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之璽」應該是每一個學篆刻的人都一定會臨摹的一個印。從它知名度來說,很多沒有接觸過篆刻的人同樣也可能見過這枚印。
這枚印的內容是「皇后之璽」,也就是說用這枚印的人是個皇后。在中國歷史上,皇后雖然位置非常顯赫,但也非常之多,這枚印章到底是哪個皇后所用的呢?
這裡筆者就不賣關子了,這枚印章主人就是西漢著名的呂后娘娘。這枚印章的發現經歷非常傳奇,而且差一點就有可能會被毀。
1968年9月的一天傍晚,咸陽市區東北30多公里的韓家灣公社韓家灣小學的14歲學生孔忠良放學回家,他在渠邊看見土坎上有個東西在陽光下閃閃發光,他跑過去用手把發光的東西刨了出來。他擦去上面的泥土,原來是一塊光亮的玉石,玉石的上部趴著一個動物。下面四四方方的,好像刻著字,可他一個也不認識。
到家後他把玉石給哥哥看,兩人研究了半天后,認為這是一顆印章。
確定是印章之後,孔忠良就準備把上面的字磨掉,然後刻上自己的名字留著玩。幸虧是塊玉石,硬度夠高,他磨了半天也沒什麼反應。過了幾天,他父親孔祥發要到西安給生產隊辦事,孔忠良就把印章拿出來讓父親帶到西安,找家刻字鋪把印上的字磨平後刻上自己的名字。孔祥發向小兒子詢問這方玉石印章的來由,端詳著印章的造型、質地、文字,儘管他也認不出是什麼字,但總覺得這東西非尋常之物。
他聯想到印章出土之地在劉邦陵園之內,自己在擔任大隊幹部期間,同到這裡來的文物工作者曾打過多次交道。再想想老家周圍常常有人能挖出古代的陶盆、瓦罐、瓦當、麻錢之類的古物,他意識到這顆印章極有可能是件文物。
第二天他到西安後,顧不得生產隊的事,就直接找到了陝西省博物館請他們對玉璽進行鑑定。博物館的人一看印章上的動物造型和印面上的「皇后之璽」四個篆字,當即認定它是珍貴文物。陝西省博物館的有關專家對其進行了仔細地研究、鑑定,結合出土地點,查閱了許多古代文獻之後,認為其為呂后的印章。在《漢官舊儀》上記載:「皇后玉璽,文與帝同。皇后之璽,金螭虎紐。」,而這枚玉璽的形制、式樣、印文內容及字數均與《漢官舊儀》所載相符。其發現地離劉邦合葬的封土之西約一公里的陵園之內。它可能原來是放置在呂后墓旁的便殿中供祭祀之物,後來便殿被毀,玉璽遺落土中,被水沖走後遭泥沙覆蓋,二千多年之後才被發現。
1968年,恰在文革期間。歷來對呂后頗有好感的江青,1974年聽說「皇后之璽」就是呂雉之物時,便一再要求要看一看。隨後命陝西省博物館派人將玉璽護送去京,江青見之如獲至寶,遲遲不還。「四人幫」被粉碎之後,「皇后之璽」完璧重新被陝西省博物館收藏。
此枚玉璽,玉質之精美,螭虎造型之生動,璽文字體之規整大氣,雕琢技法之嫻熟,是古代印章精品之中的精品。「皇后之璽」四字在藝術上極為高超,印文的章法十分講究,其排列與行距十分疏朗大方。「皇、璽」兩字較繁瑣且多橫畫,「之、後」兩字較簡單且以豎畫為主。兩者呈對角交叉配置,十分得體。從字法看,字的結體雖以方整為主,與漢印中平方正直格調相一致,然而字裡行間仍存筆法意趣,轉折之處特別明顯。方中帶圓,整體非常生動,高雅華麗中透出端莊與威嚴。
另外我們還需要知道的是,這枚印章可是一枚西漢初期的印章,這樣一來他的價值就更高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中國在戰國時期,文字的結構變動非常大。一個字有左右結構,有上下結構,情況非常普遍。因為還沒有走出甲骨文的束縛,還有很多象形的東西,拿這些文字用來做印的時候,經常就會形成印面不穩的狀況。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實在是太高了。面對這種局面,古人果斷地給印章加上了「口」字框或者「田」字框,非常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這種辦法漸漸地形成了一種傳統,包括秦印以及西漢早期的印章,很多都帶有邊框。皇后之璽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沒有使用任何邊框,非常周正的製作了出來,真的讓人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