4枚魚雷命中後發生爆炸沉沒;航母翔鶴號被4枚魚雷命中引燃燃料艙爆炸沉沒、瑞鶴號被7枚炸彈和7枚魚雷命中嚴重側傾後棄艦;大鳳號被1枚魚雷命中後損管不力沉沒....
這樣的例子幾乎數不勝數,二戰刺激了眾多參戰國魚雷技術發展,我們以美國為例,從1939年到1945年共生產魚雷64000多枚,主要有四個型號Mk-13/14/15/18,各為17000、13000、9700和9600枚,另外還包括Mk14的改進型Mk23的9600枚。其中最重要的潛用魚雷Mk14一共擊沉了日本海軍超過400萬噸的船隻,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款魚雷在1943年之前的表現差的驚人。
請輸入圖片描述日本水產株式會社原來有艘19210t的捕鯨船,1941年11月被海軍作為運油船隻徵用改名為「第三圖南丸」,這艘長169m、寬23m的船僅有14節航速,你就能想像當1943年7月24日白天美國海軍「提娜莎」號潛艇在特魯克島西方海面遇到它時那種興奮了。艇長達斯皮特少校悄悄進入最佳陣位,在800m的距離上發射了4枚魚雷,可是什麼都沒發生,繞到目標後部又放2枚,終於發生爆炸打壞了對方舵機,於是艇長回到側面接連發射了9枚魚雷,竟然1枚都沒有爆炸....
可以想見艇長的暴跳如雷,他下令將最後一枚Mk14帶回母港作為證據,並向潛水艇艦隊司令洛克伍德中將遞交了報告。當時這款1931年研製的533mm魚雷重1.488t、長6.248m、裝藥292kg、46.3節航速時射程4100m,由於造價約為1萬美元,接近一架不裝發動機的戰鬥機,所以根本沒有做嚴格的實彈測試。這枚帶回的魚雷不出預料也是啞彈,在46.3節的航速和1.4t的重量下,導向杆被徹底撞彎,彎曲的程度大到擊針無法引爆發火盤,只有傾斜命中目標時才有可能爆炸。
其實在二戰初期磁引信、定深、陀螺儀這樣的魚雷部件大多不穩定,德軍的魚雷同樣出現問題,可誰都沒有Mk14這樣接近70%的啞彈率,這直接導致1942年初日軍還從南洋運回165萬噸原油,損失完全在大本營的預想之內。不過最終Mk14通過改裝鋁合金配重和電雷管成功解決了問題,Mk14的最後一型Mod 5一直服役到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