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風景,黃河可以忽略不計嗎?

@ 2017-01-13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的自然風光

不要和黃河比拼洪荒之力

文 | 星球研究所

" 黃河?不都是泥沙嗎?有什麼好看的?"

是啊

似乎很難把黃河與極致的自然風景聯繫在一起

當人們從鐵路、公路上疾馳而過跨越黃河

母親河、第二長河

看起來簡直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普通得讓我們完全忽視它的存在

(下圖為跨越黃河的濟南黃河二橋)

論水質,黃河含沙量太高

很多河段根本就是 " 泥水 "

論流量,黃河連長江的 1/10 都不到

排名第二的長河比老大低這麼多

感覺面子上都過不去

就這樣,黃河被來來往往的人們熟視無睹

然而

有多少人真正見識過黃河的美?

更別提有多少人真正了解黃河的洪荒之力有多偉大?

黃河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的北坡

這裡的冰川和凍土中的融水

形成了黃河源頭無數支支叉叉的溪流

扎曲、卡日曲、約古宗列曲、瑪曲等等

下面是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繪製的黃河源頭地圖

點擊放大,你可以看出河網有多密集

(圖中的標註為不同年代對黃河源頭的認定)

如此密集的河網

大大增加了認定黃河源頭的難度

時至今日黃河源頭到底在哪仍然沒有定論

密密麻麻的河網仿佛是在收集天地間的洪荒之力

靠著這些孱弱的小溪流

黃河居然在青海貴德縣以上的流域彙集了約 40% 的水量

源頭之一的約古宗列曲

最初只是沼澤地上的一片片小水窪

再由小水窪匯成了一條細細的小溪水

(攝影師劉書志)

這些小溪再匯成一個個的小湖

比如著名的星宿海(宿,此處音為 xiù)

這裡有沒有金庸筆下的星宿老仙我不得而知

但當水量豐沛時你登高遠眺

各種大小不一的湖泊星羅棋布

熠熠閃光,宛如繁星

(攝影師朱皓宇,人們為星宿海的位置有分歧,一般傾向是扎陵湖以西的沼澤)

之後星羅棋布的小湖又匯成了

兩個巨大的高原淡水湖

扎陵湖、鄂陵湖

兩個湖加起來幾乎於洞庭湖相當

在藏語中它們的意思分別為 " 白色長湖 " 和 " 藍色長湖 "

(攝影師濟生、Ecotravelling、隆八、彼特七七)

與青藏高原上的其它湖泊相比

它很美,卻又那麼鮮為人知

以至於我們必須放出更多圖片

來展示它們的極致風采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攝影師隆八)

就這樣,涓滴之水匯成的小溪

再匯成小湖、大湖

終於它開始擁有了洪荒之力

2016 年《科學》雜誌刊登了科學家的研究成果

在公元前 2000 年左右的一家大地震

使得黃河上游出現了一個超級堰塞湖

四面八方的水流向堰塞湖

終於越來越大的水壓讓它突然潰壩

洪水傾泄而下,淹沒了黃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區

而大禹治水的故事也在這時成為全民族的古老記憶

這次洪水也改變了中國的歷史進程

出現了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

4000 年後

從大湖中流出的黃河水

依然在青海瑪曲的草原上千迴百轉

無限旖旎

而洪水已經毫無蹤影

(攝影師壟上行等)

"

當黃河流入青海貴德縣境內時

它得到了這個完全不同於它的名字的評價

水流平緩,靜如處子的黃河濕地公園

讓人萬萬想不到貴德的黃河居然是這樣

(攝影師 Yousun2012)

黃河流出貴德之後

又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匯入

使得黃河水量大增

黃河的洪荒之力開始再次增強

巨大的水量在百萬間不斷切割著高原

形成了積石峽、劉家峽、八盤峽、青銅峽等 20 個峽谷

峽谷兩岸均為懸崖峭壁、河床狹窄、水流湍急

仰賴黃河的洪荒之力

這些峽谷已經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水電基地之一

峽谷的風光依然令人驚訝

比如甘肅的龍羊峽

(攝影師曉風嬰行)

另外還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峽谷

黃河石林

嚴格來說它並非 " 石林 "

而是由風、流水、自然崩塌造成的 " 峰林 "

其高度比雲南石林高出數倍

(攝影師剩餘的渣滓、正步上網、秦小平)

當地人緊貼著黃河石林定居下來

形成了一個自然村落

龍灣村

在它被一些綜藝節目選為拍攝地後

一下子熱絡了起來

(攝影師我的大地等)

之後黃河進入了寧夏、內蒙

並在這裡形成了一個大 " 幾 " 字灣

為當地帶來了充足的水源

人們在這裡引水耕田

硬是在最乾旱的地方

造就了 " 塞外江南 " 河套平原

從下圖中的沙坡頭景區可以看出來

依靠黃河,沙漠、田地、樹木在這裡共生共存

(攝影師鄧府山人)

在這之後

黃河經過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

再沿著晉陝邊界向南奔流

穿過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區域

大量的泥沙從黃土高原傾泄而入河道

據統計,整個黃河有 92% 的泥沙都來源於這段河道

泥沙的加入,對於黃河而言

洪荒之力更強了

大家要知道

飽含泥沙的河水遠比清水更為強勁

對大地的切割也更加壯烈

在山西與內蒙交界的老牛灣

黃河在大地上切出了千溝萬壑

(攝影師靈兒 6)

把手機橫過夠更能感受到

水在兩岸留下的印跡

(攝影師靈兒 6)

而在晉陝邊界更是切出了長達 100 多公里的

晉陝大峽谷

(攝影師 Wanggengxu)

當水流到了

壺口瀑布

原本 400 米寬的河道突然變為 30~50 米寬

水流像遇到水壺的壺口一樣

爭相咆哮著奪路而下

即使萬里冰封的寒冬也不能阻擋

(攝影師老尤學攝影等)

據研究

壺口瀑布會劇烈攪動河道中的泥沙

每 1 噸河水便含有 300-600 公斤的泥沙

這已經不是水中有沙

而是沙中摻水

曾經的世界第一高樓杜拜塔

在建設時大約使用了 50 萬噸鋼筋混凝土

而黃河每年帶來的泥沙就達到了 19 億噸

相當於每年為下游帶來 3800 個杜拜塔

這樣的洪荒之力

世界上再沒有任何一條河流可以與之匹敵

當滿是泥沙的黃河流到河南境內

遇到曹植筆下《洛神賦》中所描繪的 " 洛水 "

頓時感覺沾了泥水的洛神

一定不再是 " 華容婀娜 " 了

(攝影師李英傑)

而在華北大平原

黃河徹底沒有了高山、高原的阻擋

可以任性地在大平原上滾來滾去

它最北曾奪海水入海

最南曾奪淮河入海

(下圖為中國國家地理繪製的黃河歷年河道變遷圖)

每一次變換河道

每一次決口泛濫

也都是一次對大平原的泥土堆積

其一萬年的淤積量相當於為華北平原加高了 2.4m

也正是因為黃河帶來的泥沙

才讓華北有了沃野千里

才孕育出了燦爛的中華文明

至今黃河仍在每年造陸 32.4 平方公里

將海岸線向前推進 0.5-2.2 公里

從 1855 年至今

它已經造完了山東濱州的一部分和東營市的全部

下圖為黃河三角洲的衛星影像

向前突出的尖角

是它仍一直努力向前向前向前的成果

這片新造的土地正是

黃河三角洲濕地

它是水鳥、水生植物的天堂

尤其每年秋季,旺盛的鹼蓬草會鋪滿整個海灘

在整個北方醜陋的海灘里

留下一抹亮麗的紅

擁有如此強大的洪荒之力的黃河

如果繼續填海造地下去

會產生什麼的景象呢?

據測算,如果不計算海底沉降等其它變化

按現在黃河的造陸能力

10 萬年後整個渤海灣將被填滿

那時的中華大地又會是怎麼一番風景呢?

這就是那條快要被忽略的黃河

它源起於涓滴細流

卻用洪荒之力塑造著中華大地

... END ...

這裡是星球研究所

我所聚集了一群國家地理控

專注於探索極致的自然風光

by 星球研究所 原創編輯,轉載請聯繫微信公眾號 " 星球研究所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