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1937 年七七事變後,日本大藏省和勸業銀行聯合發行首次「支那事變儲蓄債券」。1938 年開始,台灣總督府勒令成立「愛國儲金組合」,強力推行「儲蓄債券」。圖為台灣宣傳購買「支那事變儲蓄債券」的廣告。
2 / 10日本還多次發行「支那事變國債」。圖為1941 年第八次發行「支那事變國債」的宣傳廣告。
3 / 10第八次發行的「支那事變國債」的債券票面。
4 / 101938 年5 月20 日, 日本大藏省新設「國民儲蓄獎勵局」,發動「愛國儲蓄獎勵運動」,要求全國完成80億日元的「愛國儲蓄」任務。台灣為完成4000 萬日元的任務,推行「儲蓄報國運動」,規定台灣民眾必須分期購買,完成定額,視為一種對國家的「責任」。圖為1945 新竹州桃園郡平鎮莊(今桃園縣平鎮市)的「國民儲蓄責任額通知書」。
5 / 10圖為1940 年「皇民奉公會」新竹州支部製作散發的「儲蓄總目標早期突破總崛起」宣傳品。
6 / 10殖民當局在台灣強制推行「儲蓄債券」,圖為儲戶持有的儲蓄帳單。
7 / 101940 年12 月10 日,台灣實施「賣出金銀財寶運動」,強迫台灣人民將黃金等貴金屬賣給銀行,所得現金作為「愛國儲蓄」再存入銀行。圖為台灣銀行台南分行大門口高掛著「金銀總動員」的宣傳標語,民眾正排隊賣出黃金。
8 / 10興亞奉公日、大詔奉戴日、陸軍紀念日、海軍紀念日……每到紀念日,台灣都會發起募捐活動,台灣人被迫為戰爭買單。〔山本地榮編:《寫真報道:南方的據點·台灣》,第26 頁〕
9 / 10以上圖文選自《日本侵華圖志》第三卷《侵占台灣五十年(1895-1945)》,洪小夏、殷占堂編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本頭條號目的在於用老照片佐證歷史事實,並祈願中日永遠友好,再無戰爭之殘酷。歷史真相的複雜性不是用數字或照片能夠全部揭示的,期望讀者能夠獨立思考,理性看待歷史與現在。
10 / 10《日本侵華圖志》共二十五卷,南京大學資深榮譽教授張憲文主編。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山東畫報出版社有限公司合作項目,併入選「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國家新聞出版改革發展項目庫 2014 年度入庫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