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報道:日本《選擇》月刊11月號刊登一篇文章,題為《假如美中兩國爆發戰爭》。文章稱,在美國與中國關係越來越緊張的背景下,擅長軍事領域研究的美國智庫蘭德公司進行了名為「假如中美兩國交戰」的模擬實驗。實驗假想在台灣與南沙群島的紛爭從偶發性戰鬥發展為正式交戰,得出的結論是,現階段「美軍仍然在綜合實力上占據優勢」。
文章稱,但另一方面,蘭德公司做出了一個驚人的預測,在台灣附近的海戰中,美國太平洋艦隊戰勝不了人民解放軍海軍。另外,蘭德還預測,中國軍隊為了封堵美軍的機動力量,會向沖繩的嘉手納基地發動大規模的飛彈攻擊,並指出「在圍繞東海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紛爭中,中國可能輕視日本,發展為意外衝突」。由此可見,在未來的中美戰爭中,「日本」將成為重要的要素。
美軍在台灣周邊海戰處於劣勢
文章稱,蘭德公司發布的報告有兩份,分別名為《與中國的戰爭—從不可想像到可以想像》和《美中軍力比較成績單》。第一份報告超過100頁,從經濟、軍事和國際政治層面進行了全面考察,第二份報告超過400頁,設想了在台灣和南沙群島發生戰爭的兩種情形。從海戰、空戰到太空戰等9種角度,進行了共計18種模擬實驗。研究的初衷是,「關於中美戰爭有各種討論,但基本沒有比較正式的研究」。前述的「中美在台灣海域的海戰」與「圍繞中國本土空軍基地的戰鬥」是美軍落後於中國的兩個領域。
在介紹詳細情況之前,先介紹一下戰爭爆發的劇情。
台灣的緊張局勢發端於「台獨」的動向。設想的劇情是,中國大陸威懾台灣,試圖在「國際舞台」上孤立台灣,採用了各種手段。南海戰爭設想的劇情是,以菲律賓在中業島周邊開採海底資源為引子,中國派遣軍艦占領該島。
文章稱,蘭德公司實施模擬實驗是在去年。
大規模飛彈攻擊嘉手納基地
中美兩國軍隊開戰時會如何行動?
文章稱,戰爭初期的目標是對方的神經中樞。美軍試圖短時間破壞中國本土的空軍基地、雷達設施和地對空飛彈設備等。而中國則為了防範美軍的前方部署,大規模攻擊周圍的美軍基地和設施。沖繩的嘉手納基地和關島的安德森空軍基地將成為兩大目標。蘭德報告在介紹中國攻擊沖繩基地的理由時稱,「美國必須確保基地位於軍機無需加油可以連續飛行的距離。距離台灣1000公里以內的基地只有嘉手納和普天間兩個。」
報告推測,「2017年之前,中國可能擁有1000枚以上可發射至嘉手納基地的准中程彈道飛彈。」即便是美國的軍機和飛彈防禦系統,也無法防禦數百枚彈道飛彈和巡航飛彈。蘭德報告認為,「如果有274枚飛彈射向嘉手納基地,該基地1個半月內都會陷入功能癱瘓狀態。」
報告並未提及中國軍隊集中向日本發射飛彈會給日本造成的物力人力損失以及政治外交影響。不過,單純從軍事角度講,報告稱中國軍隊肯定會最先大規模飛彈攻擊嘉手納基地,還是有說服力的。
不過,報告指出,「韓國的基地是中國彈道飛彈的上佳目標。韓國政府應該不會允許美國讓兩個基地遭受中國的攻擊」。如此一來,日本在開戰後會成為中美戰爭的最前沿。該報告稱「如果在開戰初期能封鎖嘉手納基地兩周以上」,中國就能夠相當程度地封堵美軍的行動。
南沙海戰「基本勢均力敵」
文章稱,那麼,美方在戰爭初期能多大程度地破壞中國的基地?
這是中國軍隊近年來思考最多的問題。中國希望通過「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戰略不讓美軍航母和美軍飛機靠近,但現階段還做不到這一點。
因此,中國在全境部署了密集的地對空飛彈,攔截侵入的美軍飛機。在20年前,中國的防空網「等同於零」。
不過,中國引入「紅旗-9」高性能地對空飛彈,從俄羅斯購買了S-400飛彈,大幅改善了事態。根據蘭德報告,在1996年,無隱形性能的老式戰鬥機「不受攻擊的可能性為零」。隱形性能高的戰鬥機(第四代戰鬥機),遭受攻擊的機率是40%至50%。只有最新式的第五代戰鬥機才有90%以上的機率逃過中國的攔截。
美國是唯一擁有第五代隱形戰鬥機的國家,F-22和F-35戰鬥機合計達260架以上。不過,隱形戰鬥機分散在全世界,不可能集中部署在中國周邊。
因此,美軍為了撕破防空網,實施被稱作「對敵防空壓制」(SEAD)的綜合航空作戰。這可以在正式空戰之前,破壞對方的雷達網和地對空飛彈網。如果使用反雷達飛彈,美方很可能在空戰中處於優勢地位。
文章稱,另一方面,如前面所述,在台灣周邊的海戰中,中國戰鬥力得到極大增強。
中國從2000年代起,陸續引入瀋陽級(被稱作051型或「旅洲級」)飛彈驅逐艦、江凱級護衛艦等最新式的軍艦,而且量產了攻擊敵方艦船的反艦巡航飛彈。中國擁有像遠程的「鷹擊-62」、超音速的「鷹擊-91」等豐富的反艦飛彈種類,除了地面發射型外,還有機動性能高的空射和潛射型號。鷹擊-91是在俄羅斯Kh-31基礎上開發來的,中國將其稱為「神盾殺手」,流露出了針對美軍的對抗之心。
蘭德報告稱,「技術實力上,美軍是領先的,但在台灣周邊的海戰中,中國的軍隊部署更勝一籌,在南沙群島海域的海戰中也基本勢均力敵。」
哪種劇情都關係到日本
報告還考察了作為21世紀戰場的「太空」和「網絡空間」。中美在1997年至2002年間在軌衛星數相差10倍,但2009年至2014年縮小至2.3倍。中國現在可以干擾運用衛星的定位和偵查活動。報告稱「中美在太空已經勢均力敵」。
令人擔心的是,任何一種劇情,都關係到日本。對中國的戰爭中,不僅美國要依賴日本國內的基地和日本提供的合作,中國也很可能會把日本作為目標。報告雖然沒有詳述,但在講述美中開戰的契機時,除了台灣和南沙群島的紛爭外,還列舉了東海的中日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