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蘇 -35 戰鬥機來華的消息又傳出一波。據傳中國空軍飛行員已經駕駛蘇 -35 戰鬥機 " 放單飛 ",年底前可能駕機回國。
有意思的是,到現在還有人在說中國空軍不會購買蘇 -35 戰鬥機,或者俄羅斯尚未與中國簽署出售蘇 -35 合同。
這兩種人心態哪個更糟呢?我也說不好,反正他們都不實事求是。
蘇 -35 首批交付據稱是 4 架。後續會以什麼速度交付,我們也還不清楚。不過考慮到換裝部隊的需要,筆者覺得差不多兩年能交付 24 架,換裝 " 南霸天 " 手頭的殲 -11 就已經不錯了。
有個段子,說中國空軍早期的殲 -11 中期延壽該怎麼辦?答案是延什麼壽,直接買蘇 -35 不就完了。
2011 年,共青城廠終於向俄軍交付首批兩架蘇 -35S 戰鬥機
可惜的是,這也僅是段子。
事實上,俄羅斯共青城廠生產蘇 -35 戰鬥機的速度並不快。2014 年,該工廠交付了 12 架蘇 -35 戰鬥機,2015 年則是 14 架。
相比之下,沈飛 2015 年生產的各型殲 -11 系列飛機加在一起超過了 40 架。
2015 年 8 月,俄羅斯聯合飛機製造企業與國防部達成協議,2016-2020 年間將以每年 10 架的速度向俄軍交付蘇 -35 戰鬥機。
這樣一來,如果從 2016 年開始,生產速度和 2015 年相當的話,那麼每年可以對國外用戶交付 4 架飛機,到 2020 年交付 20 架飛機——當然,在這段時間裡再稍稍提高一些產量或許也還是有可能的。可除非他們有能力把生產能力提高到 24 架 / 年,那麼中國才算還有機會和他們探討 " 第二批 " 蘇 -35 引進的問題。
換言之,中國空軍採購蘇 -35 戰鬥機的數量,不是因為我們不想多採購,而是按俄方現在的生產計劃,到 2020 年前,俄方也就能交付這些飛機,差不多夠我們換一個團。
今年蘇 -35 執行了自己的首次實戰部署任務,在敘利亞為俄軍攻擊機提供空中掩護
由於 T-50 飛機研製進展緩慢,或許蘇 -35 頭上 " 俄羅斯空天軍現役最先進戰鬥機 " 的帽子還得戴 10 年。這也就意味著,"2020 年以後所有生產出來的蘇 -35 飛機都可以用來外銷 " 這個美夢大概是要落空的。
俄羅斯空軍 2014 年以來採購飛機的力度頗大。這一年,他們獲得了約 142 架固定翼飛機。2015 年,這個數字稍有減少,為 126 架。
排除掉其中的運輸機等機型,俄羅斯在 2020 年前可能建立一支擁有 600 架現代化作戰飛機的空軍部隊,目前還完成不到一半的任務。
相比之下,21 世紀初那幾年,俄羅斯空軍幾乎沒有獲得像樣的戰鬥機。
當時,俄空軍最主要的更新項目是,用為中國、印度研製蘇 -30MK 系列多用途戰鬥機而研發的一些技術來改裝自己的蘇 -27S。
不過,敘利亞上空的風頭也被蘇 -30SM 戰鬥機搶走了一部分,俄前國防部長謝爾久科夫曾長期將這種戰鬥機 " 阻擊 " 在俄空軍裝備序列之外,在現任國防部長紹伊古強力推動下,這種飛機才加入俄軍服役。反過來也刺激了共青城廠儘快解決蘇 -35 的各種問題,從這一點上來說,蘇 -30SM 在俄軍中的意義倒是和蘇 -35 對中國的意義有點像
這也就是蘇 -27SM 飛機的由來,這種飛機在俄羅斯空軍的地位類似中國殲 -11B,採用了 N-001V 雷達。這部雷達是在為中國開發的蘇 -30MKK 的 N-001VE 基礎上簡化了部分對地功能(沒錯,你沒聽錯,俄羅斯自己用的是 " 猴版 ")而來,不過與原來的 N001 雷達相比,這個雷達具備同時跟蹤 10 個目標的能力,已經是很大的提高。此外,蘇 -27SM 戰鬥機改用了 " 禮炮 " 工廠生產的 AL-31FM1 發動機(也就是 99M1)。
" 禮炮 " 工廠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這家工廠是一直為蘇霍伊公司的老底子——共青城廠提供發動機的老廠子。21 世紀後,該廠因為中國空軍 AL-31FN 發動機訂單(這家企業一度計劃和中國黎明公司成立合資企業,在中國生產 AL-31 發動機),比俄羅斯另一家發動機研製生產聯合體 " 土星 - 烏法 " 日子好過,而且還更換了許多新設備,一時間風光無兩。
尤其是 99M1 發動機裝備俄軍後,俄軍方面盛讚這種性能比 AL-31F 改善甚多的發動機 " 沒有用國家一分錢 " 就發展出來了。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又出現了 117S 發動機毛病不斷,而 99M1 發動機質量過硬,深受好評的情況。" 禮炮 " 廠又更進一步推出 99M2 發動機,這種應中國要求開發的發動機在熱端部分得到了進一步改進,使該發動機在性能上也有了和 117S 競爭的資格。在蘇 -27SM3 上,就使用了這種發動機。
可惜好景不長,風水輪流轉,對 " 土星 - 留里卡 " 設計局感情頗深的蘇霍伊公司最後還是選了 " 土星 " 為主來研製第四代發動機,而中國也因為自己的 WS-15 進展順利,對進一步投資幫助 " 禮炮 " 研製 99M3 發動機興趣不大。這讓 " 禮炮 " 撞到了 " 玻璃天花板 "。
同一時期," 土星 " 廠被俄政府重新國有化,兩家企業在所有制上的差異消失了。更雪上加霜的是,不久後 " 禮炮 " 公司能力很強的總經理退休,這讓 " 禮炮 " 和 " 土星 " 兩家的形勢又一次 " 逆轉 "。原本認為會繼續大量訂貨的蘇 -27SM 飛機改裝工作草草收場,新一代蘇 -35S 的發動機沒他們的事兒,似乎是山窮水盡疑無路。
幸好後來又半道殺出個蘇 -30SM,這種基於伊爾庫特公司為印度研製的蘇 -30MKI 的戰鬥機在俄軍新掌門人紹伊古的強力推動下,大量進入俄軍服役,連帶著它使用的 99M1 發動機的產量也上去了。再加上,東方某大國的單發四代半、雙發五代機都用了 " 禮炮 " 廠的 AL-31FN 系列發動機(東方大國的五代機使用和殲 -10C 通用的發動機,所以就算要換土星的 117S,也得讓該公司先研製一個機匣改在下方的型號出來),這讓 " 禮炮 " 的盈利率在 2015 年突增 18 倍,站穩了腳跟。
現在,根據俄發動機聯合公司的協調," 禮炮 " 和 " 土星 " 兩家在新一代 "30 工程 " 發動機研製中各自分攤一定工作量,顯然是考慮到為了讓兩邊都有飯吃。俄羅斯發動機工業兩家主要企業之間的競爭還會繼續下去。
不過,俄羅斯 90 年代 -21 世紀初的人才斷檔在上一代老工人陸續退休之後顯現出了影響力。" 禮炮 " 公司近幾年生產的 99M2 發動機性能已經趕不上紙面數據了,其他方面和 " 可靠性趕上渦扇 10" 的 117S 發動機似乎也就是五十步笑百步。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了。畢竟今天俄羅斯可以從國外買先進設備,但一時半會再也找不到那麼多優秀的技術工人了 …… 確實有點靠山山倒,靠人人走的意思,說到底解決發動機 " 心臟病 ",還是要靠自己。
本周俄羅斯為 T-50 研製的 " 第二階段發動機 ",號稱完全基於 2004 年以後的技術研製的 "30 工程 " 發動機首台發動機開始試車台試車——這已經比他們最早宣傳的試車時間晚了兩年,至於裝上 T-50 試飛,就不知道要拖到什麼時候去了。他們的計劃是 2017 年要裝機試飛——總之估計它的實際進度是趕不上 WS-15 的,從現在俄方人才缺口,而中國連初始設計有點問題的渦扇 -10B 都能搞定來看,未來中俄在高性能航空發動機領域態勢可能會發生逆轉。
說了幾句發動機的閒話,我們回過頭來繼續說蘇 -27SM,這個飛機,俄羅斯先後改裝了 70 架,成為了俄軍中性能較好——事實上應該說是 " 有能力執行作戰任務 "(因為其餘蘇 -27 狀況實在不佳,已經接近不能飛行)的機型。
蘇 -27SM 戰鬥機,該機雷達電子設備和中國空軍殲 -11A 相當,發動機是 99M1,在整個 21 世紀頭 10 年裡,俄羅斯空軍的 " 現代化 " 基本就是指改裝了 70 架該型飛機,可以說該機撐起了俄羅斯的一片天
俄羅斯後來還接收了一批蘇 -27SM3 戰鬥機,共 12 架,這些飛機是和蘇 -30M2 飛機同期加入俄軍的,其實這些飛機是共青城廠用當初認為中國空軍還會繼續訂購更多蘇 -27 和蘇 -30 飛機而生產出來的多餘零件拼湊的產品。基本上也就沒有後續了。而此前所說的蘇 -27SM2,其實就是後來的蘇 -35BM,和現在的蘇 -35S 了。
在 21 世紀頭十年,70 架蘇 -27SM 幾乎就是俄羅斯空軍添置的最主要的戰鬥機了,俄羅斯兩家蘇 -27 系列飛機主要生產廠,共青城和伊爾庫特,一個為中國製造蘇 -30MKK 飛機,一個為印度製造蘇 -30MKI 飛機,產量都不小,但都沒有交付給俄羅斯空軍。
也就是說,21 世紀頭十年,之所以國際市場上到處充斥著蘇霍伊系列戰鬥機,根本原因是俄軍沒錢,買不起。
因此到了 2010 年以後,隨著俄軍開始大量採購蘇 -30SM、蘇 -35、蘇 -27SM3 等機型,俄羅斯出口戰鬥機數量應聲下跌,並不是共青城和伊爾庫特不想做外貿生意,而是國內訂單的優先度肯定要排在外貿的前面。
所以,指望著俄羅斯人把我們手頭 75 架蘇 -27SK,104 架殲 -11 飛機全部替換成蘇 -35,那其實就是純屬做夢。
周末又出了一個大新聞,中國空軍兩大主力殲擊機師掩護轟 -6K,同時從台灣南北兩側飛過,在台灣以東洋面實現 " 握手 "。這兩支殲擊機部隊是正準備接收蘇 -35SK 的南部戰區航空兵某師和正在參加 " 紅劍 16" 演習的東部戰區航空兵某師。在這次前出行動中,中國空軍還專門出動飛機去驅逐日本航空自衛隊負責攝影的飛機,弄得 " 中國空軍御用攝影師 " 這次沒拍到什麼好圖片。而剛剛在台灣參加了 " 聯合演習 " 的新加坡軍隊裝甲車在香港被扣留,顯然也不是一個偶然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