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原著里,六耳獼猴有翻天覆地的本事,因其「知前後,萬物皆明」,被妖精們親切地擁為「先知」。可他終究不是始祖級別的妖精,當年開天闢地後,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此間或尚未有他。因此,我們不禁疑問,六耳除卻了基因里自帶的屬性,應該還要有師承。那麼,他的人生導師又是誰呢?
要挖開原著隱秘的伏筆,其實不難!
就在開篇。有這樣一段描述,發生在菩提祖師和孫悟空的初次碰面。
祖師道,「你父母原來姓什麼?」
猴王道:「我也無父母。」
祖師假裝納悶,道,猴頭,那你從何處而來(其實悟空前來報道,菩提已從靈山方面得到風聲,系列前文有具體解讀)。
這個時候,猴王接話道,「卻是石里長的。我只記得花果山上有一塊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
這個時候,注意菩提祖師在原著里的表現,「祖師聞言暗喜道:這等說,卻是個天地生成的,你起來走走我看。」
祖師為何要「暗喜」?明面文意解釋是「卻是個天地生成的(靈猴)」。不用說,祖師是個惜才的老爺子。
但僅是這樣嗎?當然不是!
且看祖師接下來的反應,就很意思了,「你起來走走我看」。猴頭都說了,自己只是一隻猴子,而且長得也確實像一隻猴子,那為何還要猴頭起來走走?這不是耍猴嘛!實在太奇怪了!
解釋或有一種,菩提心裡想要證明什麼。
再看原著描寫,「猴王縱身跳起,拐呀拐的走了兩遍」。這裡的細節很有意思,「拐呀走了兩遍」。
靈台山又沒有T台,也不需要走秀,猴頭為何走兩遍,還是拐著走。
很明顯,這是菩提授意的,即你再給我走一遍。老爺子分明要驗證一些東西。
什麼東西?
且看接下來的事件推進。
祖師笑道:「你身軀雖是鄙陋,卻像個食松果的猢猻。我與你就身上取個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個獸旁,乃是個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陰也。老陰不能化育,教你姓『猻』倒好。猻字去了獸旁,乃是個子系。子者兒男也,系者嬰細也,正合嬰兒之本論,教你姓『孫』罷。」
接著,菩提又道,「我門中有十二個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輩之小徒矣。」
也就是說,在猴頭以笨拙甚至滑稽的姿勢走完「貓步」之後,菩提哈哈大笑,決定正式接收猴頭入門了。
顯然,猴頭的步調讓這位不問世事的老爺子找到了久違的親切感。而這個親切感的來源,或正是若干年前的某日,一隻同樣笨拙的猴子以同樣的滑稽的步態走完了一圈路,這隻猴子,正是當年青澀的六耳獼猴。
這在原著資料,也給了呼應,「你乃第十輩之小徒」。
順前倒推,應還有第九、八、七輩等。可見,菩提之前收過諸多門生,六耳或是其間某輩最為出眾的一位。
而菩提對孫悟空的起名,也頗下功夫。
姓「胡」大不可,「老陰不能化育」,可見,老爺子對於猴屬一脈的繁衍,很為上心,擔心絕了後人(系列前文做過解讀,菩提是如來佛爺鬧天計劃的知情者。老爺子推想眼前此徒,將來因鬧事,或生死未仆,故許了一個向好的夙願)。
而姓「孫」者,「子者兒男也,系者嬰細也,正合嬰兒之本論」,這正是菩提依稀從孫悟空臉龐讀出六耳當年模樣,這猴頭,仿佛是六耳之嬰兒(孩兒)吧。
這個時候,我們再翻開原著五十七回的描述,就豁然開朗了。當時六耳搶奪唐僧行李,「輪鐵棒,丟了磁杯,望長老脊背上砑了一下,那長老昏暈在地,不能言語,被他把兩個青氈包袱,提在手中,駕筋斗雲,不知去向」。不用說,這駕的筋斗雲正是菩提所授,真假猴王師出一門。既然師出一門,一些變法通技,自然秉襲,因此,六耳能變化金箍棒等物,也就不在話下了。
如是看來,六耳為菩提之徒,倒也坐實了。
但還有關鍵證據!
且看原著第二回,有這樣一段描寫。當時菩提詢悟空學藝情況,問來山中多少時日。悟空如是答道,「弟子本來懵懂,不知多少時節,只記得灶下無火,常去山後打柴,見一山好桃樹,我在那裡吃了七次飽桃矣。」菩提對曰,「那山喚名爛桃山。你既吃七次,想是七年了。你今要從我學些什麼道?」
這就很奇怪了!明明是一山的好桃樹,為何菩提卻稱之為「爛桃山」?
老爺子言下之意,他根本就沒去打理這片山林。是忘記打理,還是不想打理?這裡面大有文章。菩提是怎樣一個人,「大覺金仙沒垢姿」,很在乎自己的形象,髮膠也要打得一絲不苟那種。而從靈台山的布置來看,「一層層深閣瓊樓,一進進珠宮貝闕,說不盡那靜室幽居」,可稱極盡格調的,山中擺設,也是一塵不染。這樣一位有格調、對生活品質要求極高的老人,怎可能獨獨荒廢自己家的後花園呢?似乎不太合理!
解釋或只有一種!
菩提根本不想打理!
為何不想打理?很簡單,這片桃山原來或為六耳獼猴專用,但這位得意門生後來出走師門,菩提心裡傷感、憤慨並失落著,也就荒棄了。這樣的心情,其實很好理解,當一位付出了真摯情感對待的愛人或友人最後卻辜負了你,往往曾經所處的一切,都不願再次觸及,那些共同經過的地處,漸漸地也就蒙上了灰。不用說,爛桃山就是蒙灰之地。也是菩提心裡的蒙灰之地。
而孫悟空提到「爛桃山」,恰恰無意中撥去了菩提心裡那處蒙塵的介懷。看著悟空清澈的雙眸,菩提仿佛又回到了當年,以及那段付諸於心血的苦心栽培。於是,欣然道,「你今要從我學些什麼道」,也就是正式授悟空技法。
這個時候,再翻開原著第二回的一個細節,就豁然開朗了。
某三更時分,悟空叩拜導師床沿,道:「此間更無六耳,止只弟子一人,望師父大舍慈悲,傳與我長生之道罷,永不忘恩!」猴頭要幹嘛?很明顯,央求菩提授以秘藝絕活!
那麼,悟空為何膽敢擅自進入導師房間?他的判斷,源於先前白日裡導師的一個行為動作。當時菩提給了悟空諸多名目的教輔材料,如術字門、流字門、靜字門等法訣。悟空俱都不學。此時,菩提佯裝生氣,「你這猢猻,這般不學,那般不學,卻待怎麼?走上前,將悟空頭上打了三下,倒背著手,走入裡面,將中門關了」
在場師兄弟面面相覷,但悟空卻暗自歡喜,他識破了盤中之謎。「祖師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時分存心;倒背著手走入裡面,將中門關上者,教他從後門進步,秘處傳他道也。」
顯然,這是菩提的雙關寓意!
在這樣的情境下,素來愛賣弄的悟空完全有理由在三更時分給導師調皮又虔誠地玩一個投桃報李。而一語雙關的玄機,正是「此間更無六耳」。
表面上的意思。
孫悟空暗示此間您一對耳、我一對耳。更無第三對耳(六耳),即無旁聽者。大可放心傳授技藝。
而潛台詞卻是孫悟空鄭重的承諾。
此間拜師的是悟空,絕非六耳獼猴。六耳背離師門,但悟空絕對不會!因此也有了言中的「永不忘恩」。
菩提聞言,也知其有心,故笑笑道,「你今有緣,我亦喜說。」遂從了悟空所願!
但問題來了。悟空是如何知道六耳獼猴的?
顯然,先前在師門前輩關於爛桃山故事的竊竊私語裡,早已耳聞了六耳的傳說。
那麼,菩提、六耳師徒二人後來究竟因何事決裂或和平分手呢?
大概是理念的不同罷!
六耳執意有妖祖之志,菩提大概也看出。於是原著第二回就有了伏筆,「你這去,定生不良。憑你怎麼惹禍行兇,卻不許說是我的徒弟」。這是菩提放逐悟空時的一段語音回放。其實這話,當年菩提對六耳亦曾說過。看吧,相同的台詞,相同的味道。當然,我們可以這樣認為,西遊故事裡很大程度講得是輪迴,而六耳和悟空就相當於一個命運輪迴。
後來孫悟空頭如搗蒜,磕地拜別。菩提望著漸去的背影,心中一嘆,恍如隔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