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記》是一部武俠小說,但它也是一部最不像武俠小說的武俠小說,不僅是「武」在《鹿鼎記》中鮮有體現,連「為蒼生為天下在所不辭。」、「一諾重如泰山」的俠的核心也沒有在主人公韋小寶的身上得到體現。於是,就有人說,《鹿鼎記》其實不是武俠小說,而是一部披著武俠外衣的歷史小說,金庸的回應也頗讓人尋味。
在《鹿鼎記》中,就記錄這一種讓人背脊發涼的古代酷刑--人彘。
這一刑罰被吳三桂用在了韋小寶的結拜兄弟,楊溢之身上,原著中是這樣的描寫的:原來楊溢之雙手已被齊腕斬去,雙腳齊膝斬去。徐天川低聲道:「他舌頭也被割去了,眼睛也挖出了。」
那麼中國歷史上,究竟有沒有這樣一種讓聞者色變的刑罰呢?
其實,人彘不但在中國存在,而且殘忍之處遠遠超出金庸筆下的描寫,它由女性發明,留存的記錄中,也僅對女性使用過。
人彘的發明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呂后,漢高祖劉邦的妻子。呂后幼年時,不嫌劉邦家貧,嫁給了劉邦,後來劉邦起兵後,又跟隨劉邦大軍東征西討,直到彭城被俘。被俘以後,呂后又冒著生命危險,拒絕了項羽的寵幸。大漢立國以後,又誅殺了對漢帝國威脅最大的韓信。
可是,劉邦卻厭倦了年老色衰的呂后,開始寵幸絕世美女戚夫人,戚夫人不但姿容姣好,而且精通樂律,舞姿優美。
呂后失寵後,又怎能忍得下這口氣,於在劉邦死後,開始了報復行動。
彘的原意為豬,人彘即是人豬的意思。她不但將砍掉威夫人四肢,還剜目割舌,將銅水灌入耳朵,又逼迫戚夫人服下啞藥,使其「四覺皆廢」。但呂后仍然余怒未消,將戚夫人剃光眉毛、頭髮後,再破壞掉毛囊,讓戚夫人再也長不出漂亮的頭髮。
除此之外,半死不活的戚夫人還被丟到廁所里。
戚夫人給劉邦留了一個兒子,叫做劉如意,被封為趙王。為絕後患,呂后就把劉如意召到了長安。但是呂后的兒子劉盈,也就是當時的漢惠帝,立即明白了呂后的用意。他和趙王的關係非常要好,等劉如意到了長安,立刻將他保護了起來。
但是皇宮裡全是呂后的心腹,劉盈只好 「食同桌,寢同床」,和劉如意寸步不離。然後呂后仍不死心,如此過了一段時間,她終於找到機會,趁兒子劉盈外出打獵的時候,將趙王劉如意毒害了。
但故意並沒有這樣結束,劉盈對呂后意志的違反引起了她的擔憂,於是她打算給兒子一個下馬威,重新豎立起自己的絕對權威,具體的措施就是讓劉盈參觀「人彘」。
漢惠帝剛剛見劉如意的屍體,怎敢不遵從母親的命令?他來到關押戚夫人的廁所,終於見到戚夫人,這時的戚夫人已經完全沒有人樣了,劉盈不但沒認出眼前那個肉團就是曾經傾國傾城的戚夫人,他甚至沒看出那是一個人類。
當宦官戰戰兢兢的告訴劉盈真相時,皇帝被他母親的這種做法嚇得魂不附體,失聲說:「人彘這件事,不是人能夠做出來的,戚夫人服侍先帝那麼長時間了,為什麼要把她整得這麼慘、這麼苦?我雖然是太后的兒子,終究不能治理天下!」
此事以後,漢惠帝即明白了母親要他參觀人彘的用意,也明白了呂后不願放棄權力歸政。從此開始「日飲為淫樂「,再不過問政事,以圖保命,但又因此毀掉了身子,不久即病死。劉盈參觀人彘時驚嚇過度,無論從何種角度來說,都是「病崩」的主要原因。
人彘之刑,除了呂后對戚夫人使用過以外,史書中還記載另外一例,那就是著名的酷吏女皇武則天。
武則天和呂后在情場的遭遇幾乎如出一轍,她後來得勢以後,將人彘用在昔日的情敵,王皇后和蕭淑妃身上,武則天同樣也是嫉恨交加,而她對兩人的處理方法比呂后更加狠毒,經過前段砍手剜目等等處理後,又將其投入酒瓮中泡酒。人彘也因此有了一個新名稱:「骨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