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30,000多名「紅杉軍」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遊行,聲援總理納吉布,並譴責華裔政黨8月底反納吉布大型示威。期間,有巫統官員表示,他們要「維護馬來族的尊嚴」,並聲稱此前的反政府遊行者大多為華人。
當日,BBC就預言,遊行很可能進一步加劇馬來西亞種族矛盾。果不其然,在此後的半個月中,馬來西亞種族問題愈趨嚴重。
9月18日,有華人女記者被示威者咒罵為「中國豬」,並叫其「滾回家(中國)」。9月25日,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黃惠康到訪茨廠街,引起「傳召風波」。
華人與馬來人的矛盾,中國與馬來西亞的關係,在這場風波中糾纏不清,錯綜複雜,事件的背後究竟是怎樣的故事呢?
大馬反華是維護穆斯林尊嚴?
9月22日,前馬來西亞國際伊斯蘭大學教師薩馬德博士在《新海峽時報》發文稱「馬來西亞的遊行不幼稚,馬來人的團結是對伊斯蘭教的責任」。文章說,馬來人的尊嚴與伊斯蘭教息息相關,馬來人可以為了伊斯蘭浴血奮戰,伊斯蘭教是馬來民族的基石。他還說到,馬來民族統一機構的失勢代表著馬來民族的淪陷,我們絕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像「凈選盟」前段時間的遊行就是我們不能容忍的。
從激發民族情感的角度看,這實在是一部「上乘之作」。民族主義和宗教情懷是極易激發戰鬥欲的兩種感情。他們的疊加將產生激烈的「化學反應」,演變為對其他民族「堅不可摧」的抗拒與排斥。
從英國殖民開始,殖民政府就利用馬來人與華人之間不同的民族文化與宗教信仰「分而治之」,將對殖民者的仇恨轉化為民族矛盾,從而獲取掌控殖民地局勢的主導權。在英殖民時期,馬來亞已分裂成華人為主的移民社會和馬來本地人的社會,整個國家統而不和。
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占領馬來亞,他們實行將「馬來農民政治化」的政策,對華人百般敵意,對馬來人優惠有嘉,蓄意煽動馬來民族主義的火焰。這一時期,反華情緒逐漸激烈,「馬來亞是馬來人的馬來亞」成為了馬來民族的口號。
1969年,已經獨立的馬來西亞舉行第三次選舉,聯盟執政黨失去了三分之二的國會多數,這對反對黨來說是巨大的勝利。華人為多數的民主行動黨和民政黨在吉隆坡舉行慶祝活動。
在充滿激情的慶祝中,一些人喊出了帶侮辱性的口號,「吉隆坡是我們的,馬來人去死,馬來人滾回鄉村去。」還有示威者在馬路上扔出幾塊豬肉,以示對馬來穆斯林宗教文化的蔑視。這種含有敏感的宗教成分種族歧視語言引起馬來人的強烈不滿,他們將這次鬥爭理解為伊斯蘭教的「聖戰」。從5月13日到21日,吉隆坡地區許多華人的房屋和商店遭洗劫和縱火,華人死傷慘重,物質損失無可計數。
我們回過頭看9月16日在吉隆坡發生的反華遊行,在這期間,遊行隊伍經過多個以華人為主的商業區和旅遊區,還有馬來人高舉「不要侮辱馬來人及伊斯蘭教」的標語。
巫統官員又稱,他們要「維護馬來族的尊嚴」。從這些現象看,它好像正如薩馬德博士說的那樣,是一場馬來人為維護伊斯蘭教主體性而衍生的衝突。然而實事真的如此嗎?
不過是一顆政治棋子
馬來西亞最大執政黨巫統的最高領導層至今未表態與「9·16大集會」劃清界限。不但沒有反對,有官員甚至支持該集會。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巫統執行秘書阿杜拉勿夫日前表示,巫統不阻止黨員出席上述集會,巫統一旦受邀,將會參加活動。
雖然馬來人與華人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但自1969年來,政府都儘可能地避免激化這一民族衝突。然而,就在納吉布貪腐了7億美元國家基金被曝光,「凈選盟」遊行空前強大之時,發生了這場巫統政府「坐視不管」的反華遊行,這不禁讓人們想到在殖民時期的馬來亞,英政府與日政府為將社會矛盾轉嫁到民族矛盾之上而施行的「分而治之」以及「馬來農民政治化」等政策。對此,馬來西亞學者胡逸山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發生這些事情,並不意味著在馬來西亞出現了反華情緒。
只是部分有心人將政治鬥爭與種族話題捆綁在一起進行炒作,以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將政治問題種族化與宗教化是馬來西亞民族統一機構歷來維護社會穩定的一項重要手段。該黨成立之初的主要任務就是反對印度人與華人取得「公民權」。從第三任總理馬哈蒂爾·穆罕默德開始,馬來西亞逐漸實行「伊斯蘭化」政策。一方面把伊斯蘭價值觀全面實行在國家行政上,同時建立國際伊斯蘭大學、伊斯蘭銀行,並將伊斯蘭文化課程作為馬來學生的必修課。
獨立後至今,巫統通過不斷擴大政府各經濟部門來培養馬來人的民族資本家。到目前為止,馬來商業階級都沒有脫離政府的溫床,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具有典型的官僚政體特徵,它不受來自政府之外的權力的檢查、監督和制約。最終,經濟增長的結果是使政治家或官僚成為擁有巨額財富的階層,貪污腐敗成風,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社會矛盾一觸即發。在這樣的情況下,將政治問題種族化與宗教化是減輕政治家責任,把社會矛盾推給其他種族的重要手段。
對於馬來西亞八月底至今的衝突,已移民澳大利亞的馬來西亞華裔黃澍靈說:「這都是政府的錯,他們長期以來貪污腐敗,歧視華裔,只考慮馬來人的利益,我們不喜歡這樣的政府。」
"9•16馬來人尊嚴大集會"的宣傳海報
事實上,在9月初,就有一份帶有恐嚇華人內容的海報在馬來西亞社交媒體廣泛傳播,吉隆坡市區也出現了同樣的海報。據當地媒體報道,這是「9•16馬來人尊嚴大集會」的宣傳海報,該海報血腥暴力,上面印有馬來人持刀將跪著的「凈選盟」參與者斬首的圖片,並寫著「華人參加凈選盟,準備浴血」。奇怪的是,至今沒有組織和個人宣布是這場「9·16」大集會的主辦方。
9月24日,文匯報援引路透社報道稱,示威當天,雖然納吉布並未現身,卻有巫統官員承認,該黨當日租用25輛巴士,從雪蘭莪州郊區接載約1,000名示威者到集會地點。5名示威者更指,巫統官員給他們50令吉(約72元人民幣)作示威報酬。
華人與馬來人,中國與馬來西亞
事情並沒有結束。
9月25日,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黃惠康到訪茨廠街,後引發「傳召風波」,於9月28日與馬外交部進行了2個小時的會晤,此次會面未舉辦記者會,這不禁讓人浮想聯翩。
9月25日,黃惠康前往茨廠街看望華人華僑[保存到相冊]
從8月底馬來西亞反貪遊行至今,中國對該問題基本採取迴避的態度。當「凈選盟」的反貪遊行紛紛登上西方媒體頭條時,國內媒體「置若罔聞」;就連「紅衫軍」的反華遊行最初都少有中文媒體涉獵,直到12個小時後才「發酵」;黃惠康在接受馬來西亞當地華文媒體採訪時還特彆強調他無意干涉大馬內政。
同樣的,馬外交部對於中方態度也非常謹慎,在9月16日反華遊行當天,馬來西亞副總理艾哈邁·德扎希要求撤掉所有帶有敏感詞的標語;黃惠康造訪茨廠街當晚,一名號召反華集會的巫統地方領袖被警方以煽動罪逮捕;哪怕是後來的「傳召風波」,馬外交部也向黃一再解釋,說並未使用「summon(傳召)」這一術語。
其實,中馬關係一直以來相對友好。2014年5月,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首次訪華,紀念中馬建交40周年,使得中馬關係從戰略合作關係提升至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在與中國有南海問題衝突的幾個國家中,馬來西亞是與中國關係相對較好的,不僅爭議島嶼數量最少,而且態度也是最為積極穩健的,有關專家表示,中馬在南海的領土爭端中基本上做到了擱置主權爭議。因此,中國一方面希望以馬來西亞為突破口,打破中國在南海問題上被包圍糾纏的被動地位。另一方面,馬來西亞作為東協的創始會員國之一,無疑可以在中國與東協關係的演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從馬來西亞的角度看,中國已連續6年蟬聯馬來西亞最大貿易夥伴。每到旅遊旺季,從中國前往馬來西亞的遊客可謂「人滿為患」。面對這麼一塊肥肉,馬方一定會想盡辦法抓得牢牢的。同時,馬來西亞的政治一直被西方稱為「偽民主」,過度的伊斯蘭化也為西方國家所詬病。而中國長期以來以「不干涉他國內政」與馬相處。20世紀90年代,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與新加坡總理和印尼總統共同提出了「亞洲價值觀」這一理念,認為亞洲有自己的價值觀,西方不應該過度干涉,這在政治傳統與理念上,與中國走得也比較近。
9月22日,馬來西亞的人民公正黨、民主行動黨和國家誠信黨組成名為「希望聯盟」的新反對黨聯盟。雖然其中民主行動黨為華人黨,但由於該聯盟的執政理念相對民主,它的當選會使馬來西亞融入西方的政治氣氛中,這對中國來說也是個不小的變數。而馬來西亞的另一大反對黨是比巫統更宗教化的伊斯蘭黨,如果該黨當選,怕是馬來西亞華人的處境會更加嚴峻。
這一個月來,馬來西亞局勢動盪不安,從反納吉布到反華,中方和馬方這場棋都下得心驚膽戰,步步為營。對馬來西亞來說,在如此複雜的政治背景下,動用「民族主義」與「伊斯蘭教」這兩張牌來轉移社會矛盾,激起反華聲浪,怕是也被逼到絕境了。真可謂一場「維護穆斯林尊嚴」的「政治豪賭」。
延伸閱讀:
馬來西亞「反華」的實質
從表面現象看,這怎麼都像是在「侵吞公款」問題上納吉布總理支持者和反對者的行為,其中夾雜著一些馬族人內部爭鬥時經常挑起與其它族群矛盾進而達到其政治目的的一貫行事方式。其實不然,我認為,這一問題的實質往小了說,是衝著納吉布總理去的,往大的方向說,是衝著中馬關係來的。這只是破壞中馬關係大局的手段之一。
這一問題的出現來自於納吉布總理在馬來西亞主權基金下開設私人帳戶存有七億美元巨款,有人質疑納吉布侵吞公款,納吉布聲稱是政治獻金。據此反對納吉布的遊行馬來人率先舉行並且不止一次,而華裔組織的反對納吉布的遊行也是上月底的事情。現在以此說事過於牽強。
既然這樣,為什麼還要做呢?這是因為為了挑撥離間中馬關係,某大國沒少下功夫,如在南沙島礁問題上,在東協會議及香格里拉會議上一直試圖讓馬來西亞跟中國產生矛盾與分歧,馬航MH370更是一個舉世震驚的事件,但這些都沒有起到作用,中馬關係一直在兩國領導人的努力下,本著相互理解、加強合作的精神繼續友好發展,這另某大國非常頭痛,十分不爽,對中國多次刺激無功而之反,利用馬來西亞是民主國家這一條件倒納吉布總理的行動長時間以來一直在進行,「侵吞公款」只是其行動的一部分。
在利用反對者的遊行示威效果不佳後,他們打起了納吉布支持者和華裔的主意,試圖利用有華裔也參與反對納吉布「侵吞公款」及族群矛盾從馬來西亞內部造成馬來人和華裔的矛盾,進而影響中馬關係,這點從咱們國內的一貫親M的媒體在有關問題報道時的用辭就可以看得出來。
在二戰時,生活在今馬來西亞土地上的華人在當地就組建了多支「南洋游擊隊」,他們跟生活在同一土地上的各族抗日軍民共同在今馬來西亞土地上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和犧牲。現在到馬來西亞的華人新移民很少,大多數的人是第二、三代移民,他們都認同馬來西亞,也觸入了當地的生活和社會,現在馬來西亞馬族人約占三分之二,華裔約占四分之一,馬來人控制著國家的政治,華裔則在經濟上比較富裕。據當地華裔講,現在馬來西亞已經根本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族群矛盾。
現在也有必要提醒一下馬來西亞各政治派別領導人,新加坡就是因為出現反華才分離出去的,上世紀六十年代大多數屠殺華人軍官的下場也有目共睹,搞亂並事實上已經分裂的烏克蘭已經失去了人們的關注。馬來華人為馬來西亞經濟發展和推動兩國友好作出了應有的貢獻,歷史是鏡子,現實有實例,別為他人做嫁衣裳而損害自己國家和民眾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