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譜,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跡的書,作為一個家族的生命史,它記載著一個家族的歷史文化。可是有一個來自湖北十堰的村民,在翻開村子的族譜之後,卻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情。
說出來大家可能不信,這本族譜就是在一座破舊寺廟中找出的,可是這個來自破舊寺廟中的普普通通的族譜中卻蘊含了一個巨大的秘密。翻開族譜,村民驚訝的發現,這個村子裡的村民,居然都是皇族後裔,身上流淌這皇家的血脈。
這是一本《李氏家譜》,唐太宗李世民的後裔就被記載在了其中。裡面詳細地記載了從第一世唐太宗第五子李恪,到李恪十一世孫、太子太傅李道的後代遷徙至鄖西縣等地的歷史。從長安的李恪到十堰的後人,兩地相隔甚遠,聽起來可能不太可信,但是按《李氏家譜》記載,確有其事。
李恪(619-653年),唐朝宗室,祖籍隴西狄道,是唐太宗李世民與隋煬帝之女楊妃的兒子。可是就在李恪之後的不到三百年後,曾經擁有盛世的大唐王朝逐漸走向了滅亡,公元904年正月,控制朝政的梁王朱溫就下令士兵要徹底毀掉長安的皇宮、百司衙門等,強逼唐昭宗、文武百官及全城百姓遷往東都洛陽,李恪十一世孫、太子太傅李道父子也在其中。心裡清楚自己這次的遷址凶多吉少,但出於對家族復興的希望,不能讓李氏宗族尤其是這皇室血脈遭受到滅頂之災。於是,在車駕行至陝西華縣時,昭宗屏退左右,只留一兩個宗室之臣,李道就在其中, 知道此行的兇險,身兼大任的李道向昭宗辭官,然後趁亂帶領部分皇室宗親,與大唐的皇家族譜,走上了逃亡的道路。
從長安開始,李道與弟弟李術避身於亂世,一路逃亡到湖湘,再遷至南康(今江西)之建昌邑,再後來,又遷至升仙鄉桂堂里德安、武寧、建昌三縣交界叫磨刀里的地方。那段遷徙便寫成了《李氏家譜》中第一部分《江西建昌磨刀李氏宗譜世系》。再之後是李道的第四子李輅和長子李德正徙武寧,李庚松三子外遷,其中李辛七遷到荊州,李辛九遷黃州,李辛十遷到武昌府蒲圻縣豐潭繡球山下的《江西南昌府豐城縣湖×世系》。第三部分是《湖北武昌府蒲圻縣官田世系》,其中記載了李辛十遷徙蒲圻,以及乾隆年間,李理連帶著三子李長安、李長寧、李長寶遷徙到鄖西縣土門保麥峪河黑溝口。 200多年來,李氏後裔在這裡繁衍生息,從最初逃亡的幾個人發展成幾百人的大家族。
多虧最初唐昭宗的先見之明,保住了李氏血脈並在李道的努力下成功得以延續,留下了這一本寶貴的《李氏家譜》,也為後人研究李氏的延續留下了寶貴的資料。