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師有多重要!? 一位武者的練拳體悟

@ 2016-11-29

專業練習武術已近六個年頭,為了探求武術真諦,傳統武術和散打我都用心練習,雖然年數也不算太多,但武術已溶入了我的生命中。為了達到理想中的高境界,我拚命地訓練,四處奔波,單單訓練日記便寫了幾大本,裡面詳細記載了我每天練習的內容和不同時期的心得體會,可見用心之深。回顧這幾年走過的歷程,我發現訓練過程中出現過很多問題,有外界的,也有內在的,因為沒有及時處理好這些問題,阻礙了我的訓練進度,致使自己走了很多彎路。如今寫出來,或許可以幫助初學武術的朋友少走一些彎路。

武術界常有「明師難求」的說法,以前也有很多朋友專門談及這個話題,我想再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談一下明師的重要性。記不得哪位朋友說過四個字——找明師去。感覺真的很生動,也很經典。武術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練習時一旦遇上「攔路虎」,如不能及時處理將會有很長時間停滯不前,為之困惑。而如果這時有人告訴你一句話,甚至一個字,你便會茅塞頓開,如飲甘泉般清爽。幾年前,練習側踢時,我有時感覺發力很流暢,有時卻又很彆扭,知道有問題卻找不出,便請教老師。老師說:「你改變一下支撐腿的角度,再試試。」我按照老師的說法慢慢體會,果然,不長時間便明白了其中的奧妙。這樣的實例很多,如不親身感受,真的很難體會「明師」是那麼的重要,如若學藝之初便能得明師言傳身教,那該少走多少彎路呀!

可很多時候,往往是在錯了以後才知道什麼是對的,曾經有一段時間,我一直認為沙袋可打可不打,只練習空擊,這樣才是最自然的,武術不是講回歸自然嗎?有一次,散打教練讓我分別示範側踢、後直拳擊打沙袋的動作,這可是我最得意的技法,於是用盡全力去完成動作。沒想到沙袋外軟內硬,又是那麼的重,我的手腕和腳腕都被挫傷。當時,忍著疼痛沒讓教練看出來,自那以後,一個多月沒打沙袋(那是因為受了傷不敢打),但從此我便完全改變了自己的觀點:在實戰中即使打倒了對手,自己受了傷不能再打,不敗才怪呢。

自信並沒有錯,但自信過了頭便是自以為是,往往自以為是會擋住你的視線,不能看清事情的全貌,從而限制了你的進步。

在沒學後鞭腿時,我便對後鞭腿有看法:動作幅度那麼大,能踢到誰?哪有側踢、前踢來的直接。以後雖也練習過,但總感覺有點彆扭,勁力、速度都不好找,於是便放棄了。直到看「中美拳擊散打對抗賽」,格日樂圖、康永剛等那令對手瞬間倒地不起的一擊時,驟時,我的心猛地一顫,這種腿法的殺傷力竟然這麼大!不用說,自那以後,我便慢慢地接受並喜歡上這種技術,畢竟它也為自己立過多次「汗馬功勞」嘛。

凡事都講究個「度」,武術訓練也一樣,究竟將腿部柔韌練得柔若無骨好不好,我曾經為這個問題發過不少愁。以前很重視腿部柔韌訓練,但自從聽說「如將韌帶拉過了,便像沒有了彈性的皮筋一樣。一旦沒有了彈性,想打出爆發力也就很難了」,我便不再壓腿了。但隨著實戰次數增多以及武學知識的豐富,卻又將壓腿溶入到了訓練中,就是因為把握了這個「度」。

我以前經常做一種阻抗訓練,將一條厚棉被塞進帆布袋中(盡量塞緊),然後固定於石柱上,進行擊打訓練。一次,進行側踢練習時,我興趣越來越濃,一腳又一腳不停地踢,被踢位置越來越薄,而我卻渾然忘記,在一記大墊步側踢以後,腳跟及腰胯的疼痛讓我意識到問題所在。自那以後的一年多時間裡,我連仰臥起坐都不敢做,嚴重地影響了訓練,可見安全問題是相當重要的,有時稍有疏忽,便會受傷,而略加註意便可避免,多留心些總是有好處的。

選擇一門科學的拳術很難,而能將所學「學以致用」則更難。怎麼也不會忘記第一次戴上拳套與同樣是經過嚴格訓練的對手打鬥的場面。打鬥前心「怦怦」直跳,而真正面對對手的時候,卻完全沒有了心跳的感覺,有的只是必須戰勝對手的信念。打鬥開始了,只要時機一到,我便以我那頗自信的中位側踢去攻擊對手,對手的水平確實不高,我幾乎每擊必中,最漂亮的一次竟將對手踢出五六米遠而坐在地毯上。但每次進攻成功以後,卻沒有連擊的意識,有兩次近身的拳拼,已記不清如何打的了,只記得掄著兩隻拳頭亂揮,教練過來給我擦鼻子的時候,我見到了鮮紅的東西。三局很快過去,我以很大的優勢獲勝,但我卻一連幾天都睡不著覺,在反復回想比拳時的情況,反覆地質問自己:你不是懂得很多武術理論嗎?你不是學過很多科學的招式嗎?你不是覺得你很優秀、技術很好嗎?打鬥時這些都到哪裡去了?我不得不反醒自己了:是你所學的東西不科學?是你的訓練有漏洞?是你未能發揮好?還是……如今想來,真的感激那次比賽,是它讓我學會了更重要的東西,是它讓我知道了以後該怎麼做!

不單單是在學習武術的初級階段,即使你練習武術已好多年,有了相當高的造詣,也同樣會存在或大或小的問題。也許你未發現,但確實有。武術如此,其他學科也一樣,藝無止境。希望我們能不斷地找出阻礙自己進步的障礙並克服,以不斷地完善自我而至更高的境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