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亂世出梟雄,在動盪不安的年代裡總會出現一些想要成就一番霸業的梟雄,太平天國作為我國古代歷史上最為混亂的時期之一,自然也少不了出現像石達開這樣的梟雄。
在民間老百姓的口中可以得知,這個人頭腦十分的聰明,當時手裡積攢了不少的金銀財寶。雖然最後被清朝的軍隊消滅於大渡河,但是他的那些金銀財寶卻沒有被清軍收繳,反而是藏在了一個不為人知的神秘地點。
這樣說的根據就是他還曾留下了「面水靠山,寶藏其間」的八字藏寶隱語,也就是說很有可能這位梟雄在兵敗的前夕將寶藏全部隱藏在了某個地方,不然民間流傳的說法也不會空穴來風。所以我們就應該更加細緻地來了解一下這個人物他的背景以及發生在他身上的那些故事了。
石達開早年間就加入了教會,一同謀劃推翻清政府統治,並且還發動了起義,在征戰中總是沖在第一線,這種身先士卒的精神使得他在軍隊中有很高的威望。後來在他們帶領軍隊向西進軍的時候卻遇到了曾國藩手下的湘軍,剛開始的時候起義軍對節節敗退,眼看武漢和九江就要失守。
就在這危急的時刻,石達開臨危受命,率領軍隊抵達前線將湘軍的水師封鎖在了鄱陽湖內,由於湘軍水師笨重的大船在湖裡行動起來非常緩慢,所以石達開還採取了火攻的計策,將湘軍的水師一舉殲滅,徹底扭轉了當時的戰局。
逐漸的,石達開在軍隊中樹立起了極高的威望,但是也給他帶來了諸多的困惑,因為洪秀全的猜忌心很重,對他這樣功勳卓著的將領總是有著很強的戒備之心。而且洪秀全還將自己的親兄弟安排在了軍隊裡面管理糧草和兵馬的調配,這樣一來,無疑又加強了對石達開的控制,使其不能自由發展。
可是他這樣做的結果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引起石達開對他的怨恨,對他的忠心也在一點點的消除。終於在不久之後,石達開就率領著他的二十萬精兵離開了自己效忠多年的老上司向西部自己發展去了。
但是這一次脫離大部隊以後,他就像無根的蓬草一樣四處飄蕩。因為沒有了當初的後台,沒有了自己的歸屬地,糧草的供應遠沒有之前那麼充足。他帶領著自己的部隊和清軍作戰數次下來,傷亡十分地慘重。隨後他又帶領部隊轉戰四川地區,想要儘量避開清軍的主力部隊,但是即使他採取了這種種的辦法,最終還是沒能逃過被敵人殲滅的命運。
1857年夏天,石達開和他帶領的部隊陷入了絕境,清軍引誘他說只要他肯繳械投降,清廷是會妥善安排他手下的那些將士的。石達開是個愛惜士兵的將領,聽到這些承諾之後決定保住將士們的性命,自己出去投降。但是最終清廷還是食言了,不僅將石達開活剮三千刀,甚至將他手下的全部士兵也都被殘忍地殺害了。
雖然史書上是如此記載這位梟雄的最後歸宿,但是民間還是有很多關於他最後命運的不同說法:
一種說法為其實當時他帶領著一小支隊伍突圍出來了,而且還帶著大量的寶藏逃往了貴州和廣西交界處的叢山中,準備日後東山再起。但是很快天京也被攻破了,太平天國徹底覆滅,石達開也就放棄了再次出山的念頭。
另一種說法則是當時投降的只不過是和他長相相似的一個士兵而已,他自己最終帶著身邊的幾個心腹偽裝之後逃走了。不過無論是哪種說法,他留有大量寶藏的事情應該有可信度的。
民間普遍認為的兩個埋藏寶藏的地方就是安順場和山王坪。因為當初戴笠以及劉湘等一些內部的高官就曾在安順場找過好長一段時間的寶藏,而山王坪這邊則是由於當地的人們傳說石達開在藏寶之後在當地還寫下了「太平山」這三個字,只要能夠找到與這些字有關的一些蛛絲馬跡,或許那些寶藏也就有了下落。還有就是當地人這樣說也是有一定根據的,因為石達開還在這裡為自己心愛的妃子建了墳墓。
當他一位心愛的妃子去世之後,經過他精心挑選最終將墓地選擇在了山王坪這個地方。因為從地理位置上來看,這一片高地地形十分奇特,背靠著大山就像一把太師椅一樣,而且為了不讓仇家破壞自己妃子的墳墓,他並沒有在墓碑上刻字,而是空留了一座無字碑在那裡,所以這裡也極有可能是他埋藏寶藏的一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