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個熱愛孩子的父母,都希望找到促進孩子智力開發的神器。其實,科學家們早已經找到了,確保可以促進寶寶的智力發育並且可以預防未來可能會出現的一些特定的學習問題。這個神器不需要購買,家家都有,更確切地說每個父母都天生自備,也就是說還是免費的。俗話說,「鼻子下面有嘴」,其實這個神器就是:說話。
對你的寶寶說話對大腦發育如此關鍵,以致於在2001年的Pediatrics雜誌(PEDIATRICS雜誌是由美國兒科醫生學會 AAP,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主辦的國際頂級兒科醫學雜誌)上,
當時的AAP主席Steven Berman建議AAP所有成員把這個重要的發現分享給新生兒的父母。
這個建議雖然看上去非常普通且簡單,對寶寶卻是無價的。
02
對寶寶說話是智力發育第一神器
。1990年代中期,哲學博士Betty Hart和Todd Risley的研究發現,寶寶出生到3歲累積聽到的海量詞語對未來的智商有直接的影響。
不管家庭的社會經濟情況如何,都是說的越多(利用正向的語調),IQ得分就越高。不管是聊家常,還是讀故事,也不管用的是什麼語言,所有的講話都管用。
研究人員對美國家庭又做了深入調研,發現不同家庭在親子互動上的語言模式確實相差很大,比較下面三個例子:
媽媽1:好了,小明,快來吃飯。
媽媽2:好了,小雷,到點吃午飯了。猜猜我們今天吃什麼?對,我們吃米粉。
媽媽3:好了,小梅,到午飯時間了。你餓不餓呀?媽咪餓壞了。我們看看冰箱裡還有什麼。這是什麼?這是桔子。這又是什麼?這是米粉。看見那個瓶子上的圖片了吧?對的,那是蘿蔔。
可想而知,從出生開始幾年累積下來,小梅和小明接觸到的詞彙量差距會非常大。
雖然家庭經濟狀況對智力發育也有一定影響,但是大量說話(利用積極的語調)再加上關心和愛,對智力發育的促進是最大的。
03
講話可以培養語言學習相關的兩種能力:
傾聽(接收):嬰兒從出生開始,就在有意識的接收周邊人的講話,早在能說話之前就能明白父母說的話。
說話(表達):大部分孩子從第一個生日左右,就可以用單個的詞表達他們的意圖;到2、3歲,會有更複雜的表達。先有好的接收,才會有好的表達。
他們的聽力和詞彙量增長的很快,雖然表達要晚很多才能跟上。
嬰幼兒要學會說話,大腦必須首先可以解碼說話,這個過程包含4個漸進的、互動的步驟:
1、學習語言的韻律屬性
對英語來說,是重音落在不同音節的模式;對漢語,至少包含聲調。2個月大的嬰兒可以區分出不同重音模式的語言,比如英語和日語;然後可以區分同樣重讀模式的語言,比如英語和荷蘭語。到5個月大,就可以區分不同口音的英語,比如美音和英音。同時,嬰兒的大腦也在調整來更有針對性的把能力聚焦在母語裡面的聲音。
2、學習語言裡面的詞
嬰兒大腦統計詞語出現的可能性來識別語言裡面的模式,這個過程也被稱為「詞語分割」(words segmentation) 。到嬰兒6-12個月,大腦就可以開始區分音節,這讓大腦有能力識別詞語的邊界,比如「你好嗎?」,可以區分的時候就是「 你/好/嗎」。
3、學習語言裡面的語法
和區分詞語裡面的音節一樣,接下來需要弄明白那些詞語經常被組合起來成為固定表達和句子。這也是靠著嬰兒大腦的計算能力來識別不同的模式。
4、與此同時,學習詞語的含義
從只關注聲音到可以聽懂詞語,如果父母可以經常告訴嬰兒周邊環境裡面的物品或者動作的名稱,嬰兒就可以開始學習詞語的含義。
04
詞語幫助嬰兒構造他的世界。
嬰兒會很好奇對出生在這麼一個特定的家庭、這麼一個特定的地方、擁有一個特定的性別等等到底意味著什麼。他們的大腦必須快速學習,因為對他們來說,一切都是新奇的,有如此多的東西需要知道。
比如嬰兒第一次看到一隻貓,父母告訴他:「這是一隻貓。」。他會對貓很好奇,會仔細研究它,會形成概念並簡化為模式(哦,這樣四條腿,帶毛的東西是』貓』)。下一次在看到貓,還會學習它,但是花的時間就會少一些。經過這樣重複的接觸,結合聽到的句子和對話的上下文,還有聲音的語調,大腦就可以總結出來「貓」的含義。
嬰兒長到1歲左右,額葉(大腦負責考慮將來和邏輯的區域)上的突觸發育很快,這顯著提升了學習能力。再加上身體也更加靈巧,好奇和探索的慾望也大大加強,對搞明白事物是如何運作的充滿渴望。大腦神經元已經準備好,再加上一年以來無數小時的「說話遊戲」,大部分孩子都能開始說話,不過能說多少詞語差異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