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詭譎多變,風雲激盪的清末時期,甘肅有這麼一隻軍隊,以「甘肅」為名,號稱「甘軍」,這隻軍隊配合左宗棠平定了清末阿古柏之亂,收復了新疆;駐守新疆19年,禦敵戍邊,興修水利,開墾屯田,整修道路,政績卓著,贏得朝野讚譽;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甘軍奉旨率入衛京師;義和團時期,更是讓慈禧太后朝會上更是拍著龍椅大叫「若團民不可依仗,我獨恃董福祥!」,而董福祥就是甘軍的首領。
漸具雛形——出生草莽的甘肅西北健兒
說起甘軍,就不得不提董福祥,董福祥,1840年1月8日-1908年2月9日,字星五,今天甘肅慶陽環縣(當時屬寧夏固原)人,清末著名將領,官至太子少保、甘肅提督、隨扈大臣,賜號阿爾杭阿巴圖魯。
董福祥的家庭是一個資深且勢大的哥老會成員,董福祥從小就呈現出適合亂世生存的性格特徵:好勇鬥狠,但是有任俠好義,為人很有謀略。在清末的亂世風雲里,他逐漸壯大自身勢力,逐漸拉起了一隻萬餘人的隊伍,裝備著那個時代中國軍閥中較為先進的武裝,「甘軍」這隻由西北健兒組成的軍隊漸具雛形。
登上歷史舞台——被左宗棠收編組成「甘軍」
1865年春﹐中亞浩罕軍事頭目阿古柏在英國的支持下,入侵新疆。對此,當時的清政府分為兩派,一派以李鴻章為首,主張綏靖政策,緩緩圖之;另一派則以左宗棠為首,主張武力收復新疆,維護國家統一,後來在國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下,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政府採納同意了左宗棠的意見,決定武力收復新疆。
1867年(同治六年),左宗棠以欽差大臣督辦陝甘軍務,收編董福祥的軍隊,將其所部民軍改編為甘軍,後來將招降的馬占鰲、馬福祥等回民編入甘軍。後添募四營,增足二十營,駐山陝一帶。又再募十營,以厚兵力,兼為策應之師。至此,甘軍正式登上了歷史舞台。
「我獨恃董福祥!」——甘軍在義和團時期的輝煌與落幕
20世紀初,當時京津一帶爆發了規模很大的義和團運動,清軍中一些將領和義和團的關係很密切,董福祥就是其中之一。
1900年,庚子事變爆發,慈禧太后召董福祥入京。6月11日,董部奉命開入永定門,處死了日本使館書記生杉山彬。事後,載漪稱董福祥是了不起的好漢。
6月20日,沒有大炮只有土炮的董福祥部圍攻東交民巷的使館區,而按下自己有德式裝備的武衛中軍。自6月20日至6月23日一連四天每日發炮三百多發,但無法對使館區造成大損害。6月28日,甘軍又恢復攻擊,其後打打停停五十餘日直至8月14日,始終未能攻下使館區。
8月14日,八國聯軍自通州攻打北京,董福祥率軍抵抗,擊斃沙俄軍團長安寧科夫,擊傷其將軍。慈禧太后發出了「「若團民不可依仗,我獨恃董福祥」!的豪言壯語,又是賞「紫禁城騎馬」,又是賞「紫嗉貂褂」,藉以籠絡董福祥。
可是形式急轉直下,八國聯軍將腐朽的清政府打得無招架之力。8月15日,慈禧攜光緒帝西逃,董福祥擔任隨扈大臣。10月26日抵達西安。
後來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清政府與八國聯軍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董福祥被八國指控為「首凶」,要求清政府將其處死。慈禧因其護駕有功,百般回護,最終以革職永不敘用論處。董福祥對此一決定非常不滿,一度計劃自行招募軍隊赴山西繼續戰鬥。慈禧恐其破壞和談,令光緒帝賜其手書「他日聞鼙鼓思將帥,舍爾其誰屬哉」,要求他守時待變,以圖再舉,董福祥方才回鄉隱居。
而隨著董福祥的歸隱和國內外形式的劇變,甘軍也慢慢地退出了歷史舞台,走向了消亡。而在西北逐漸成長並成為最大勢力的,就是由董福祥一手提拔起來的前文提到過的馬占鰲等人組成的「西北馬家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