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媽媽問小編關於寶寶吃手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寶寶吃手所傳達的是什麼內容呢?
2-3個月嬰兒吃手很正常
多數寶寶在三個月齡時就出現吮吸手指的現象。從只會盲目揮舞小手的新生兒,發育到能自行控制手的活動,小嬰兒克服了許多困難,做了許多嘗試,能把手指準確地放進嘴巴里,是一個巨大的進步!這是孩子的探索行為,不需要阻止。如果刻意要「切斷」這個「樞紐」,可能會對心理造成影響。
正確做法
引導2、3個月孩子學習用手。小嬰兒的手經常握拳,當碰到物體時有時會張開,可以讓他摸一摸不同質地的物品,學習握一會兒。如果在寶寶視野手能夠到的地方,懸掛一些玩具。他揮動小手偶然碰到玩具,在這種反覆接觸中學習手眼協調有意接觸玩具。
4-6月的嬰兒吃手是感知力的發展
4、5個月後,嬰兒可以手眼協調抓玩具,不但把手,還會把抓到的玩具等任何物體放到嘴裡,家長不用緊張,不用制止,口內探索利於寶寶感知能力的發展。
正確做法
引導4-6個月孩子鍛鍊用手。5個月時可以把玩具放在不同距離,在孩子經過努力可以夠得著的地方,讓嬰兒憑自己的努力去夠取玩具,不要被動將玩具放在嬰兒手中。6個月時鍛鍊孩子把玩具從一隻手傳遞給另一隻手。坐位時,寶寶一隻手中已經拿了一個物體,再給同一隻手一個物體,看是否會將原來的物體傳遞給另一隻手,如果不會,可以教教寶寶,幾次後就會學會。
7-12月的嬰兒吃手是緩解出牙疼痛
6個月以後,多數孩子出牙了,出牙時寶寶會感覺不舒服,孩子通過咬自己的手指、拳頭或其它物品來安撫自己。就像我們大人腿酸時,按揉肌肉可以緩解疼痛,是一個道理。可以給孩子咬牙膠,達到輕輕按摩牙齦的作用。但很多寶寶還是喜歡咬自己的手指、拳頭,不用給孩子過度糾正。
1-2歲孩子吃手需要引導
1歲後的寶寶吃手,主要是尋求安全感。寬鬆、溫馨家庭氣氛會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家長要避免過度指責批評孩子。如果孩子長時間專注地吃手,家長需要引導孩子,把注意力從手指轉移到玩具、畫冊等色彩鮮艷的東西上。當寶寶吃手時,可以給他磨牙餅乾,或磨牙棒,把小手解放出來。
學齡前或學齡期兒童還吃手或啃指甲需要更多關愛
學齡前的孩子如果還在吃手,多數是心理原因所致,與體內缺少某種元素關係不大。家長應該與孩子多交流,了解孩子心理狀況,是不是關愛不足,並擴大孩子的興趣範圍,鼓勵他們逐漸戒掉不良習慣。
寶寶吃手可能會產生的影響
手:寶寶常吃手,小手浸泡在口水裡,受到牙齒的壓迫,時間一久容易出現手指蛻皮、腫脹、感染、變形。
牙:小手放在嘴裡,影響出牙,時間一久可能會引起牙齒排列不整齊,牙齒閉合不良。
衛生:寶寶的小手東摸西動,粘了不少髒東西,一吃手,髒東西就入口了,容易引起腹瀉、感染寄生蟲等。
心理:如果寶寶形成了吃手的壞習慣,不僅影響寶寶的身體健康,也容易產生緊張、焦慮、自卑、抑鬱等不良情緒情感,影響寶寶的心理健康。
一般來說,吃手並沒有不好,但是必須謹慎觀察所帶來的影響,不要讓寶寶因為過分吃手而影響到日後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