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報道 記者 齊瀟涵】據台灣「中時電子報」報道,台資深媒體人徐宗懋日前在「中時電子報」撰文指出,在台日漁權談判中,蔡當局撤回「海巡署」巡邏船,不再稱「沖之鳥」為礁,但日本依然強硬如故。蔡當局接著又主動同意進口日本核災區食品,以換取日本外交支持,然而日本只會得寸進尺。為何蔡當局如此卑躬屈膝?原因在於對日本無可救藥的崇拜和自卑感,結果對日政策只會不斷失敗。
徐宗懋指出,兩年前曾在台灣熱賣的電影《KANO》,很能說明綠色執政的心理弱點。在民進黨肯定日本殖民統治的社會氣氛中,不少年輕人竟以曾經被日本人統治為榮,認為台灣從此走向現代文明。電影中,90%是講日語,講述了《KANO》球隊代表日本統治下人民和睦共處的美好時光。此片在台大賣,同時被認為在日本也會大賣。但事實卻相反,《KANO》在日本票房不好,日本觀眾反應冷漠,大出「台獨」群體意外!
為何如此?徐宗懋在文中表示,他曾詢問一些日本友人,其中旅台日本作家本田善彥先生認為,電影跟真實的日本相差太遠。事實上,戰後日本出過很多有關戰前生活的電影,呈現的社會生活都帶強烈壓抑感,尤其是底層百姓過著貧窮困苦的生活,比如向鄰居借錢、被勢利眼親戚趕出門、警察街頭打人、軍隊中學長對學弟棍棒交加打得頭破血流等,這類情節在電影里比比皆是,反映的也是日本人民的痛苦和不快樂,從來沒有看見像電影《KANO》說的像人間天堂下日本統治的社會。
徐宗懋在文中提到,台灣嘉南地區的百姓對《KANO》縱然有感情,那是因為它證明了台灣民眾跟日本人有一樣的能力,台投手吳明捷是苗栗客家人,後來到日本發展,但戰後拒絕入日本籍,堅持「中華民國」護照,在兩蔣時代這當然是很強烈的中國人意識的象徵。《KANO》電影中好幾個地方都很搞笑,因為編導很明顯在假裝當日本人,卻又裝得不像,所以電影變成山寨版的日本片。
最後,徐宗懋表示,這正是蔡當局對日政策的問題,對日本莫名的崇拜和自卑,老想把自己打扮成山寨版的日本人,自然遭到真正日本人的嘲笑!如此,日本對台灣占盡便宜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