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戰這一戰被美軍驚恐稱為血嶺之戰:美軍損失超過奧馬哈海灘

@ 2016-12-30

前幾天,發了一篇1950年7月,朝鮮第4師殲滅性擊潰美軍第24師,俘虜師長迪安的稿子。很多網友被震撼了,好像大家對朝鮮軍隊在抗美援朝戰爭當中的戰績,處於完全陌生狀態。

朝軍一直都不是打醬油的,而且也取得了極為不錯的戰績。朝軍失利向中國求援,並不是因為朝軍戰鬥力差,即便是仁川登陸,朝軍也殺傷3400敵軍,戰績不比奧馬哈德軍差。

關鍵在於在50年9月,朝軍在人數上低於美軍和英軍部隊,(不包括韓軍)。在歷史上戰例來看,從來沒有那個部隊可以在人數比美軍少得多的情況下,可以擊敗美軍。朝軍在人少的情況下,竟然還在釜山處於攻勢,實際已經強弩之末。

因此在美軍第10軍仁川登陸以後,朝軍慘敗。但是朝軍第4,5和15師殘部在元山等地堅持進行游擊戰。美軍第3師等部隊就參加了對付游擊隊的戰鬥。截止50年11月,志願軍第一次戰役爆發前,美軍等部隊的傷亡是2.78萬人(不含韓軍)

隨後朝軍戰鬥力開始慢慢恢復,協同志願軍進行了5次戰役。到1951年夏天陣地戰開始以後,朝軍基本恢復了戰鬥力。人數也從50年6月的15萬發展到了幾十萬。

這期間比較有名的戰鬥有金剛山發生的丁字嶺戰鬥,朝鮮第2,13和45師與聯軍作戰,此戰出了著名的朝鮮戰鬥英雄李明植。由於戰場靠海,因此美軍戰列艦和重巡洋艦進行了最強火力支援。

然後就是殘酷的983高地之戰,美軍稱之為血嶺,著名的血嶺戰鬥。范弗里特上將在前線擺出了平均1公里50門大炮的超高火炮密度。在這9天的戰鬥中所消耗的彈藥僅炮彈就約有36萬發,相當1門炮發射了2860發(平均一門炮1天320發)。後來這種彈藥消耗量,有個專有名詞范弗里特彈藥量。

由於美軍第2師和朝軍在983—773高地反斜面一場場血戰,好象山頂都被鮮血染紅了。在這裡看到這種悽慘激烈戰況的美軍記者不由得喊出了「BloodyRidge(血染嶺),此戰因此成名。

當然這只是其中一部分,朝軍在這場戰爭當中的最巔峰戰鬥還沒有到來,那就是傷心嶺戰鬥,以後可以慢慢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