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在2003年宣布將「和平崛起」後,有些國家帶著半信半疑的心態來觀察中國;也有的國家認為這一回中國是來真的,因為她在各方面的發展都已取得耀眼奪目的成績。
回顧鄧小平第三次復出後,在1978年推行改革開放政策,到了2003年總共是25年,已把整個中國翻轉過來;當時身為黨總書記兼國家主席的胡錦濤終於向世人展示中國的宏偉願景。
這一年,(一)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高達114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五;(二)外商投資45.5萬家,合同外資全額9431億美元;(三)境外直接投資570億美元,占全球三分之一,僅次於美國的860億美元;及(四)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突破8000億美元(8512億美元),成為世界第四大貿易國。
李光耀建議美軍返亞太
在2005年,中國的國防開支達900億美元,軍事開支占世界第三位,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總兵力共4200萬人,在軍力上已升為第二位。
到了2009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高達4.92萬億美元,比日本的4.69萬億美元還高,成為世界第二經濟體。
也正如《泰晤士報》總編輯威廉里斯英格在2005年時的預言,21世紀是屬於中國的,自然使到西方國家開始警惕起來。
在東南亞國家中,最先建議美軍重返亞洲太平洋,以保持軍力的平衡的是新加坡已故總理李光耀(2009年)。
美國為了自身利益接受了新加坡的觀點,在2011年重返亞太,因而提出南中國海是國際水域,各國船隻可自由通航,不受中國干擾。
直接沖撞中國利益
後來新加坡也宣稱南中國海也是她的核心利益之一,向美國全面傾斜;李顯龍總理不但在今年8月初訪問美國,以強化美新關系,並重申小國寡民的新加坡需要一個和平的環境和對國際法的尊重,以維護區域的利益;隨後李顯龍訪日本時也支持「南海仲裁判決」。
這就直接沖撞中國的利益,也引發中國的《環球時報》與新加坡駐華大使羅家良的筆戰,因為中國從一開始就表明南中國海的絕大部分島礁歸中國所有,既不承認菲律賓占有的島礁,也不茍同越南對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的爭奪,更宣稱九段線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因而全面否定所謂海牙仲裁庭判決的有效性(菲律賓在2013年上訴要求宣布中國在南海的九段線是不成立的;結果,判決有利菲律賓)。
在這方面,中國的輿論認為新加坡並不屬於南中國海的利益所屬國,也不是島礁的爭議國,為何要跳出來在南中國海攪局,甚至比菲律賓還激烈呢?中國副外長劉振民希望新加坡不要插足其中。
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因素是,新加坡一向以來提供空軍基地及軍港供美軍的戰斗艦和導彈驅逐艦乃至航母停靠和補給及演習等,這是美國在東南亞最大的戰略基地,可以對南中國海進行全面和有效的監控。
如果說新加坡在獨立之前,國防軍事薄弱,需要美國的保護並非不正當,但在今時今日看來,已過了50年的獨立,新加坡還需要美國來平衡中國在亞洲的軍力,也就引起中國質疑其用意了。有媒體指出,新加坡此舉是要保住新加坡繼續作為世界第二大港(巴生港排第十二)的地位;更為重要的是,目前有70%至80%的油糟船經過馬六甲海峽是運往中國的,多數在新加坡港口進行補給,也給新加坡帶來巨大的利潤(川行馬六甲海峽的油貨輪每年約10萬艘)。
新加坡一旦失去這些優勢,對她的打擊是十分大的;雖然直到目前為止,中國加強與馬來西亞的軍事和貿易聯系還沒有直接沖擊新加坡的地位,但有人說柔佛的依斯干達區來了不少中國投資者,在將來可能成為第二個「深圳」,會影響新加坡的商業地位。
馬中步入「蜜月期」
也有人說,近期馬中關系大躍進,尤其是中國提供550億元貸款供建從巴生到吉蘭丹頓拔的高鐵,將在一些年後使到巴生港口更具國際地位;與此同時,中國耗資800億人民幣在馬六甲興建的皇京港是個涵蓋港口、貿易、旅遊於一爐的超前景點,並可提供中國方便以保護馬六甲海峽的航行安全。
事實上,中國從去年開始已與馬來西亞開展海軍及空軍聯合軍演,在各方面展示了馬中兩國正步入「蜜月期」,自然被視為對新加坡「立場」的直接反應或「反擊」。
無論如何,中國向東盟國家伸出橄欖枝已使到菲律賓、馬來西亞調低紛爭,印尼也因得到納士納群島,再也沒與中國爭奪海島;而馬來西亞與汶萊也低調處理爭議,只剩下越南與中國之間存在「領海」糾紛尚待解開。
就在此時,美國又面對新總統特朗普的行將就職,世界格局又怎樣變化,就有待觀察了。
原載《南洋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