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歲是上小學的最佳年齡,你知道嗎?

@ 2016-11-24

英國的爭議

幾歲是上小學的最佳年齡?這個問題目前來看並沒有標準答案。世界各國法律規定的入學年齡各不相同,其中北愛爾蘭4歲,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入學年齡;英國、日本、荷蘭等國家5歲;丹麥、芬蘭、瑞典等一些北歐國家7歲。大部分國家6歲入學,比如法國、德國、比利時、義大利、西班牙等歐洲國家,以及大多數亞洲國家。還有一些各州入學年齡不等的國家,如美國和澳大利亞,一般是5~7歲。

目前,我國法定的小學入學年齡是年滿6周歲,這和全世界大部分國家的入學年齡是一致的。中國很少有家長會讓孩子晚點讀書,每年開學以前,家長們不惜走後門、改戶口,爭取讓孩子早一年上學。早上學的原因無外乎家長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競爭激烈的社會,晚一年上學讓誠惶誠恐的家長感到時間成本過高。這一風氣甚至蔓延至產房,一些家長要求提前剖腹產,讓預產期9月的孩子8月末出世,否則「差一天就是差一年」。

那麼,早上學究竟好不好呢?

以5歲入學的英國為例,是否應該推遲入學年齡,隔三差五就會成為媒體上公開討論的話題。2013年開學季,約130名兒童早期教育專家聯名寫信,呼籲政府徹底檢討、重新評估早期教育政策。「公開信」稱,過早開始正規教育的做法並沒有任何教育理論支持,反而給兒童造成了「深重的損害」,建議英國的正規教育應該推遲1~2年,從6~7歲開始。

公開信說,5歲的孩子應該以玩為主,寓教於樂。5歲開始正規教育「太多,太早」。實際上,這份「公開信」是一場要求重新檢討早期教育政策運動的一部分,運動的名稱就叫「太多,太早」。

1870年,英國為了解放婦女,讓她們重返工作,議會推出5歲入學的政策,一直延續至今。持反對意見的教育學家認為,這個政策並不是從兒童的利益出發的。英國孩子從3~4歲開始學前教育,學校按照「幼年基礎階段」教學大綱的內容施教,被戲稱為「尿布教學大綱」。5歲開始正規教育,6~7歲開始接受成績考核。2013年,因為政府考慮將正式測定的年齡提前到5歲,在孩子剛開始接受正規教育時就對他們的語文和算術能力進行考核,故而激怒了一批教育專家,發表了「公開信」。

理解的層次

為什麼英國的教育學家希望入學年齡延長到6~ 7歲?為什麼目前大多數國家都要求孩子在這個年齡段上學?

創建世界上第一所幼兒園的教育學家福祿貝爾說過一句話:「在掌握文字的語言之前,兒童必須先掌握事物的語言。」

孩子們並非天生就知道紅和綠、甜和酸、粗糙和光滑、冷和熱的區別。自然世界是嬰幼兒的第一堂課,他們只能通過與事物的直接互動進行學習,除此之外別無他法。「了解天下之事、萬物的各種屬性,是一個耗時和激烈的過程,不能太過匆忙。」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教育學家戴維·艾爾金德(David Elkind)說。

發展的理論表明,掌握閱讀和數學需要三段論推理能力,這是演繹推理中的一種簡單推理判斷。比如,所有的偶蹄目動物都是脊椎動物,牛是偶蹄目動物,以此推理出牛是脊椎動物。大多數年齡小於五六歲的孩子,都沒有達到這種形式的推理能力,此時對他們引入正式的數學和閱讀教學是毫無意義的。

然而,除了中國之外,很多國家的教育環境也傾向於對兒童進行專門的學業訓練。艾爾金德認為,美國的這種情況始於1957年蘇聯發射人造衛星所引發的恐懼。再加上之後民權運動和公眾對教育體制不公平的日益覺醒,使得美國於1956年出現了「開端計劃」(Head Start Program)。

「開端計劃」興起於美國的民權時代,是「反貧困之戰」的產物。20世紀60年代,美國有1/5的家庭處於貧困狀態中,他們在教育、工作、衛生、保健等社會服務方面都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許多貧困家庭的幼兒由於沒有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在上小學之時就已輸在了起跑線上。起點的落後對兒童以後的學業,乃至終身的幸福都產生了巨大的消極影響。

在這種社會背景下,聯邦政府提出了一種教育補償計劃,即「開端計劃」,旨在通過關注兒童的早期發展,擴大弱勢群體受教育的機會,消除貧困的惡性循環。計劃規定至少要給90%以上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3~5歲幼兒提供社區教育服務,對絕大多數的貧困家庭的幼兒實施免費的補償教育。

1965年,「開端計劃」作為一個為期6周的暑期計劃開始實施,第一年就受到了熱烈歡迎。1969年,開端計劃的管理工作從經濟機會辦公室轉交給當時的美國衛生、教育和福利部,同時把非貧困兒童也納入其服務範圍,成為美國政府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早期兒童發展項目,被譽為美國學前教育的「國家實驗室」。

「雖然開端計劃對促進美國國民素質的提高以及社會穩定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它產生了一種觀念:教育是一場比賽,越早開始,越早完成。」艾爾金德說。

英國的情況也有點類似。關於英國入學年齡的爭議,英國當時負責兒童教育的政府部長楚斯(Elizabeth Rruss)在報紙上撰文回復公開信的題目叫作《如果我們在乎窮人孩子的話,教育必須從早開始》。她認為,富家子弟可以享受各種學前活動,家長有錢有閒,可以奢談寓教於樂,但是並非所有的人都這麼幸運。推遲上學年齡,最貧困家庭的孩子最吃虧,窮人家的孩子有淪為「教育賤民」的危險。

在這樣的觀點下,美國出現了一批鼓勵早期進行學業課程教育的教育工作者。「這些人認為,所有年齡段的孩子都遵循相同的原則進行學習。他們忽略了兒童的身心發展,以及不同的學術技能背後有著不同的邏輯複雜性和難度。」艾爾金德說。

越來越多的幼兒園老師在壓力下開始教孩子數字和字母,並進行標準化的測試。有一些幼兒園,孩子們除了上課時要完成的任務,還要回家做作業。一個真正的幼兒園應該是什麼樣?「孩子應該忙著照顧植物和動物、玩沙子和水、畫畫、聽歌和故事、參加角色扮演遊戲。很難讓人相信,孩子們從作業本中,會比從他們喜歡的、適合這個年齡的活動中學到更多的東西。」

事實上,學前兒童的主要活動是各種形式的玩耍。人類學、心理學、神經科學和教育學領域的研究紛紛表明,玩耍可以促進兒童身心的發展。進化心理學家研究了年幼的哺乳動物,發現在「狩獵-採集」模式的社會中,哺乳動物往往通過玩耍學會捕獵等生存技能。玩耍作為一種適應方式,使得早期人類擁有更強大的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趣的大腦:神經科學的極限冒險》(The Playful Brain:Venturing to the Limits of Neuroscience)一書的作者塞爾焦(SergioPellis),從神經科學角度支持了「玩耍是重要的學習機制」的觀點。許多研究表明,玩耍活動會使得神經元之間的連接顯著增長,特別是負責人類獨有的高級心理功能的額葉部位。

兒童通過玩耍成長。首先,許多兒童的遊戲假裝一個東西代表另一個,比如一個紙箱是一個太空船。這種能力被認為是人類獨有的,能鞏固語言、書寫,以及其他我們傳達意義的方式。相比正式的指令,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學習語言,給兒童早期發展語言和識字能力提供了更為有力的支持。

其次,通過各種各樣的身體遊戲、建構性遊戲和社會遊戲,如玩積木或者用家庭垃圾製造模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自我意識逐漸增強,更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身心活動,逐漸減少成人的支持,越來越會自我調節自己的行為和感情。

的福祿貝爾、蒙台梭利、斯坦納、皮亞傑、維果茨基等教育學巨擘們,大多數認為太早把兒童介紹給符號世界是危險的,他們強調遊戲的重要性,重視動手經驗,讓孩子通過觀看、觸摸等方式處理新事物,體驗新感覺。

福祿貝爾、蒙台梭利和斯坦納都創造了豐富的動手材料讓孩子進行探索,形成概念。他們都承認,孩子有自己認識世界的方式,他們鑑別能力的出現早於標記能力,對特性的理解早於對數量的理解。比如,孩子先是學會區分不同的顏色,之後才能區分同一種顏色的深淺差別。

艾爾金德認為,那些相信可以對年幼孩子進行學術訓練的人犯了一個根本性的錯誤,他們沒有認識到孩子對世界的認識存在不同層次的理解,包括他們理解數學和閱讀。學會識別數字和字母,與數學運算和閱讀理解有很大的不同。

美國有一檔非常受歡迎的兒童教育電視節目叫「芝麻街」,節目通過木偶、動畫和真人表演等各種表現手法向兒童教授基礎閱讀、算術、顏色名稱、字母等基本知識,以及一些生活常識。「『芝麻街』已經播放了30多年,今天美國的孩子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早地學會了數字和字母,很多人兩歲就認識了。然而,今天的孩子並沒有更早地學會數學或者閱讀,也沒有比以前的孩子做得更好。」艾爾金德說。

學會數字和字母,只是實現真正的數學理解和閱讀理解的第一步。以數字來說,有3個層次的數值理解,定類、定序、定距。定類數據是最低級,使用數字作為一個名稱,沒有序次關係,比如「性別」,「男」編碼為1,「女」編碼為2;再比如球衣上的數字。兩三歲的時候,孩子能夠使用定類數據。

到四五歲時,孩子可以使用定序數據,根據定量的差異來排列東西。例如,他們可以從小到大排列不同尺寸的積木或者棍棒,然而一旦排序完成,他們無法將一個新的、中等大小的元素插入到陣列中。

六七歲時,孩子們達到了兒童心理學、發生認識論的開創者皮亞傑說的「具體運算階段」。具體運算意指兒童的思維運算必須有具體的事物支持,有些問題在具體事物的幫助下可以順利獲得解決。皮亞傑舉了這樣的例子:愛迪絲的頭髮比蘇珊淡些,愛迪絲的頭髮比莉莎黑些,問兒童:「三個人誰的頭髮最黑?」這個問題如果是以語言的形式出現,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就難以正確回答。但如果拿出三個頭髮顏色不同的娃娃,分別命名為愛迪絲、蘇珊和莉莎,按題目的順序兩兩拿出來給兒童看,兒童看過之後,提問者將布娃娃收起來,再讓兒童說誰的頭髮最黑,他們會毫無困難地指出蘇珊的頭髮最黑。

理論的支持

目前,關於入學年齡很大程度上參考了皮亞傑等教育學專家的理念。皮亞傑闡述了兒童在了解世界的過程中,順次經歷的四個階段。

感知運動階段(出生至18~24個月):嬰兒只能注意他自己的感覺,因為身體產生的各種新奇感受而驚奇。他們就像一個小科學家一樣,通過叫喊、傾聽、敲打、嘗試所有新鮮事物,來探索這個世界。

前運算階段(18~24個月至5~6歲):在這個階段,兒童可以接受圖像、文字和簡單概念,但是他們不能進行變化,不能對它們進行操作。就好像他們擁有了思維的工具,但是還不知道如何使用這些工具。比方說,在算術里,他們還不知道2×3和3×2是一樣的。

具體運算階段(6~7歲至11~12歲):在這個階段,兒童掌握了造作符號、物體的能力,不過這些對象必須是具體的。對他們來說,抽象的概念和操作還是個難題。

形式運算階段(12歲以上):從此開始,兒童能夠思考抽象的概念。這時候,他們開始明白諸如未來、價值、正義這些抽象的概念。差不多從這時候,他們的思維開始接近成人。

正是因為兒童在6~7歲可以開始計數、認圖和學習書面語等綜合訓練,所以普遍認為這時入學是合理的,它是構成具體運算和進行感知教育的最佳階段。

回到對數學的理解上。「只有當孩子們可以構建一個『單元』的概念時,才能明白數字的概念是抽象的,將數字從特定的東西里分離出來,這是理解定距數值概念的基礎。數學運算,諸如加法、減法和乘法只能在數字以『單元』的方式呈現,而不是代表特定的東西。」艾爾金德說。

學習閱讀的過程也和數學類似,從某些方面來說,閱讀更加複雜,涉及聽覺和視覺識別能力以及認知結構。「那些呼籲對孩子們進行學業指導的人似乎不太明白,數學和閱讀是一個複雜的技能,獲得的階段和年齡有關。如果和兒童的認知發展水平相符合,他們掌握這些技能會更容易、更健康。」艾爾金德說。

在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格塞爾的成熟論影響也很大,他和同事們研究了兒童的神經運動發展,提出了心理發展的成熟勢力說,簡稱「成熟論」。這種理論認為:「學習需要一定的成熟做基礎,某機能的生理機構未成熟之前,學習訓練是不能進行的,只有達到足以使這一行為模式出現的發育狀態時,訓練才能奏效。即生理成熟因素在兒童發展的整個過程中具有決定性因素。」

這種理論到目前還對夏季出生的孩子以及男孩的入學年齡有一定影響。有一些夏季出生的兒童會成為班裏年齡最小的孩子,比最大的孩子差不多小了一歲。許多研究發現這些兒童存在更多的適應問題,因此以格塞爾名字命名的格塞爾人類發展研究所建議,入學準備狀態不足的兒童應該延遲入學,他們可以重讀一年幼兒園或者在其他類型的過渡性機構中停留一年,以達到正常成熟水平。這種建議在美國的學校和家長中具有廣泛影響。建議同樣適用於男孩,因為男孩發育比女孩要晚,對於一些準備不足的孩子,家長也會讓他推遲一年入學。

晚一點更好

事實上,很難對兒童早期教育項目的有益程度進行紮實的比較。因為教育是個無序的過程,孩子和老師每次見面的經歷都不同,每堂課都是一次不可複製的實驗。研究人員的研究方式借鑑於自然科學,但是自然科學中規律性佔據了主導地位。在物理和化學中,人們即使不能控制所有變量,也能夠控制大多數變量,這在教育中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

比如說,採用不同教育理念的課堂在很多方面都有差異。教師的能力、經驗以及性格都會不同。另外,想要使兩組兒童具有可比性幾乎不大可能,可靠的類比應該要求雙方家庭相當,即便這個條件也非常難以滿足。

儘管如此,追蹤研究能夠克服其中一些問題,為不同方法間的比較提供了有意義的證據。美國著名教育家和改革家卡爾頓(Carleton Washburn,1889~1968)曾進行過一項早期研究。兒童從幼兒園到二年級的不同年齡段接受正規的閱讀指導,然後在他們初中時期再次進行測試,評估人員並不知道每個孩子接受指導時所處的年級。卡爾頓發現,分別在三個年級接受指導的各組間閱讀水平並無顯著差異,但更晚接受指導的孩子比更早接受指導的孩子更主動、更自發地進行閱讀。

如今,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晚一點上學更好。比如,2004年一項由英國教育部資助的3000名兒童的研究表明,延長以遊戲為基礎的學前教育,能顯著提高小學階段兒童的學習和適應能力。

紐西蘭的一些研究比較了分別於5歲和7歲開始正式識字課程的兒童。結果發現,早期正式的學習並沒有促進閱讀的發展,甚至可能是有害的。到11歲時,兩組的閱讀水平並沒有顯著差異,然而那些5歲開始正式識字的孩子對閱讀的態度相對不積極,文本理解能力更弱。進一步的研究分析了55個國家15歲孩子的閱讀成績,並沒有證據表明,更早開始正式學習能帶來長久的好處。

一項2002年的研究表明,在學校第六年的美國孩子,那些學前就接受閱讀教育的孩子,相比以遊戲為基礎課程的孩子得分更低。

跨文化研究也表明了這一點。有研究表明,在瑞士的法語地區,閱讀教學開始於學齡前水平,很大比例的兒童存在閱讀問題。在瑞士的德語地區,六七歲之前不教閱讀,但是很少有孩子有閱讀問題。

「當我們知道什麼對孩子更好,我們還會堅持錯誤地教育他們嗎?」艾爾金德反問。在人生早期的幾年,大約是4~7歲,是孩子們建立自己作為學生的態度,以及對學習和學校的態度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自我感覺良好的孩子更享受學習、喜歡學校,會有更持久的獲取技能和知識的願望。而那些對學業自我評價低的孩子,形成了厭惡學習、不喜歡學校的態度,導致天賦和潛能無法完全實現。

艾爾金德說:「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成為他們最好的自己,我們必須認識到教育是關於他們的,不是關於我們的。如果我們要對孩子做得最好,就需要給他們和他們的父母提供合適、優質、方便、能負擔得起的兒童早期教育,這是他們應得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